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淋證精選的藥方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內科學,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後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於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淋證病的症狀,根據症狀精選選了18個藥方.供有緣人對症選藥方.淋病是指小便頻急短澀,滴瀝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疾病。淋病初起主要是溼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久病則由實轉虛。若腎氣已虛而溼熱未淨,形成腎虛而膀胱溼熱的虛實夾雜之證。後期亦可致腎陽衰微,溼濁之邪壅滯,三焦氣化不利而轉變成關格。淋病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合併於其它內傷雜病之中。西醫學中泌尿系疾患,男性生殖系疾患,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慢性腎盂腎炎、腎結核、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結核、泌尿繫結石、膀胱腫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乳糜尿等,臨牀以小便頻、急、澀、短、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爲特徵時

一.熱淋證:小便灼熱刺痛。小便短數,灼熱刺痛,溺色黃赤。腰痛拒按。寒熱起伏、口苦、嘔惡。大便祕結。苔黃膩,脈濡數。

1.八正散

車前子10克 瞿麥10克 萹蓄10克 滑石10克 山梔子10克 甘草梢10克 木通10克 燈心草3克 大黃10克 (加入木香10克更佳) 

1.血淋可加大薊、小薊、白茅根、石韋以涼血止血。

2.石淋澀痛,可加金錢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濁,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濁。

4.熱毒熾盛,發熱寒戰宜加蒲公英、金銀花以清熱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補益肝腎兼通淋。

6.溼熱帶下,色黃味腥,腰腹脹痛,口苦咽乾,可加蒼朮、白朮、黃芩、薏苡仁以消除溼熱。

淋證加減:

1. 若大便祕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並加枳實以通腑泄熱。

2. 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3. 若溼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養陰清熱。

淋證加減:

1. 大便祕結,腹脹者,重用生大黃,並加枳實,通腑泄熱;

2. 寒熱、口苦、嘔惡者,合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3. 小腹墜脹疼痛者,加川楝子、烏藥以理氣疏導;

4. 熱甚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

5. 伴尿血者,加生地黃、自茅根涼血止血。

臨證參考白茅根性涼清熱,可重用至30g。應鼓勵患者多飲水,或輸液以利水通淋。重病者可每日服2劑中藥,分4次服,隔4小時服1次。

1.若熱毒瀰漫三焦,入營入血,又當急則治標,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以清熱、瀉火、解毒。

2.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

黃連4.5克 黃芩3克 黃柏3克 梔子4.5克  金銀花10克 野菊花7.5克 蒲公英7.5克 紫花地丁7.5克 紫背天葵子7.5克 

11.便祕者,加大黃。

2.吐血、衄血、發斑者,酌加玄蔘、生地、丹皮或合犀角地黃湯。

3.瘀熱發黃者,加茵陳、大黃。

4.若下痢膿血,裏急後重者,加木香、檳榔。

5.溼熱下注,尿急尿痛者,加車前子、木通、澤瀉。

  臨證參考白茅根性涼清熱,可重用至30g。應鼓勵患者多飲水,或輸液以利水通淋。重病者可每日服2劑中藥,分4次服,隔4小時服1次。

二.石淋證:以小便排出砂石爲主證。尿中時挾砂石。小便艱澀,尿時疼痛,尿時突然中斷,腰腹絞痛難澀。尿中帶血。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或帶數。腰痠隱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熱細帶數。面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細弱。

3.石葦散。

石韋12克 冬葵子9克 瞿麥9克 滑石15克 金錢草30克 海金沙10克 雞內金10克 車前子12克  

1.若出血明顯,可加白茅根、大小薊等以涼血止血;

2.若治石淋,可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通淋。

用於石淋,在應用時須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等以加強排石消堅的作用。

淋證加減:

1. 若腰腹絞痛者,可加白芍,配甘草以緩急止痛。

2. 若尿中帶血,可加小薊草、生地、藕節以涼血止血。

3. 如兼有發熱,可加蒲公英、黃柏、大黃,以清熱瀉火。

變證

石淋日久,證見虛實夾雜,當標本兼顧,氣血虧虛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湯,陰液耗傷者,宜六味地黃丸合石葦散。

加減:

1. 腰腹絞痛者,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

2. 尿中帶血者,加小薊、生地黃、藕節以涼血止血;

3. 發熱者加黃柏、鳳尾草、大黃、蒲公英清熱瀉火;

4. 小便頻急,少腹脹滿,澀滯疼痛,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膀胱溼熱壅盛者,加生大黃、梔子、枳實、沉香清熱瀉火,行氣排石;

5. 若攻伐太過或久病正虛,面色咣白,少氣無力,舌淡脈結者,加黃芪、黨蔘;

6. 氣血兩虛者,加當歸、生地黃、白芍;

7. 結石盤結日久不下而無症狀者,以利尿排石爲主,加烏藥、川楝子、白芍;

8. 石淋日久,陰液耗傷者,合六味地黃丸。

  臨證參考金錢草、海金沙用量均在30~60g。結石過大,久攻不下,不要再攻,改以其它療法,如碎石機碎石,再用中藥排石通淋,以免傷正,一般療程以1個月爲宜。

1.石淋日久,證見虛實夾雜,當標本兼顧,氣血虧虛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湯;陰液耗傷者,宜用六味地黃丸合石葦散。

4.二神散合八珍湯;

