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則北京上海一線城市相親平臺組織“985相親局”的新聞。

而參加相親的人不是985重點院校的高材生,就是國外頂尖學府的海歸人士。

不少年過30歲的單身男性,反倒並沒有什麼焦慮感。

他們稱:“男生可以向下兼容,女生卻不想找比自己差的。我們普通本科也可以接受,找個漂亮的女生結婚不是很難的事情。”

有的男生在現場與某個女生聊得甚歡、氣氛融洽,可在得知女生快30歲的年齡後,開始變得心不在焉。

只有年紀在25歲左右的女生,會對每一位在場男嘉賓充滿好奇,毫不羞澀地展現自己對其他行業的興趣。

有位年過30歲的女士,在被詢問對婚戀的看法時,擺了擺手、苦澀地笑道:“這麼多年,我已經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爲了參加這樣的相親局,有些女生早早定好鬧鐘,抱着手機等着相親公衆號推送,只是搶一個線下報名的名額。

而男生則不用搶,有時甚至需要主辦方邀請才能湊夠活動人數。

有調查顯示,在一二線城市的婚戀市場,相較於男性,女性會更顯得焦慮。

而這部分女性的年紀,普遍介於25歲至30歲左右。

1

25歲與30歲女生存在的差別

早在2019年,美國PBS電視臺曾播出過一部叫《中國剩女》的紀錄片。

“剩女”這個詞,普遍被社會大衆認爲是到了適婚年齡,卻遲遲不結婚的女人。

這部紀錄片有一位女生叫徐敏,長得漂亮、一線城市土著有車有房、國內一流大學畢業、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這樣的條件按理說很不錯,但她卻一直單着。

據她自己說,25歲左右也談過幾場戀愛,但都無疾而終。

她之後也積極地相過親,大大方方去相親大會上認識更多的異性。

有一回的相親大會上,一個海歸公務員對她很喜歡,兩人牽手成功,但最後也不了了之。

條件優越的她,對於結婚這件事,似乎就差一個對象而已。

但戀愛和結婚並不是一回事,結婚會有各種所謂“門檻”:

是不是門當戶對?

有沒有本地戶口?

老家是農村還是城市?

學歷、工作怎麼樣?

而徐敏的這些門檻,來自哪裏呢?

紀錄片中說到過,她自己覺得好的男生,母親總覺得不好,索性就負氣不談。

過了25歲,父母雖和她說“你不老,你還不是剩女”,但也明確表明說:

“你應該找一個,不然我們年紀大了自己都照顧不了,也不能給你帶孩子呀。”

她聽完這話感覺有些迷茫,表面上不是催婚,卻倍感壓力、一度焦慮到睡不着。

有人說25歲是女生的敏感年紀,談不上很年輕,但也談不上老。

有的人會覺得30歲好像快到了,卻又覺得自己還20歲剛過去沒多久;

有的人覺得自己風華正茂,還可以挑挑揀揀、展望未來,怎麼能屈服將就去結婚生子?

有的人甚至還想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一切似乎有無限可能。

可到了30歲的年紀,這樣的情況就會變得有所不同。

婚戀市場之所以被稱爲“市場”,是因爲很大程度上這裏就類似交易。

男女雙方都有自己的考量籌碼,而籌碼的大小取決於對方的考量。

年齡,就是婚戀市場相對重要的考量因素。

當然,30歲的女生多數具備25歲女生不具備的優勢,諸如經濟能力、社會閱歷、教育背景等。

但年齡優勢不可逆,現實就是年齡的影響程度高於其他籌碼。

像《中國剩女》紀錄片裏另一位女生邱華梅,她30+,單身未婚,是在北京港資所上班的高材生。

即使她曾是“全村的驕傲”,但依然不被父母親友理解,所有人都說:

“你怎麼能不結婚,不生娃呢?

不是二十左右的年輕人還抱着對愛情的幻想,不幼稚嗎?”

