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淋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淋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8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淋病是指小便频急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疾病。淋病初起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久病则由实转虚。若肾气已虚而湿热未净,形成肾虚而膀胱湿热的虚实夹杂之证。后期亦可致肾阳衰微,湿浊之邪壅滞,三焦气化不利而转变成关格。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合并于其它内伤杂病之中。西医学中泌尿系疾患,男性生殖系疾患,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核、泌尿系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乳糜尿等,临床以小便频、急、涩、短、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为特征时

一.热淋证:小便灼热刺痛。小便短数,灼热刺痛,溺色黄赤。腰痛拒按。寒热起伏、口苦、呕恶。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濡数。

1.八正散

车前子10克 瞿麦10克 萹蓄10克 滑石10克 山栀子10克 甘草梢10克 木通10克 灯心草3克 大黄10克 (加入木香10克更佳) 

1.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韦以凉血止血。

2.石淋涩痛,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浊,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浊。

4.热毒炽盛,发热寒战宜加蒲公英、金银花以清热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补益肝肾兼通淋。

6.湿热带下,色黄味腥,腰腹胀痛,口苦咽干,可加苍术、白术、黄芩、薏苡仁以消除湿热。

淋证加减:

1. 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

2. 若伴见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3. 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淋证加减:

1. 大便秘结,腹胀者,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通腑泄热;

2. 寒热、口苦、呕恶者,合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3. 小腹坠胀疼痛者,加川楝子、乌药以理气疏导;

4. 热甚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

5. 伴尿血者,加生地黄、自茅根凉血止血。

临证参考白茅根性凉清热,可重用至30g。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或输液以利水通淋。重病者可每日服2剂中药,分4次服,隔4小时服1次。

1.若热毒弥漫三焦,入营入血,又当急则治标,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

2.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黄连4.5克 黄芩3克 黄柏3克 栀子4.5克  金银花10克 野菊花7.5克 蒲公英7.5克 紫花地丁7.5克 紫背天葵子7.5克 

11.便秘者,加大黄。

2.吐血、衄血、发斑者,酌加玄参、生地、丹皮或合犀角地黄汤。

3.瘀热发黄者,加茵陈、大黄。

4.若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

5.湿热下注,尿急尿痛者,加车前子、木通、泽泻。

  临证参考白茅根性凉清热,可重用至30g。应鼓励患者多饮水,或输液以利水通淋。重病者可每日服2剂中药,分4次服,隔4小时服1次。

二.石淋证: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证。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尿时疼痛,尿时突然中断,腰腹绞痛难涩。尿中带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腰酸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热细带数。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3.石苇散。

石韦12克 冬葵子9克 瞿麦9克 滑石15克 金钱草30克 海金沙10克 鸡内金10克 车前子12克  

1.若出血明显,可加白茅根、大小蓟等以凉血止血;

2.若治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以化石通淋。

用于石淋,在应用时须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等以加强排石消坚的作用。

淋证加减:

1. 若腰腹绞痛者,可加白芍,配甘草以缓急止痛。

2. 若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

3. 如兼有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

变证

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

加减:

1. 腰腹绞痛者,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2. 尿中带血者,加小蓟、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

3. 发热者加黄柏、凤尾草、大黄、蒲公英清热泻火;

4. 小便频急,少腹胀满,涩滞疼痛,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膀胱湿热壅盛者,加生大黄、栀子、枳实、沉香清热泻火,行气排石;

5. 若攻伐太过或久病正虚,面色咣白,少气无力,舌淡脉结者,加黄芪、党参;

6. 气血两虚者,加当归、生地黄、白芍;

7. 结石盘结日久不下而无症状者,以利尿排石为主,加乌药、川楝子、白芍;

8. 石淋日久,阴液耗伤者,合六味地黄丸。

  临证参考金钱草、海金沙用量均在30~60g。结石过大,久攻不下,不要再攻,改以其它疗法,如碎石机碎石,再用中药排石通淋,以免伤正,一般疗程以1个月为宜。

1.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亏虚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汤;阴液耗伤者,宜用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

4.二神散合八珍汤;

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海金沙10克滑石18克 生姜5片 红枣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养心安神;

2.胃弱纳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5.六味地黄丸合石苇散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石韦12克 冬葵子9克 瞿麦9克 滑石15克 车前子12克 海金沙10克 金钱草1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三.气淋证:少腹胀满较为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有余沥。(分为下面虚实二证)

1.实证: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满痛。脉沉弦。

6.沉香散加味。

沉香5克 橘皮5克 当归5克 白芍5克 甘草3克 石苇5克 滑石9克 冬葵子6克 王不留行5克

淋证加减:

1. 若胸闷胁胀者,可加青皮、乌药、小茴香以疏通肝气。

2. 若日久气滞血瘀者,可加红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

加减:实证

1. 气滞严重,小腹胀满难忍者,加青皮、乌药、小茴香理气;

