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選擇航天?”
面對記者的採訪,眼前這位26歲的系統工程師眼裏滌盪着青春昂揚的光,動情地講述着自己的航天情緣。


翁應健(右)在現場與航天集團技術人員討論工作
他叫翁應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動力系統工程師,在此次“天和”任務中負責對發射場動力系統工作進行質量監督和技術支持。
翁應健是土生土長的海南萬寧人,小時候最大的樂趣便是和小夥伴們在港北海灣的沙灘上看夜晚的星空,還有玩火箭、飛機之類的玩具。時至今日,他的額頭上還留有一道淡淡的疤,他說,那就是航天飛機玩具翅膀劃傷的痕跡,也算是自己最早的航天印記。
高考填報志願時,他中意的學校剛好有航天的專業,於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空間工程”專業,開始了航天專業知識的學習。

翁應健(左)和同事們一起探討工作。
大學畢業前,文昌發射場攜長征七號火箭精彩亮相,遠在長沙求學的他不停地刷新着新聞消息,跟着整個海島激動得徹夜難眠。“我清楚的記得,那天是2016年6月25日,是長征七號的首飛,也是文昌發射場的首秀,當天晚上,我還在QQ空間留下了一條興奮的動態。”翁應健說,當時就特別希望自己能去發射場工作,後來還真的如願了。


長七首飛時,翁應健留在QQ空間的動態。
剛來發射場不久,就趕上了長征五號首飛。任務現場一波三折,他和同事們的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享受過成功的喜悅,也經歷過失利的沉痛。”長征五號第二次發射的失利,讓第一次定崗動力系統某連接器崗位系統工程師的他,深切地體會到自己崗位的重要和責任的重量。
長征五號復飛,翁應健獨自扛起動力系統工程師的重任,對發射場動力系統工作進行質量把關。“點火前,動力系統所有狀態數據,需要由我來最後把關確認,時間很短、責任很大,那種壓力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翁應健告訴記者,當發射成功的大紅屏出來的那一刻,他才發現自己後背都溼了,和航科集團“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小姐姐”一樣,止不住地鼻子眼睛一陣酸澀。也正是那一刻,他更加清楚的明白,自己早已把全部的情感和身心交付給了發射場、交付給了星辰和大海。
如今,投身航天已是第5個年頭,經過9次任務的歷練,翁應健已是文昌發射場動力系統資歷最老的系統工程師,被同事們習慣性地稱爲“翁總”。“這是平日裏,大家親密的調侃,當然,也是大家對我的一種肯定和信任吧。”談及未來,翁應健說,“我們和文昌發射場一同成長、一起成熟,星辰大海的路還很長,對於未來,我們充滿信心!”

作者:何玲
編輯:王豔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