她其實也談過幾段戀愛,但都因爲與對方相處下來沒達到她的核心三觀需求“尊重女性”,結果不了了之。

無奈之下,她在30歲之後去了婚介中心,但就連那裏的紅娘都告訴她:“你年齡不佔優勢了,性格還這麼強勢。”

年齡攻擊、性格攻擊,子彈連發“砰砰砰”打的她體無完膚。

年過30的女性,大概率都遭遇過被審視、被度量、被低看的情景。

無論受過多好的教育、人品多麼端正、性格多麼平易,最終還是會被“年齡”、“外貌”、“生孩子”這三把大尺卡住。

對於30+女生而言,和25歲相比,除了迷茫更多的是恐慌。

紀錄片中的邱華梅對這種恐慌,進行了一個比喻:

就掉在大海里溺水了,感覺四面八方忽然就湧上來,覺得我隨時可能會掉下去、淹死,心底裏滿是恐怖。

而這種受到年齡束縛的恐懼,並不應該是和25歲時最大的差別。

因爲女性也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的權利和年齡無關。

2

30歲和25歲,應該有的最大差別

婚戀市場上,每個不同類型的籌碼,在不同人眼裏具備不同的優先度。

對於同等條件下的25歲和30歲女性,絕大多數男性擇偶目標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25歲的女性。

但如果一個女人到了30歲,還和25歲的女人沒有任何突出優勢的時候,男生爲什麼不選擇25歲的呢?

25歲的女性,至少還有潛力。

就像女生對某個男生不離不棄的時候,還會考慮對方是不是“潛力股”。

道理其實是相同的,這就是人性。

市場的存在,必然就會有競爭。

只有比競爭對手更有優勢,纔會有更多的選擇權。

與25歲的女性相比,30歲女性的最大差別應該是:努力尋找到自己的“優勢”。

就像邱華梅說的:“我還是要奮力地奔跑,一味的反抗是缺乏安全感的,要得到自己的陸地,而不是在海水中浮浮沉沉。”

那麼,應該如何應對25歲到30歲這段差別,找到自己的優勢呢?

1、放平心態,找準自己的優勢進行提升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都處於矛盾的狀態:一方面覺得人人平等,另一方面卻又相信自己好於“平凡的一般人”。

真正讓不同年齡女生產生差別的,不是年齡,而是除了年齡之外的其他價值優勢。

這時候就需要看清自己的優勢,把能提升的地方儘量提升。

如果有喜歡的事業,那就通過升職加薪來提升自己的層次,往後可以有更好、更高的圈子去遇見更多適配的人。

如果不想辛苦,自己又修煉不出什麼過人優勢,認不清只怕會越來越難。

2、不去在意別人怎麼看,而是自己怎麼做

年齡在婚姻中並不是絕對劣勢,畢竟如今的單身比例越來越高。

女性將不再禁錮於年齡,可以跟隨自己的想法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我們可以不再因爲25歲或30歲這個年齡數字,就認爲沒結婚的是被挑剩下的殘次品,結婚了的則是勝利者。

現在,每個人都在努力正視、可以嘗試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不是按照別人的觀念來決定未來。

婚否直接與成敗掛鉤的價值觀念,明確是一種糟粕。

就像紀錄片的邱華梅最後選擇自費出國深造,在國外進修了更高的學位,還認識了那個尊重她、愛她的伴侶。

她說:“社會對女性婚姻的約束,就像舊社會的裹小腳,鞋子就限定那麼小。

有些姑娘腳小些可能正好合適,可我偏偏腳很大,有着更多的理想和期待。

這鞋子我穿進去會疼,所以我不想穿進去。”

這部紀錄片並不是在反對婚姻,也不是提倡結婚,而是在說結不結婚都可以。

同時也在傳達,他人都應當尊重自我人生道路的選擇,女性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自由而明亮地活着。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夠放棄自我成長的機會。

無論是25歲還是30歲,都要變成自己眼中最好的那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