2. 气滞日久,夹有血瘀而刺痛者,加红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

临证参考实证和虚证并非截然分开,常常虚实并见。上述的沉香散和补中益气汤化裁合用,也可根据邪正的盛衰,或以补为主兼以攻邪,或先攻邪,后扶正气。

2.虚证:少腹坠胀,尿有余沥,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7.补中益气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气虚淋证加减:若兼血虚肾亏者,可加白芍、熟地、川芎、杜仲、枸杞子、怀牛膝,以益气养血,脾肾双补。

虚证加减:

1. 兼血虚者,加熟地黄、阿胶、白芍;

2. 兼肾亏者,加杜仲、枸杞子、淮牛膝。

临证参考实证和虚证并非截然分开,常常虚实并见。上述的沉香散和补中益气汤化裁合用,也可根据邪正的盛衰,或以补为主兼以攻邪,或先攻邪,后扶正气。

四.血淋证:溺血而涩痛。(分如下负虚实二证)

 1.实证:小便涩痛有血。尿时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数。小蓟饮子合导赤散。或用

8.小蓟饮子合导赤散

生地黄5克 小蓟根5克 滑石5克 通草5克 炒蒲黄5克 淡竹叶5克 藕节5克 当归5克 山栀子仁5克 生地5克 竹叶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顾。

淋证加减: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服三七粉、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

9.小蓟饮子加减

小蓟9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滑石9克、通草9克、竹叶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栀子9克、甘草梢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顾。。

加减:

1. 实证血多,色暗有块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秘者,加大黄。

3. 虚证阴虚湿热者,加滑石、猪苓;

4. 若见阴虚较甚,可加黄柏、知母、阿胶等;

5. 虚火灼络者,加龟甲、阿胶滋阴清热;

6. 下元虚冷者,加肉桂、附片。

临证参考小蓟、白茅根根据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滞,小腹硬,茎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2.虚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甚显著,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知柏地黄丸。或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10.知柏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淋证加减: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虚者,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等以补虚止血。

11.六味地黄丸加减

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小蓟草9克、白茅根9克、甘草梢9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淋证加减: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虚者,可加旱莲草、阿胶、小蓟等以补虚止血。

加减:

1. 实证血多,色暗有块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秘者,加大黄。

3. 虚证阴虚湿热者,加滑石、猪苓;

4. 若见阴虚较甚,可加黄柏、知母、阿胶等;

5. 虚火灼络者,加龟甲、阿胶滋阴清热;

6. 下元虚冷者,加肉桂、附片。

临证参考小蓟、白茅根根据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滞,小腹硬,茎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五.膏淋证:淋证而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分为下面虚实二证)

1.实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12.程氏萆薢分清饮。

川萆薢6克 炒黄柏1.5克 石菖蒲1.5克 茯苓3克 白术3克 莲子心2克 丹参5克 车前子5克   

淋证加减:

1.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2.若小便夹血者,加小蓟、白茅根、藕节。

加减  

实证:

1. 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2. 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草、白茅根、藕节;

3. 小便黄热而痛者,加山栀子、木通、龙胆草。

 虚证

1. 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临证参考虚证、实证用药截然不同。实证为湿热,要清利,虚证为肾脏虚寒,下元不固,要补肾固涩,还可用地黄丸合金锁固精丸治之。

2.虚证:淋出如脂,涩痛反见减轻,形瘦,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力。

13.膏淋汤。

生山药30克 生芡实18克 生龙骨18克 生牡蛎18克 大生地18克 潞党参9克 生杭芍9克  

临床见淋出如脂、形疲乏力,腰膝酸软等肾虚证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莲须。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益智仁、小茴香等。

淋证加减:

1. 若见头痛乏力为主者,可加黄芪、白术、升麻以补气升清。

2. 若见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者,可加知母、黄柏、龟板,以滋阴清热。

加减:

实证:

1. 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2. 小便夹血者,加小蓟草、白茅根、藕节;

3. 小便黄热而痛者,加山栀子、木通、龙胆草。

虚证

1. 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涩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七味都气丸益气升陷,滋肾固涩。

临证参考虚证、实证用药截然不同。实证为湿热,要清利,虚证为肾脏虚寒,下元不固,要补肾固涩,还可用地黄丸合金锁固精丸治之。

六.劳淋证:小便淋沥不已,遇劳即发。小便不甚来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14.无比山药丸。

山药6克 肉苁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丝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泽泻3克 干地黄3克 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 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淋证加减:若脾虚气陷,症见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合补益中气汤同用,以益气升陷。

淋证加减:

1. 脾虚气陷,少腹坠痛,小便点滴而出者,去牛膝、杜仲、五味子,加黄芪、党参益气升陷;

2. 肾阴亏虚,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者,去巴戟天,加知母、黄柏、丹皮,改熟地黄为生地黄以滋阴降火;肾

3. 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或鹿角粉;

4. 湿热未净,溲黄热痛者,加车前子、黄柏、凤尾草。

临证参考益气升陷之黄芪剂量可稍大,一般用30g,肉桂一般用1~3g;正虚者非一日可复,应缓缓补之,补阳应同时补阴,以阴中求阳;劳伤心肾者,用清心莲子饮;若小肠有热可合用导赤散;心脾两亏而无湿热之征者,用归脾汤。

