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的普及既促進了經濟發展,也便利了民衆生活,但網絡亂象叢生的負面效應也日漸明顯,亟待整治。

日前,國家網信辦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提出,要規範網絡信息傳播,專項整治網上文娛及熱點排行、造謠傳謠、敲詐勒索財經類“自媒體”等互聯網亂象。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我國網民人數在過去幾年大幅增長,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爲9.89億,除耄耋老人與學生幼童外幾無遺漏,其中“十三五”期間的五年增長了43.7%。

然而,互聯網時代改變的不僅僅是信息的傳播、交互方式,諸多以往違法違規、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爲現象,也通過互聯網大行其道,且由於監管的滯後性,相關行爲躲過了監管、避開了制裁,給經濟社會和民衆生活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互聯網亂象之中,與流量相關的佔相當部分,以國家網信辦重點提及的網上文娛及熱點排行亂象爲例,熱搜是網絡輿論的重要風向標,部分個體和團隊爲了牟利,會通過各種不正當的途徑增強其發佈事件的熱度,並刻意引導輿論走向。甚至還有資本把當熱搜、互撕成爲生意和產業,花錢買流量就能人爲地打造熱點,形成宣傳效應,將網民視爲被消費的對象。部分網民特別是分辨能力不高的年輕人,長期處於這種網絡環境中,價值觀容易被帶歪,對於現實生活將產生負面影響。

名人、明星的示範效應和追星行爲則容易被互聯網放大,國家網信辦提到的“網絡水軍、黑公關”正是利用年輕人追星的“狂熱”,引導後者做出非理性、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爲。最近就出現了有粉絲羣體爲追星,將新鮮牛奶整箱倒掉,引發輿論廣泛譴責。

另一些現象則屬於違法違規行爲在互聯網上躲避了監管。其中敲詐勒索財經類“自媒體”,近年廣受質疑。媒體發佈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在業內並非新鮮事,只不過機構媒體受到各方管制,從業人員違規代價大使得這一現象並不多見。但在“自媒體”就大不一樣,汽車、房產等各類行業產業都遍佈大大小小的“自媒體”,有償不聞甚至直接到企業敲詐不在少數,一些“大V”到處收保護費,業內飽受其擾,同時也增加了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但因爲“自媒體”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媒體,如果沒有實錘敲詐的證據,最多隻能讓騰訊等平臺封號,威懾力很小。

欲治理上述互聯網亂象,通過網信辦等部門的“淨網”行動及時開展整頓活動十分必要,但整頓過後難免故態復萌。因此,從根本上講對於這些亂象應該完善監管機制體制,尤其應該考慮將互聯網不良現象也納入法律範疇。

以《青春有你3》爲例,既涉及粉絲無底線追星,也涉及互聯網平臺縱容問題,還涉及商家的不良行爲,所以需要各相關監管部門通力協作,對違規主體一一進行誡勉處罰,讓相關羣體認識到問題不敢再犯。

當然,治本之策最重要的還是把依法治網作爲基礎性手段,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讓“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觀念深入人心。網絡實名制之後,對於造謠損害公衆利益的,依法懲辦;至於敲詐勒索財經類“自媒體”,處罰手段不僅僅是封號,還應該鼓勵企業收集相關證據,用刑法來震懾相關人員。

總體而言,要讓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發揮更加正面的作用,決不能讓違法違規行爲通過互聯網躲避法律法規的監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