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接幼兒園放學的小寶,家長們照例是早早等候在大門口的。

很明顯的能夠看出,有大約2/3的家長都是爺爺奶奶輩,他們會比老師要求的時間提前到30分鐘-1個小時,早早的等在幼兒園門口,或三五成羣的聊天不已,或默不作聲的翹首期盼……

其實,早有調查統計說,中國近一半的孩子都是跟着祖父母輩長大的。流傳最爲廣泛,也最爲形象的一句話是:媽媽生、外婆養,外公天天菜市場;爺爺奶奶來欣賞,爸爸回家就上網。

隔代教育,不得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狀,雖然的確減輕了一些年輕父母的負擔,但也同時帶來了一些弊端:所謂“隔代親”,就是祖輩看着小輩,往往會愛的毫無原則。

1、事無鉅細的呵護,無微不至的照顧

祖父母輩歷經過人生的坎坷,走過忙碌的奮鬥時刻,如今“功德圓滿”,看着子孫繞膝,忍不住心生歡喜。

尤其是在幫忙照看孫子、孫女的時候,彷彿總是看到自己兒子、女兒當初的小模樣,再回憶起當初的自己忙碌於工作,可能對孩子無暇顧及,由此加倍的對孫子、孫女好,既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疼惜,也是對自己過往的一種彌補心態。

於是隔代親,真的是含在嘴裏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曬了;且不說讓孩子早日獨立自主,就是三歲五歲了,帶出去散個步,還是一直擔心會不會摔了、碰了,走到哪裏都要緊緊抓着小手,各種的恐懼和擔憂。

在家裏更是捨不得讓孩子有一丁點兒的不舒心,要啥給啥、喫啥買啥,孩子穩穩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手邊是切好的水果、旁邊是溫度剛好的牛奶、桌子上堆滿了喜歡喫的零食……

老人的關懷倍至,讓孩子沒有得到任何鍛鍊的機會;老人的擔心擔憂,也在無形中束縛了孩子的手腳。

2、無法與時俱進的迂腐,跟不上潮流的陳舊觀念

首先並非所有的老人都是迂腐或者觀念陳舊,只不過,人類的新陳代謝與無可抵抗的衰老,總是讓老人在學習上會有一些侷限性。

再加上隨着老人年齡的增加,與社會的聯繫開始減少,所以知識面相對比較狹窄,不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對所謂科學的育兒觀更不夠了解,就會仍然用自己的老觀念、老思想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甚至還會給孩子灌輸一些不太正確、消極的想法,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以及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

比如跳廣場舞很是絢爛的孩子,比如張口閉口“國罵”的孩子,比如看似老氣橫秋的孩子……一般身後都會有同樣的祖父母輩的陪伴。

另外,老人往往會希望孩子乖巧、聽話、穩穩當當,最好是安安靜靜,因爲老人的身體素質已經跟不上孩子們上躥下跳的步伐,所以當孩子因好奇心使然出現“搗亂”、“破壞”等具有冒險和創新性的探究行爲,總是會加以阻止。

比如當孩子興致勃勃地研究小蟲子時、當孩子隨手把花盆裏的花拔出來企圖看清楚根莖的時候,祖輩總是會立即加以阻止和批評,完全不去考慮是否能用科學、創造的眼光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成長。

其實在老人帶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會因爲育兒觀念的不同,和老人產生一些齟齬或矛盾,父母要如何在這種情況下,做好“夾心層”呢?

首先,不管是孩子的父母還是孩子的祖輩共同教育寶寶,態度和方式一定要取得一致。

面對老人溺愛孩子、或者觀念陳舊的情況,最好和老人在私下溝通,讓老人明白新一代教育的核心概念,當發生差異時,父母首要做到的是“尊重和聆聽”。

對老人的尊重,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很好的言傳身教。孩子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尊重老人的習慣。

聆聽,則能讓自己沉下心來認真思索,其實一些傳統的觀念也並非一無是處,只不過很多時候父母的匆匆的步伐會讓自己無法沉靜下來去理解老人罷了。

要知道,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發自內心地希望孩子身心健康,一切都好。

其次,對於“夾心層”的父母來講,無論工作多麼忙碌,一定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進行交流,與老人進行溝通,千萬不要任其發展。

比如每天晚上的時候可以多陪伴孩子一些時候,講講故事、做做遊戲,聽孩子肆無忌憚地講講話,週末常帶孩子出去走走或者鍛鍊鍛鍊。

同時還要尊重老人,經常和老人溝通帶孩子的心得體會,主動幫助老人接受新鮮事物,對於老人寵愛孩子的不當做法,既要堅定正確的做法,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減少正面衝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