1.若肾阴亏虚,症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者,可合知柏地黄丸同用。以滋阴降火。

15.知柏地黄丸

山药6克 肉苁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丝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山萸肉6克 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盐知母5克 盐黄柏5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 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淋证加减:若脾虚气陷,症见少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可合补益中气汤同用,以益气升陷。 

2.若肾阳虚衰,症见面色少华,畏寒怯冷,四肢欠温,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者,或合右归丸发温肾阳,或用鹿角粉3克,分二次吞服。

16.右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胶6克 菟丝子6克 姜杜仲6克 当归4.5克 肉桂3克(粉冲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七.心劳淋,症见小便滞涩,小腹微胀,心悸短气,失眠多楚,口干,咽燥,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乃由思虑过度,心营暗耗,虚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肾,治宜益气阴,清心火,方用清心莲子饮。若伴尿痛,可合导赤散。

17.清心莲子饮

黄芩10克 麦冬10克 地骨皮10克 车前子10克 炙甘草10克 石莲肉15克 白茯苓15克 炙黄芪15克 人参15克  

1.遗精为主,加煅龙骨、煅牡蛎。

2.膏淋白浊者为主,加萆解、石菖蒲。

3.血崩带下者,加椿根皮、炒荆芥穗炭。

18.导赤散

生地5克 竹叶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

2.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

  一般说来淋证初起,多较易治愈,但少数热淋、血淋,有时亦可湿热弥漫三焦,温热传入营血,而出现高热、神昏、谵语等重危证候。淋证曰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可以转为劳淋,导致脾肾两虚,甚则脾胃衰败,肾亏旰旺,旰风上扰,而出现头晕肢倦,恶心呕吐,不思纳食,烦躁不安,甚则昏迷抽搐等证候。至于血淋日久,尿血缠绵不止,患者面色憔悴,形体瘦削,或少腹有肿块扪及,此乃气滞血瘀,进而导致症积形成,临证时在处方中.可佐以化瘀软坚之法,选用丹参,蒲黄、赤芍、红花、石见川,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夏枯草之类。

淋证其它治法

  1.地锦草、鸭跖草,蒲公英,红藤、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车前草,篇蓄等,任选1-2种,每种用30-6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热淋。

  2.金钱草60克,水煎服,每曰一剂。、适用于石淋。

  3.乌蔹莓、血见愁、仙鹤草、白茅根等,任选1--2种,每种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血淋。

  4.飞廉、荠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茎(取中心梗子)、玉米须,任选1—2种,每种用30--6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膏淋。

  5.菟丝子l0克,水煎服,每日三次,适用于劳淋。

  6.赤芍、槟榔各10克,水煎服,每曰三次。适用于气淋。

  1.中成药

  (1)鱼腥草注射液(飞仙牌,四川雅安制药厂):肌内注射,1次2----4ml,1日4~6ml,或40~lOO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治疗尿路感染属热证者。

  (2)癃清片(体健牌,天津中药制药厂):每次8片口服,1日3次。治疗热淋证。体虚胃寒者不宜服用。

  2.单验方

  (1)热淋者,服马齿苋汁,或白茅根煎水服。

  (2)诸淋痛者,用海金沙15g、滑石30g,研末,每服1g。或用灯芯草、木通、麦门冬、甘草煎水,入蜜调服。

  (3)石淋痛如割者,用滑石、石膏各3g,石韦、瞿麦、木通、蜀葵子各1.5g,研末,每服1.5g,以葱白两茎、灯芯草1尾煎汤,空腹服用。

  (4)气淋者,赤芍、槟榔各lOg,或鸡肠草、石韦各lOg,或淡豆豉15g,任选一组,水煎服,日3次;或冬葵子为末,每次5g,日3次;或醋浸白芷,焙干研末,每次3g,日3次,木通、甘草适量煎水送下。

  (5)血淋者,黄芩30g,紫草30g,棕榈皮30g,葵花根15g,川牛膝30g,大豆叶一把,苎麻根10枝,任用1种,或芭蕉根、旱莲草各30g,或栀子、滑石各1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或海金沙、茄叶、赤小豆,或白薇、赤芍各等量,或血余炭、蚕种烧灰,分别加入工麝香适量,任用1组,均为细末,每次3~5g,日3次;或生地黄汁加鲜车前草汁各适量,日3次。

  (6)劳淋者,用菟丝子lOg,水煎服,日3次。

  (7)膏淋者,飞廉、荠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茎(取中心梗子)、玉米须,任选1~2种,每日用30~60g,水煎服,日3次;或鲜葎草一握捣汁,加醋适量,日3次服;或海金沙、六一散各30g,共研末,每次5g,麦冬煎汤送下,日3次。

  3.针灸

  取中极、太溪、膀胱俞、阴陵泉诸穴。血淋配血海、三阴交;石淋配委中、然谷;劳淋配肾俞,可灸关元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