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教育三季報解讀文章《三盛教育前三季度業績大降 商譽減值風險懸頂或致全年虧損》中,新浪財經曾提醒投資者關注公司高額商譽帶來的減值風險。最新發布的2020年年報則顯示,三盛教育大額商譽減值如期而至,導致淨利潤虧損高達7.11億元。

除了商譽減值外,公司還分別對無形資產、存貨、應收賬款和其他應收款進行減值和壞賬計提。

另一方面,疫情對三盛教育的經營造成較大不利影響。全年營收同比下滑達到47.61%,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下降42.14%。

鉅虧7.11億  現金流淨流出

2020年,三盛教育實現營業收入3.57億元,同比下降47.61%,上年同期爲6.82億元;淨利潤同比由盈轉虧,虧損金額爲7.11億元,上年同期爲盈利0.18億元。

分季度來看,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的營收增長率分別爲-49.81%、-70.67%、-27.27%和-34.21%,收入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淨利潤虧損主要發生在第四季度,原因是在此季度確認了大額的資產減值損失和信用減值損失。

報告期內,三盛教育計提商譽減值準備共6.24億元,其中對恆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約6億元,對北京中育貝拉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準備2443.46萬元。

另計提無形資產減值準備851.60萬元,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80.93萬元,本期應收賬款應計提壞賬準備5193.61萬元,其中期初計提壞賬準備3416.51萬元,本期計提1777.10萬元;本期其他應收款應計提壞賬準備3438.99萬元,其中期初計提壞賬準備179.61萬元,本期計提3259.38萬元。

現金流方面,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大降42.14%至0.89億元,上年同期爲1.54億元;投資性現金流量淨額由上年的4.55億元下降至0.06億元,整體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流出1.11億元。

有意思的是,雖然三盛教育業績大幅下滑,但其毛利率卻反向走高。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31.66%增至35.95%。與營業收入47.61%的降幅相比,營業成本降幅爲50.90%,高於營業收入。

商譽減值早有跡象 研發投入下滑

三盛教育原名匯冠股份,公司在2017年發生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變更,2018年5月後更名爲三盛教育。目前主要從事智慧教育服務業務、智能教育裝備業務和國際教育服務業務。

智慧教育服務業務主要依託子公司恆峯信息開展,業務覆蓋智能校園建設、區域教育均衡、教育應用開發、平臺+大數據+AI 等智能教育全生態等。智能教育裝備業務主要依託子公司廣州華欣,生產大尺寸紅外觸摸屏;國際教育業務主要依託子公司中育貝拉,業務包括國際高中、國際大一、自費留學、國際交流與國際培訓等。

恆峯信息正處於轉型兼盈利模式探索期,新的教育信息化模式前期研發投入較大。雖然已有平臺級的產品落地,但相關的商業模式尚處於探索過程中,還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此外,恆峯信息原有的優勢業務信息化集成業務一方面由於國家教育信息化投入經過近幾年高強度建設後,除個別細分領域外,整體投入規模增速已放緩,另一方面也由於公司業務重心和聚焦區域的調整,導致恆峯信息營業收入和經營業績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疫情使得恆峯信息本就艱難的狀況雪上加霜。教育信息化項目招投標、項目實施等均有所延後,中標數量和中標金額同比均下降明顯,致使正處於轉型過程中的恆峯信息的經營壓力陡增。

疫情同樣影響另一家子公司中育貝拉的經營。歐美留學目的地先後爆發疫情使得中育貝拉的招生工作受到阻礙。

其實三盛教育對恆峯信息及中育貝拉進行商譽減值是早有跡象的。恆峯信息在三年業績承諾期內“踩線”完成業績承諾後(總業績實現率爲103.01%),2019年便發生業績變臉。2019年,恆峯信息實現淨利潤僅5197.36萬元。2020年前三個季度,恆峯信息實現營業收入爲2864.91萬元,同比下降88.78%;淨利潤爲-6475.82萬元,同比下降279.80%。而截至2020年9月30日,恆峯信息相關商譽仍有5.99億元,佔商譽原值的88%。

中育貝拉2020年營業收入爲4944.91萬元,同比增長1.12%,淨利潤虧損326.67萬元。三盛教育2019年9月支付現金1.23億元收購中育貝拉51%股權,形成商譽1.09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2020年中育貝拉業績不佳,但三盛教育下調了中育貝拉估值,調整了業績承諾金額及期限。

根據2021年1月份的公告,中育貝拉整體估值調整爲2.03億元,業績承諾期爲2021-2025年度,業績承諾要求實現淨利潤分別不低於人民幣1230萬元、1610萬元、2070萬元、2670萬元和3420萬元。

此外,在三盛教育的收入中,智慧教育服務業務和智能教育裝備業務的合計佔比爲82.62%。兩項業務均屬於科技類,持續研發投入對保持業務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不過財報顯示,三盛教育整體的研發投入有所下滑,2018年到2020年,研發投入分別爲6902萬元、7272.21萬元和4525.79萬元。

(文/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 何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