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部親情電影《我的姐姐》刷屏各大社交媒體,電影中對於“姐姐身份”的討論讓很多經歷過父母偏心的網友憤憤不平。類似於“扶弟魔”“重男輕女”“父母偏心”等幾乎成爲了一點就會燃爆的敏感話題。

這兩天的微博熱門話題前三,引來8000萬討論的#如何處理與父母的經濟問題#話題,從文字上看似乎在說經濟,但點開一個個點評和回覆,你會發現,大家的重心依舊在於“偏愛”這個點上。

在二胎全面放開,甚至鼓勵多生一個娃的社會環境下,每個多娃家庭的父母都在說,“對於孩子,我們的愛都是一樣的。”

而到了現實中,重此輕彼的現象卻比比皆是。不可否認,確實不少的不公平源自某些陳舊觀念,但是有些家庭的偏心,卻可能是出於“考慮不周”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動機是愛,可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傷害。

在多娃家庭越來越普遍的今天,一碗水端平的愛,真的很需要作爲父母的我們用心耕耘。

重點不在於10萬美元,

而在於和哥哥弟弟一樣

最近在抖音上看到這樣一則視頻,一個外國女孩在視頻中分享了自己和父母之間的矛盾:

女孩的爸媽有性別的刻板定義,一家四個孩子,父母給兩個哥哥交了大學的學費,但沒有支持女兒上大學,不給女兒交學費並不是因爲家裏供應不起,而是父母覺得女兒不需要讀這麼多書,應該待在家裏,然後帶孩子。

圖片來自抖音|英國報姐

女孩的成績在其他兄弟姐妹中是最好的,但父母從來不重視女孩在教育上的成績,也不重視她除了家務技能以外的任何知識。

女孩在家裏排行第三,她還在上高中的時候,兩個哥哥進入了自己心儀的大學,父母支持兩個兒子全額學費、書本費、公寓還有其他生活費用,之後弟弟到了上大學年齡,父母同樣如此支持弟弟進入夢想的學校,然而對於家中唯一的女孩,父母卻說,高中畢業後就去結婚吧!

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女孩爲了追求自己的大學夢,就自己偷偷申請了大學,還拿到了獎學金,女孩沒有和父母說自己要搬走的事,直到要離開的一週前。

那時的女孩一無所有,唯一的一些大學用品是朋友施捨給她的。

女孩選擇了工程學,爲了支持自己的大學學費和生活,她邊打工邊上學,邊還學費貸款邊掙扎。

圖片來自抖音|英國報姐

女孩對父母的偏心耿耿於懷,離開家好幾年沒有和父母說過話,如今女孩大學畢業,找到了工作,還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託人找到了她,對女孩道歉,說當年讓女孩喫苦了。

但女孩回問父母,“你們爲什麼覺得抱歉?”父母說不出來,最終女孩像是賭氣般地給父母一個原諒的條件:

支付10萬美元大學費用,就像當初給哥哥和弟弟的一樣!

圖片來自抖音|英國報姐

父母和三個兄弟都對女孩的這個條件很不理解,怎麼能用錢來衡量親情,父母沒有義務支持孩子的學業。

女孩沒有繼續講下去,只是對着鏡頭苦笑。

如果沒有經歷過女孩的苦楚,大概我們很容易也會指責,孩子成年了,就應該自己賺學費,父母沒有義務。

但艾老師覺得,女孩對父母拋出的那句話:“支付10萬美元大學費用,就像當初給哥哥和弟弟的一樣!”

重點不在於10萬美元,而在於和哥哥弟弟一樣。

圖片來自抖音|英國報姐

我們不知道,視頻外的女孩是否與家人和解,但是可以想象的是,女孩這些年受了很多煎熬,她不知道如何去找回這幾十年缺失的公平,或許當年最讓她耿耿於懷的10萬學費,能讓她好受一些,以此安慰自己,父母像愛哥哥弟弟那樣愛自己。

從女孩的打扮和分享可以猜測出,女孩可能是來自中東或者南亞移民家庭。

在當地信仰和文化的大背景下,我們無法去指責,她的父母不愛女兒。甚至,艾老師覺得,這對父母是愛女兒的,而且他們也並非如大家猜測的那樣,得知女兒成家立業了,想逼女兒用金錢補貼家庭,一個可以輕鬆拿出30萬美元,支持三個兒子不打工不貸款上大學的家庭,應該不會拮据到需要“問女兒拿錢”,這個家庭產生裂痕的終究原因,在於“愛得不公平”。

