綠孔雀種羣急劇衰退 人類干擾是主因

視覺中國供圖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綠孔雀被稱爲“百鳥之王”,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評定爲“全球性瀕危”等級。科技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鳥類學科組聯合多個研究機構,發現種羣基因組、氣候和人爲證據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人類干擾是綠孔雀走向瀕危的主要因素。國際權威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生物科學》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綠孔雀體態優美、羽色華麗,是中國文藝作品中常見的主角,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傳統文化中也佔有重要地位。綠孔雀曾廣泛分佈於中國南方至爪哇的廣大區域,後來經歷了劇烈的種羣收縮,目前僅片段化分佈於我國雲南和東南亞局部區域。雖然史書有關於人類獵捕綠孔雀的零星記載,但目前尚不清楚綠孔雀種羣衰退過程中的主要致危因素,尤其是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其中的相對作用。

“當前生物多樣性正以空前的速度減少,嚴重威脅着人類福祉。如何更有效地開展生物保護,已成爲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解析物種瀕危機制,可望爲有效保護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課題組負責人楊曉君研究員說,爲了搞清這個問題,他們與中山大學等單位合作,組裝了首個綠孔雀基因組,並開展了種羣基因組重測序。他們還綜合使用多種分析方法,揭示自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綠孔雀種羣急劇衰退的過程。

深入的統計分析顯示,數千年來的氣候變化對綠孔雀分佈變遷沒有顯著影響,但人類活動強度則與其有效種羣數量、當前存活狀態具有顯著的負相關性。這些發現表明,自史前以來的人類干擾,是綠孔雀走向瀕危的主要驅動因素。研究同時揭示,綠孔雀的現存種羣存在嚴重近交現象,迫切需要加強棲息地保護和生態廊道建設,以維持其應對未來環境變化的進化潛力。

此次綠孔雀研究案例,綜合了種羣基因組學、歷史標本信息、生態位模型和歷史人類活動數據等多種信息,來探討物種致危因素的分析框架,這個方法有望爲保護生物學提供新思路。

【編輯:嶽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