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将把源头治理作为工作主线,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为把泰州打造成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贡献生态环境力量!”5月7日,新华日报泰州分社“争先进位谋全局”融媒体行动走进泰州市生态环境局,该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蕾在接受采访团访谈时表示,未来五年,泰州生态环境系统要在已获得全市综合考核服务地方发展十佳标兵“五连冠”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六连冠”“十连冠”。

2020年,泰州生态环境系统各项工作取得骄人业绩,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环保两个委员”“专家治厂、科学治污”“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天空地一体,守护泰州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创新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积极影响。长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质,全年307个优良天,空气质量优良率创历史最好成绩。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长江生态监控基地、“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揭牌;生态环境部、江苏省政府在泰州成功举办首届健康长江(泰州)高峰论坛,推广长江大保护“泰州经验”。在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年度综合考核中,泰州生态环境局位列第一等次。

刘晓蕾告诉采访团记者,进入“十四五”,泰州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迈上更高的台阶。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完成大气、水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深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潜力,为全市产业发展腾出环境容量……”4月13日,泰州市生态环境局重磅推出服务产业强市“十条举措”,在环境容量、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地区,以及符合三大产业集群和6条重点产业链项目,培育一批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同时,策应泰州市委市政府“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工业用地盘活,服务重大项目落户。

花团成簇、绿草如茵,内部道路干净整洁,若非亲眼所见,很难把这样优美的环境与印象中的石材加工区联系到一起。这处占地65亩的石材加工中心,是泰州策应省生态环境厅“绿岛”计划,高标准打造的服务业“绿岛”。该项目总投资2.1亿元,配备石材加工设备276台套,安装废水净化循环、粉尘雾化处理、隔音等集中治理设施,实行生产企业准入机制,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之路,可真正做到“粉尘不外扬、污水不外流、噪声不扰民、能源绿色化”,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走进石材销售展馆,已有不少石材经营企业抢先入驻,展品已经上架。不远处的石材加工车间内,各类环保设备均已到位,只待开业运营。这个石材加工中心的建设使用,将彻底解决海陵原有的石材加工作坊零星分布、粗放生产、污染环境等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石材加工中心还依托泰州光伏产业优势,2万平方米的屋顶均为光伏材料铺就,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岛”+“绿顶”。

“集约建设、共享治污,让小微企业共享污染治理设施,节省企业成本的同时提高治理效率。”刘晓蕾表示,泰州今年继续深入推进“绿岛”建设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开。加快完善已建项目,形成一批亮点“绿岛”;推进在建项目,形成一批新型“绿岛”;新增拟建项目,形成一批特色“绿岛”,进而形成“群岛效应”。

作为沿江重要城市之一,泰州在长江大保护方面亮点频现。其中,“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更是唱响了新时代“长江之歌”。自2019年启动以来,泰州以“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力推长江生态环境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从单一监管型向立体管控型的战略转变。

2020年6月,“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大数据平台实体化运作,目前已汇集18个部门近2.3亿条数据,不仅对长江所有生态环境要素进行即时体检,还利用视频算法等,对船只进入水源地保护区、人员异常进入监控房进行实时预警;利用水质自动站、污染源在线监控对相关水质断面和企业排放进行预警,相关处置人员可通过大数据平台或手机端,实时查收相关预警并进行处置反馈。

2021年,泰州市生态环境局明确提出,要致力将“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实施范围进一步拓展,由原来的沿江3公里范围推向全市域,进一步提高精准治污水平。开展大数据平台二期工程建设,完善长江感知环境一张网,提升智能体检诊断能力;深化长江数据共享应用,实现长江海量数据实时汇聚;融合大数据、数据挖掘和智能构建一个支撑大脑,健全泰州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指挥调度体系,实现“长江体检表”精细化管理。还要组织开展2021年十大专项行动,进一步深化“健康长江指数”研究,力争让“泰州标准”成为“江苏标准”。

在海陵生态环境局,一块实时变动的大屏幕引起了采访团的注意。走近发现,这是一个生态环境监控平台,随着工作人员在电脑上熟练操作,能随时查看海陵范围内的水、气、土监测情况。据介绍,这是海陵在全省率先创建的“13831”生态环境智慧监控系统,通过建设一个平台、涵盖水气土三大要素、融合八类信息、实现三级联动、集成一套数据管理,创新打造“天空地”立体监管模式,实现监测无死角、巡查全覆盖、排查全方位。

在泰州老城区江洲路西侧,邻近梅兰文创园的一处工地上,几台“神秘”设备正悄然施工,对这里的土壤进行修复。据介绍,这里是原泰州化肥厂所在地,污染地块受限于国内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得不到妥善处理,已闲置20多年。2017年,江苏省环科院、丹麦首都大区、海陵区签订合作备忘录,开展全省首个土壤治理国际合作项目,创新引入丹麦土壤治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经验,对地块开展全过程生态修复。如今,该地块土壤修复正有序推进。“到明年,这里将会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公园。”海陵生态环境局局长周爱玲说。

初夏时节,泰东河流淌向前,在海陵区城东街道,河边占地40万平方米的百舸生态园绿意正浓、生机无限。而这里,曾是38家非规造修船企业,噪声、废气、废水等环境污染问题困扰着周边居民。去年,当地生态环境、水利等部门助力当地完成了船企的退租搬迁,并对沿河土地进行生态修复,栽植乔木约16000株、灌木约2500株、播种花种草皮约20万㎡,以片林形式,种植经济林,结合草花和草坪,与农田村庄结合,营造出最自然的休闲生态林带。

城东街道办事处主任刘新民告诉记者,百舸生态园项目启动以来,在处理好沿岸船企场地搬迁之后,他们多方联动力抓进度,即便严寒酷暑也从未停歇。拆迁完成后,即刻邀请专家进行土质勘探,规划设计园区景观,分步进行,协同处理。在土质土壤检验检测达标后,又立刻安排绿植进场。原本荒凉的拆迁沿岸,出现了热火朝天的景象,彰显出海陵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实现了“船厂变公园”。

如今的百舸生态园,用最简洁的园路穿插在绿林之间,移步异景,处处有景。而成片成荫的花草与树木,又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一处生态郊野空间,为来往船只创造了一处独特的沿河风光带。

“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刘晓蕾激情满怀地表示,今后几年,泰州生态环境局将持续着力打好“生态牌”,通过为县区争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提供指导、开展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等,进一步擦亮泰州生态名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卢佳乐 顾介铸 周建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