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諸子百家,構建起中華文明的基本思想核心,諸子學的傳承及其時代精神在當下的發掘,則是對中華文化生命力的回溯和其創造力的再次激發。5月5日下午,“諸子學的傳承及其時代精神”報告交流會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

與會師生合影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出席會議,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席教授、《道家文化研究》主編陳鼓應,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陳彥瑾,華東師大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任方勇教授,華東師大思想所副所長陳贇教授就人類社會的人文危機、優秀傳統文化與諸子學、中國力量與諸子學、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普及等話題進行了討論。會議由黃岡師範學院東坡書院院長陳志平教授主持,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博導郝雨,浙江科技學院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中文系教授張涅,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陳成吒、復旦大學博士後張耀也參與了討論。

錢旭紅

錢旭紅校長首先代表學校致辭。錢校長說,今天的對談活動意義重大,一方面,全世界都面臨着自然科學與人文主義的複雜關係,技術在改變我們生存環境的同時,也讓我們對什麼是好的生活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愈發迷惑,諸子學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之一,對此能貢獻何種力量,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另一方面,因爲疫情,中西文化的深層碰撞更爲激烈,中國在此次疫情應對中的突出表現和階段性勝利的取得正來源於我們傳統文化的某些固有特點。如何正視我們自己文化的優點,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這種思考離不開對西方文化作爲中國百餘年人文領域標杆與標準的反思,而這種文化的自我重新確認,正有賴於對先秦諸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傳承。2006年“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日本京都大學校長就曾介紹他們以老子、孔子等諸子學思想推動大學治理的教育和管理經驗,讓人印象深刻。

陳鼓應

陳鼓應先生認爲,社會的穩固發展有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也離不開人文社科領域的持續推進,這種推進既指向學術研究,也指向整個社會所有成員教養、學養、修養的普遍提升,而這正是文化普及的宗旨所在。中國諸子學有着最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孔老則是其中意趣不同而又可以互補的兩家,“孔老相會”,用孔老之間的思想張力打破儒家與經學的一尊地位,讓《詩》《書》《易》與諸子相互啓發,然後在《詩經》中看到反戰與民聲,在《論語》中學習家庭倫理,從《墨子》中發現社會主義,在《韓非子》中發掘法制思想,這是“孔老相會”的特殊歷史意義,也是諸子學傳承的時代性、生命感和社會關懷所在。放在世界格局之下,相互爭鳴的、百花齊放的諸子傳統之傳承與復興,對於打破西方中心主義,促進國與國和諧關係的建立有積極意義。這一點,陳榮捷教授對中國子學著作的譯介,尤其他在《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中對於中國經典中人本主義思想的論述,以及此思想在歐美世界的持續推闡,非常有價值。結合人生經歷,陳先生展示了自己由自由主義向民族主義轉型的思想歷程,《老子》《莊子》與其生命過程的融合,正是諸子傳承時代性的體現。

陳彥瑾

陳彥瑾則更強調諸子學在文化普及方面的推進。在她看來,當下中國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許多人文學科的建立皆以西學理論爲支撐或範本,不斷湧入的各種思潮讓意義不斷被反思和消解,在這種語境之下,注重“立志”,關注“意義的生成”和個體實證的諸子之學,對於國人個體價值的自我確立乃至中華文化的自我認同都具有重要價值。編輯是讀者與作者的橋樑,其重要職責正在於將這種兼具本體色彩和實踐特性、切實作用於個體生命的諸子學以更輕鬆準確的方式讓更多人接受。“陳鼓應先生正在撰寫一套面向中小學生的國學讀本,包括《老子》《莊子》《易經》等,作爲教育部推薦的中小學生閱讀書目。雖是小書,陳先生卻花了很多心力,我想,大家寫小書,就是文化普及一個很好的方法。”

陳贇

陳贇教授力圖從世界歷史範圍內來看先秦諸子。他認爲,對於先秦諸子這一歷史時期的刻劃,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所稱“軸心時代”、沃格林《天下時代-秩序與歷史(卷四)》中所說“天下時代”是兩個典型的表述。正是從諸子時代開始,神王末落,精神與權力並行的秩序開始建立,聖賢、先知、哲人等聖人之統與帝王之統分離。諸子精神引領之下,中國人出世又入世,堅守天地人共在的“中道”,讓永恆進入歷史之內,達到歷史與超越的平和。現在《宗教的凱旋》等書中所謂“沒有上帝的上帝”“沒有超越者的超越”,正可以與“中道”精神會通。中國諸子學不只存在於中國語境之中,《孫子兵法》與西方戰爭理論的融合,《老子》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都說明中國諸子學正進入世界歷史語境,這也可能成爲關照諸子學的一個新視角。

方勇

方勇教授着重論述了諸子學與儒學的關係。他說,中華文明從夏商發展到周,達到了第一個高峯,周代禮樂文明衰落之後,諸子開始興起,雖然共享一個文明傳統,但是作爲治世之學的諸子百家指向卻各不相同。儒家想恢復周代傳統,墨子重賢者之治,法家重法,道家強調自然和萬物的精神自由,各家皆在禮崩樂壞之時提出了自己的文明理想。但到了漢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劉歆《七略》、班固《漢書·藝文志》以儒學上接先王之道,諸子爲王官之學,構建了“經尊子卑”的經子關係,宋明理學又向上回溯了一個道統,代代相因,讓大家誤以爲只有儒學一家是三代文明的傳承。但是我們知道,墨子、莊子同樣講先王之學,文明體的重新建立其實是可能有多個選擇的。清代經學衰落,文明重構的機遇再次出現,我們要文化強國,在傳承儒學的同時,也要吸取諸子精華,比如法制社會的建立,經濟的發展,強兵立國,都是儒家的薄弱環節,溫州經濟從家庭式的小作坊向強強聯合的賢者治理轉型,就是墨家思想的應用。陳鼓應先生所說“孔老相會”,我的理解不是隻指孔子和老子,而是以孔老爲代表的諸子之整體。我們強調整體的子學觀,既指各個諸子本身的整體性,也包括諸子百家的整體性。還經於子,恢復儒學的子學面貌,整合諸子百家,纔可能建立起可以應對當下需求的中華文明體。

郝雨

作爲特邀嘉賓,郝雨教授認爲漢代儒家的獨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顛覆性、摧毀性的斷裂,獨尊的、僵化的儒學,使我們的文化失去了自我更新和應對複雜世界格局的能力,當下中華文明的復興,必須要找到文明興盛的源頭,從諸子學中吸取營養,這正是我們倡導“新子學”、強調諸子學之傳承的意義所在。

張涅

張涅教授梳理了從“新文化運動”到“古史辨”再到“新子學”這一從文學、歷史、哲學等多領域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與更新的文化與文明創新過程,指出“新子學”意義所在就是上接“新文化運動”,爲中華文明的重構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青年學者代表陳成吒副教授認爲,諸子學的傳承一定要關注年輕人的切實需求;張耀博士建議人文學科要加強現實關懷,關注整個文明的發展方向,避免“精緻的平庸”式研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