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各位熟悉的那些造電視、冰箱、手機、洗衣機的廠商,就要下餃子一般的造車了。
人家創維電視,已經先乾爲敬了。
直接受讓了開沃汽車的商標和授權,在 4 月 27 日隆重推出了創維智能汽車。
大王受邀在現場拍了照片。

創維爲什麼要造車呢?家電是慘烈的競爭紅海,庫存比泰山還重,利潤比刀片還薄。
用創維高管的話說,
賣電視太苦了。
相比之下,智能汽車是一個天然的出行、工作、生活、愛好、交往、目的地入口,而且是封閉的。
想像下,在你上班的過程中,在你聽音樂時、等紅燈時、去加班時、和女朋友約會時,汽車源源不斷的收集你的數據,見縫插針給你推送信息和商品,那種體驗簡直不要太爽。
直接從源頭上把流量看住,比社區團購那點搶大媽生計的模式,不知道要高到哪裏去。


其實不光是創維覺得賣電視很苦,華爲覺得賣手機也很苦、格蘭仕覺得賣微波爐也很苦、海爾覺得賣冰箱也很苦、美的覺得賣電飯鍋也很苦啊!
就連五糧液,都覺得自己賣白酒,也很苦的。
他們老早就有了凱翼汽車。


連茅五都覺得苦,互聯網巨頭們早就叫苦連天的上車了,
騰訊是蔚來汽車第二大股東,阿里和上汽有 " 智己汽車 "。
在不久的將來,小米汽車、創維汽車、海爾汽車、格力汽車、美的汽車、恒大汽車、格蘭仕汽車、娃哈哈汽車等等,都會紛至沓來。


又是一場全民造車的熱潮。

如今的情況是,一提到 " 全民 XX",就有所謂的專家學者立刻跳出來反對,說這是資源浪費遲早一地雞毛,就不能科學規劃、好好整嗎?
還真不能。
大王在《新能源,中美產業對決的紫禁之巔》一文講過,中國的發展模式就是九龍奪嫡的 " 海選模式 ",沒有人知道誰行,市場上殺出真章來。

全民造電視,殺出了創維、TCL;
全民砸重工,殺出了沙鋼、方大;
全民互聯網,殺出了阿里、騰訊;
全民攢手機,殺出了華爲、小米;
全民煉硅片,殺出了隆基、通威;
當年一部 2 萬塊的手機,現在 2000 塊就能買到,當年 500 美元一公斤的多晶硅,現在 40 美元敞開了造,中國之所以能成爲發達國家粉碎機,就是因爲這套看起來 " 自相殘殺 " 的養蠱模式,
由消費者來決定勝出者,由勝出者來作爲引領者。

雖然開頭浪費、中途慘烈、但最終的勝出者萬千優勢於一身,一定能打能衝。綜合看下來,其實是賺的。
正如我都熟悉的那句話說,
"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

那麼市場,爲什麼要選擇造車來突破呢?

衆所周知,一個成型產品的工序越長、零部件越多,它的產值就越大,帶來的社會效應就越好。
航天飛機有 200 萬個零部件,全世界只有中美俄能造。即使是日本,也不具備集成 200 萬個部件的能力。
但日本人尤其擅長 2 萬個零部件的整合,這就是汽車。

汽車,是現代工業中工序最長、零部件最多的民用產品,這意味着,他可以不斷通過銷售收入來壯大自身,持續技術升級,實現良性循環。
馬自達已經做到了內燃機熱效率的極限:50%,而正因有豐田、本田、三菱、斯巴魯等一系列主機廠商的存在,日本有很多隻有幾個人、十幾個人的手工作坊,能做供應商一路體面而滋潤的活到了今天。
造車這產業,大有大的搞法,小有小的路套路,葷素均可生冷不忌,簡直是GDP 之光、就業率之王。