父母沒有想到,一直被朝着居家主婦方向培養的女兒,她有着和哥哥們一樣的夢想,想去做一番大事業,想在家庭中擲地有聲,而不是一直被勸導做一個永遠溫柔、接納、包容的角色。

教育裏沒有理所當然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定位和角色

這則視頻讓人想到了東方衛視製作的《姐姐》,這部號稱“姐姐童年噩夢”的紀錄片,展現了很多二胎家庭的矛盾。

這部紀錄片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家都看過的,一對龍鳳胎在同一天降生,父母剖腹產將女孩確定爲姐姐,男孩爲弟弟,這樣做的原因是,父母認爲女孩會照顧人,長大了之後能照顧好弟弟妹妹。

圖片來東方時空|《姐姐》

因此,姐姐出生後,就要一直圍繞着弟弟轉:

陪弟弟下象棋並任由他耍賴,弟弟可以隨意玩她收拾好的積木,在自己想看《獅子王》而弟弟想看足球賽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同意先看足球。媽媽摟着弟弟玩鬧的時候,姐姐只能就坐在椅子上,看着他們,一言不發。

而當姐弟倆起了爭執,弟弟會哭着撲倒媽媽懷裏指着姐姐高喊:“把她殺了!把她殺了!”

遇到姐弟吵鬧時,媽媽只是撫摩着弟弟的後背,把他抱在懷裏,還罵着姐姐,“在家裏陪陪他不應該嗎?你是姐姐不是。”“你這麼自私怎麼行?”“大的就應該照顧小的!”

看到媽媽對弟弟偏待,女孩就經常發脾氣,“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了!他們一定在說我壞話了。”女孩還拉着鏡頭後的攝影師問,“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我知道他們不喜歡我。”

圖片來東方時空|《姐姐》

看到父母這樣的對待,大家一定很心疼姐姐,有意思的是,這部紀錄片當時播出後,一些觀衆也爲姐姐不平,以至於這對父母帶孩子外出遊玩坐火車,觀衆認出他們,還當衆指責他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之後,這對爸媽和導演抱怨,“我們怎麼會不愛女兒!大家誤會我們了!我們對兒子女兒都一樣!”這是父母逃避責任的託詞嗎?

艾老師覺得不是,父母說的是真話,因爲紀錄片還有下半段。

在一個片段中,女孩被打扮得漂漂亮亮,在一個出門的鏡頭中,手上還提着一個精緻的小包,要知道那是90年代,而相比之下,兒子就隨意穿搭了。

圖片來東方時空|《姐姐》

而且父母在培養上也沒有厚此薄彼,給兒子報了國際象棋,也給女兒報了舞蹈和畫畫。

這兩樣看起來都是外在裝備,但在大人的世界裏卻很有分量,真正的重男輕女都是從物質上的不公開始的。

大到財產分配,小到壓歲錢的多少,再小到飯桌上一個雞腿一塊紅燒肉的歸屬,處處可見端倪。

能夠做到在物質上公平給予的大人,當然會理直氣壯地覺得自己沒有偏心,而在小孩的世界裏,物質算什麼,他們更想得到的是同等程度的關愛。

可惜,大人理解不了這種抽象的“關愛”是個什麼鬼,只覺得小孩無理取鬧,太不懂事。

另外,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女孩能夠在鏡頭前如此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鬧騰一整天,甚至在地上打滾,說明什麼?

說明這個家庭平時對她是寬容的,沒有采取粗暴的方式壓抑她的天性。而在真正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我們幾乎很難看到這樣一個“鬧騰”的姐姐,姐姐們早就被訓練得低眉順眼,無比懂事。

圖片來東方時空|《姐姐》

《姐姐》呈現了多子女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

片中最大的爭議是這對父母人爲決定了兩個孩子的出生順序,把“姐姐的責任”強加給女兒。

與其說這是重男輕女,更像是一種觀念上的“理所當然”,認爲女孩會照顧人,姐弟組合會讓父母更省心。

姐弟組合很容易就讓人想到“扶弟魔”,所以,很多人開始追捧兄妹組合,可這就是公平的麼?男孩就一定要更有擔當,一定要保護妹妹嗎?女孩就可以撒撒嬌,心安理得地接受呵護嗎?

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偏見?

