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勁松北社區的綜合改造正在進行。施工伊始,居民們就提出了意見:房前屋後的老樹能否不動?相關負責人尊重民意,將規劃中“橫平豎直”的小區道路調整得“曲彎有情”,盡最大可能保留下了60多棵承載着居民回憶的老樹。“改路保樹”的溫情故事,也成了城市更新“人情味”的生動案例。

社區改造千頭萬緒,做好規劃是大前提。在改造圖紙上,各項目往往規劃得條塊分明、規規整整。這樣既簡潔明瞭、便於操作,也能顯著提升改造後的視覺效果。但生活其中的居民可能並不這麼看。一條羊腸小道可能是自己蹣跚學步的起點,一棵“礙事”老樹可能是一家人幸福時光的見證,一家小店小館可能是許多人相伴多年的老友……生活的煙火氣就依附在這些熟悉的五花八門的環境要素裏。倘若爲了追求整齊和效率而“一刀切”,免不了傷及居民的體驗和“鄉愁”。規劃部門怎樣在一草一木、一街一物的細節上回應好民生訴求,考驗着耐心與智慧。

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辦。規劃方案怎麼做才能更加貼近人心,生活於斯的老百姓最有發言權。近些年,不乏居民前去街道議事廳提意見,但客觀地說,圖紙上、沙盤裏的展示還是有點抽象,很多大爺大媽對此沒有概念,容易造成理解偏差。更多地方不妨像勁松北社區這樣,通過召開現場協調會等方式,讓項目設計團隊走街串巷,廣泛聽取居民意見,梳理改造點位,開展參與式沉浸式規劃。多讓老百姓“找茬”,改造的指向更準,施工的效率更高,更能把好事徹底辦好。

北京有着參差多態的城市風貌。高樓大廈、衚衕院落,都有自己的人文歷史和發展肌理。城市更新在追求路面拓寬、空間敞亮的同時,也應當多多考慮居民的感受和訴求,順着歷史傳統、居民習慣來開展規劃工作,留住人文氣息滋長的土壤。今年,北京計劃新開工的老舊小區綜合改造項目多達300個。期盼相關方面都能秉持“以人民爲中心”的思想,力爭在施工中更多“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讓我們的城市更加和諧宜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