小到一個開洗車改裝店的個體戶、中到一家搞塑料模具廠的小老闆、大到一家擅長精密儀器的上市公司,從裝個汽車坐墊、賣套喇叭音響、供點底盤緊固件、甚至是設計一套 CRM 客戶管理系統,
無論你是初中畢業生、中關村的碼農、甚至中科院出來的院士,汽車產業都有你的用武之地。
對於實體經濟來說,沒什麼比造車更大的補藥了。

對中國更利好的是,現在的新能源汽車是電池驅動的,不需要傳統內燃機活塞、汽缸、連桿、曲軸、進排氣管等,那些沒幾十年水磨工夫搞不定的高壁壘,造車的門檻大幅降低,
而且核心的電池、電機、電控等 " 大三電系統 ",國內的供應商也具備突出的競爭優勢,使低成本造車成爲可能。

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比油車減少了一半以上,它越來越像一部會行駛的手機和能載人的家電,考驗的是 " 攢 " 的功夫。
當年的手機、電視、光伏、服裝、鋼鐵,我們基本都贏下來了,而現在,中國的高速公路、市政工程、通信骨幹網、鋰電大白馬,都爲新能源車的爆發性增長鋪墊了豪華的基礎,都不用彎道超車,一腳油門就飈上去了。

新能源車,是中國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驚險一躍。而且只能贏不能輸。
所以必然會有大量的競爭者殺入,也必然會在宏觀上一路綠燈,各種扶持,靜待有心人上馬。
真不知有些人爲什麼要去罵全民造車,國家半威逼半利誘的催巨頭們去下水造車,正是激活市場、打破壟斷、破除內卷、再度分配財富的陽謀,
雖然熵減產生有序,但有序必然造成壟斷,宏觀經濟也是要適當熵增的,整個晉西北不打成一鍋粥,縣大隊區小隊哪來的機會?

至於 " 大幹快上 " 和 " 一地雞毛 " 的危言聳聽,施主你多慮了,經濟學是不存在浪費概念的,那些巨頭們砸人、砸錢、砸地、砸裝備,不也同時砸出了打工人的奶粉錢,砸出了成千上萬的中產嗎?
2020 以來,造車新勢力的新員工薪酬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 21.6%,一些與自動駕駛算法相關的職位,年薪已達百萬以上。

他們都像晉商一樣,把錢鑄成銀錠堆在地下室不用,那纔是真正的危險。

5 月 5 日,香港首富悄然換人了, 寧德時代的曾毓羣以 345 億美元的身價,超越了李嘉誠的 344 億美元,位列富豪榜首。
新能源取代了房地產,扛過了時代的大旗。

無論是對首富還是打工人,一輩子能抓住的機遇都是非常有限的,
上大學是一次、
娶媳婦是一次、
第一個工作是一次、
趕上一個風口產業又是一次。
踩上主流產業,是打工人和普通人一生中少數能把握的機會,想想當年的那些當紅炸子雞,就算風停了,多少人的命運也扭轉了,
通訊拼成了紅海,但華爲工號 1 萬以內的早已是千萬富翁,
地產日暮西山,但哪個大高管不是幾百萬年薪起步,
幹手機的很苦,餘承東年薪過億,
互聯網都在罵,騰訊人均工資 84 萬,
風口產業,就是社會資源的高地、財富分配的上游、精英弄潮的方向。


因此對普通人來說,選擇是顯而易見的,
要麼通過工作性機會,加入到造車的產業鏈公司上班,放大自己的價值和能力,
要麼通過投資和理財,佈局造車產業的那些大白馬股票、賣鏟子的公司,收穫財產性的回報。
無論是 70、80 還是 90 後,你的工資性收入和資本性收入,總要有一部分,是得和造車掛鉤的。
風口上中的一粒灰,落在個人的頭上,可能就是一座金山。
而巴菲特說,當天上下掉金子時,你要拿個桶去接,而不是弄個湯勺。
上車吧,停車坐愛楓林晚,賬戶紅於二月花。
善哉,南無造車必勝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