在芒果臺親子真人秀《一起出發吧》中,節目嘉賓楊爍就曾經大秀了一把什麼叫做“重女輕男”。

他對兒子楊雨辰不是怒吼呵斥就是冷嘲熱諷,形同仇人,見到女兒楊雨曦卻是一秒奶爸上線,柔聲細語無限寵溺。

楊雨辰在鏡頭前唯唯諾諾、傷心落寞的樣子難道就不讓人心疼嗎?只因爲他是男孩,就活該被這樣差別對待嗎?

看到這,艾老師覺得,上文的視頻女孩,或許也是在經歷相似的處境,父母按照傳統,將女孩培養成一個溫柔體貼的妻子,這是出於偏待麼,並不是的,父母是希望女孩有個好家庭,然而,這並不是女孩真正想要成爲的模樣。

所以與其說,這個分道揚鑣的家庭是因爲重男輕女,不如說,是父母被“姐姐”“哥哥”“老大”這些標籤矇住了雙眼,從根本上忽略一個孩子情感上的無助,和對公平的渴望,爲親子關係埋下的隱患。

父母一碗水端平

會讓多娃家庭成爲很幸福的事

視頻女孩的故事隨着視頻結束也就結束了,我們不知道之後她是否得到了希望的“10萬美元”,但是《姐姐》紀錄片之外的姐姐和弟弟都有了很好的結尾。

25年前,《姐姐》這部短片播出後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媽媽連坐火車都會被人認出,遭到指責。批評的聲音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但也讓他們開始重視自己的問題,對姐弟倆的教育方法進行了調整,給予姐姐更多的關愛和尊重。

後來兩個孩子都非常優秀,去了國外讀書,現在也有了很好的工作,一家人很和睦。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家人是幸運的。而在紀錄片之外的許許多多的“姐姐”並沒有如此幸運。

她們有的和弟弟妹妹感情淡漠,有的始終無法原諒父母,還有的從內心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配。這也許是許許多多父母在辛勤養育二胎時絕不會想到的結果,更不會想到,這是他們親手造成的結果。

然而,艾老師想說,父母也是人,有着人性的弱點,也有着能力的界限。

就像《時代》週刊高級編輯傑弗裏·克魯傑說:

“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願意承認而已。”

雖然,這世上從來就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願意反省的父母。在我們認真傾聽孩子的那一刻,就向着解決問題邁出了第一步,而當我們承認自身的不足時,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那麼,二胎家庭該如何平衡家裏的關係呢?

1.父母要給大寶做做鋪墊

大寶一直是家裏的小公主或小王子,全家人都圍着他轉。孩子的理解是非常單純的,二寶對他來說就像一個未知的競爭者,是來“搶地盤”的,除了物質上的競爭,大寶更擔心的是,弟弟或妹妹會搶走原本只屬於他一個人的愛。

所以在二寶出生之前,先給大寶說說媽媽懷孕到生二寶的簡單情況,讓他做好心理準備。二寶剛出生的時候,父母肯定會分出更多的精力來照顧二寶,等他大點了,能自理了,爸爸媽媽對你們倆陪伴的時間就會一樣了。

2.不要擅自把大寶的東西給二寶用

有了二寶以後,家裏的經濟壓力會大大增加,很多媽媽就會把大寶以前穿過的衣服、玩過的玩具等直接給二寶用。但是在給二寶用這些東西以前,徵得大寶的同意很重要。因爲在大寶心裏面,這些雖然是他不再穿的衣服,不再玩的小玩具,但仍然都是他的東西。就像我們小時候,父母如果把我們的東西貿然送給別人,我們也會默默地不開心,或者直接質問父母:“爲什麼不說一聲,就把我的東西送給別人了!”相信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是樂於分享的。

圖片來自unsplash

3.尊重孩子,就不要把兩個孩子作對比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我們很多爸爸媽媽已經意識到不能在公衆場合批評孩子,可還是會情不自禁拿兩個孩子作比較。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經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常常容易自卑,並且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中不可自拔,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爲。”所以拿孩子比來比去,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和否定。

4.不隨意插手孩子的爭吵,不逼大讓小

即使家長做的再好,大寶和二寶之間還是會有各種各樣的衝突,我們大人還經常會吵架呢,何況孩子,孩子之間吵吵鬧鬧是非常正常的。所以大人最好不要隨便插手孩子之間的爭端,孩子其實就是在一次次地衝突和矛盾中學會與別人如何相處、學會共情和體諒別人的。

父母如果給孩子愛,那麼,孩子就擁有愛。父母如果撤離他們的愛,那麼孩子就只剩下貧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