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座城市,无论我们有多认识,都一定会有被疏忽的地方,回身又有新风景。

当浙西江城建德奋力朝着“宜居之城”奔去,她依赖怎样的底气?有哪些未被广为人知的故事?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知否建德》栏目,第六期,我们来探寻一段红色记忆。

石砌砖雕、庄重古朴,这里是建德市大洋镇童氏宗祠。

你知道吗?这座古朴宗祠里,藏着一段红色记忆。

童氏宗祠是大革命时期建德县地下党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也是建德县委诞生地,1999年被评为建德市文保单位。

革命斗争岁月中,大洋镇开展减租运动、组织农夫武装斗争等,先后涌现出童祖恺、童润蕉、祝光焘等仁人志士。

童氏宗祠,就是这些仁人志士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

2018年,大洋镇政府对童氏宗祠进行了晋升,把整个展厅从左到右分为三大篇章,包括燎原之火的红色岁月、铮铮铁骨英雄儿女、大革命时间轴。

蒋丽霞,是童氏宗祠的义务讲解员。她告诉我们,这些仁人志士中,他们最认识的就是童祖恺、童润蕉“双童”姐弟俩。

童祖恺,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介入成立建德县第一个共产党小组,1927年任中共建德县委第一任书记;童润蕉在胞弟童祖恺的鼓励和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时任建德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

1930年,童祖恺和童润蕉参加领导了农夫暴动,此后接踵被捕,在审判中始终守口如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些年,蒋丽霞一边给游客讲解,一边搜寻史料充实着自己。

她说,了解得越多,心里越震撼。“最打动我的是,他们当时的生活前提很好,却愿意为穷人奋斗。通过讲解把这种精神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的心灵受到浸礼,我以为这是新时代年轻人的使命和担当。”

通过这几年的不断挖掘,童祖恺、童润蕉姐弟俩“双童”义士的故事越来越完善,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

我们也发现,这些仁人志士不仅在革命上成为领头人,同时也在办学堂兴实业,成为精神上的启蒙人。

杜小芳,是童氏后人。她说,当真算起来,童祖恺是她的舅公。“我们童家是很注重办学的,童氏宗祠就是建南小学前身。”杜小芳的母亲年幼时,最喜欢跟在童祖恺后面,听他讲故事,后来也在他接办的建南小学念书。

“我的外公潘景福也是在建南小学当老师的,他们常常在祠堂内给农夫上夜校,宣传革命思惟,展开秘密会议。”杜小芳说,“双童”义士纪念馆建成后,他们童氏后人把家中的老古董、法宝都捐募出来了,如今这里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个老物件,都是对革命烈士的缅怀。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那段峥嵘岁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感触感染、去领悟。

大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何洪宇先容,从去年至今,大洋镇共接待中小学生及社会人士近3万人次,前来参观、研学,传承红色革命精神,通过革命展馆、烈士墓、义士故居的建设,大洋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教育基地。“我们还通过用好红色资源、立异流动形式、掀起学习高潮,让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到学党史流动中。”

站在当下,回顾过往,那些英勇的篇章跟着时间的流逝,永远不会褪去它应有的色彩。

这座浙西江城,正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对标进步前辈、迅速行动、比拼争先,催生后发动力。

这是你不知道的建德,这是学史增信、学史力行的宜居之城。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知否·建德⑥丨这座古朴宗祠内 藏着一段红色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