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下午,在第六個“中國航天日”到來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受邀來到南昌航空大學,爲師生做《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專題報告,500餘名青年師生代表到場聆聽。

“天是什麼?天是人類生活的第四個環境,國家主權的第四個疆域。當今時代,如果在航天上沒有地位的話,在國際上也沒有發言權。”報告伊始,戚發軔院士便以一問一答的形式,簡潔而深刻地闡述了“天”的重要性,以及我們爲什麼要“上天”。除了延伸國家的主權範圍之外,更重要的是尋求資源、尋求人類能夠生存的環境。雖然目前的國際法規定太空資源是全人類所共用的,但是越早進入太空的國家,就會在太空主權上擁有越重的話語權和優先權。天上有三類資源:軌道資源、環境資源和物質資源,這些資源在如今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背景下,可以爲人類的工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報告中,戚發軔院士以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爲座標,簡要回顧了我國航空事業自初創時期篳路藍縷到如今小有成就的歷程: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圓滿完成;2007年10月24日,我國第一顆繞月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僅僅用了六十年,中國便從一無所有一躍成爲世界爲之側目的航天大國。

而這一切成績的取得,在戚發軔院士看來,離不開黨的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這些努力來源於以“自力更生”爲核心的航天精神、以“熱愛祖國”爲核心的“兩彈一星”精神和以“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爲核心的載人航天精神。

儘管成績矚目,但戚發軔院士仍然語重心長:“現在的中國只是航天大國,不是航天強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年輕人面臨的挑戰和任務更加艱鉅而光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這代人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我們沒有,他們有;而你們這一代人要完成超越的使命,要幹他有、我比他更好的事情。”

最後,戚發軔院士勉勵現場師生,“偉大的事業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實現航天強國夢想的主力軍是青年一代,希望大家繼承航天精神,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會上,戚發軔院士與在場師生進行了交流互動,並將我國發射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模型贈與南昌航空大學。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