人蔘6克(焗服) 白朮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海金沙10克滑石18克 生薑5片 紅棗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養心安神;

2.胃弱納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5.六味地黃丸合石葦散

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石韋12克 冬葵子9克 瞿麥9克 滑石15克 車前子12克 海金沙10克 金錢草15克 

1.陰虛而火盛者,加知母、玄蔘、黃柏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

2.兼納差腹脹者,加焦白朮、砂仁、陳皮等以防滯氣礙脾。

三.氣淋證:少腹脹滿較爲明顯,小便艱澀疼痛,尿有餘瀝。(分爲下面虛實二證)

1.實證: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滿痛。脈沉弦。

6.沉香散加味。

沉香5克 橘皮5克 當歸5克 白芍5克 甘草3克 石葦5克 滑石9克 冬葵子6克 王不留行5克

淋證加減:

1. 若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通肝氣。

2. 若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

加減:實證

1. 氣滯嚴重,小腹脹滿難忍者,加青皮、烏藥、小茴香理氣;

2. 氣滯日久,夾有血瘀而刺痛者,加紅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絡。

臨證參考實證和虛證並非截然分開,常常虛實並見。上述的沉香散和補中益氣湯化裁合用,也可根據邪正的盛衰,或以補爲主兼以攻邪,或先攻邪,後扶正氣。

2.虛證:少腹墜脹,尿有餘瀝,面色蒼白,舌質淡,脈虛細無力。

7.補中益氣湯。

人蔘3克(焗服) 白朮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陳皮1.5克 歸身1.5克 生薑2片 紅棗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氣虛淋證加減:若兼血虛腎虧者,可加白芍、熟地、川芎、杜仲、枸杞子、懷牛膝,以益氣養血,脾腎雙補。

虛證加減:

1. 兼血虛者,加熟地黃、阿膠、白芍;

2. 兼腎虧者,加杜仲、枸杞子、淮牛膝。

臨證參考實證和虛證並非截然分開,常常虛實並見。上述的沉香散和補中益氣湯化裁合用,也可根據邪正的盛衰,或以補爲主兼以攻邪,或先攻邪,後扶正氣。

四.血淋證:溺血而澀痛。(分如下負虛實二證)

 1.實證:小便澀痛有血。尿時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心煩、舌尖紅。苔黃脈數。小薊飲子合導赤散。或用

8.小薊飲子合導赤散

生地黃5克 小薊根5克 滑石5克 通草5克 炒蒲黃5克 淡竹葉5克 藕節5克 當歸5克 山梔子仁5克 生地5克 竹葉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爲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熱利溼瀉火之功;

2.若瘀熱盛,小便赤澀熱痛甚者,可選加石韋、蒲公英、黃柏之屬以清熱利溼;

3.若血淋尿道疼痛劇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氣陰兩傷者,可酌減木通、滑石滑滲利之品,加黨蔘、黃芪、阿膠等補氣養陰藥物,以標本兼顧。

淋證加減: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服三七粉、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

9.小薊飲子加減

小薊9克、炒蒲黃9克、藕節9克、滑石9克、通草9克、竹葉9克、當歸9克、生地黃9克、梔子9克、甘草梢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爲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熱利溼瀉火之功;

2.若瘀熱盛,小便赤澀熱痛甚者,可選加石韋、蒲公英、黃柏之屬以清熱利溼;

3.若血淋尿道疼痛劇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氣陰兩傷者,可酌減木通、滑石滑滲利之品,加黨蔘、黃芪、阿膠等補氣養陰藥物,以標本兼顧。。

加減:

1. 實證血多,色暗有塊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祕者,加大黃。

3. 虛證陰虛溼熱者,加滑石、豬苓;

4. 若見陰虛較甚,可加黃柏、知母、阿膠等;

5. 虛火灼絡者,加龜甲、阿膠滋陰清熱;

6. 下元虛冷者,加肉桂、附片。

臨證參考小薊、白茅根根據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滯,小腹硬,莖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2.虛證:尿色淡紅。尿痛澀滯不甚顯著,腰痠膝軟,神疲乏力,舌淡紅,脈細數。知柏地黃丸。或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10.知柏地黃丸

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鹽知母5克 鹽黃柏5克  

淋證加減: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虛者,可加旱蓮草、阿膠、小薊等以補虛止血。

11.六味地黃丸加減

生地黃24克、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小薊草9克、白茅根9克、甘草梢9克  用藥思路參考 1 2 3 4

淋證加減: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虛者,可加旱蓮草、阿膠、小薊等以補虛止血。

加減:

1. 實證血多,色暗有塊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祕者,加大黃。

3. 虛證陰虛溼熱者,加滑石、豬苓;

4. 若見陰虛較甚,可加黃柏、知母、阿膠等;

5. 虛火灼絡者,加龜甲、阿膠滋陰清熱;

6. 下元虛冷者,加肉桂、附片。

臨證參考小薊、白茅根根據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滯,小腹硬,莖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五.膏淋證: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脂膏。(分爲下面虛實二證)

1.實證:小便混濁如米泔水,尿道熱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12.程氏萆薢分清飲。

川萆薢6克 炒黃柏1.5克 石菖蒲1.5克 茯苓3克 白朮3克 蓮子心2克 丹蔘5克 車前子5克   

淋證加減:

1.若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2.若小便夾血者,加小薊、白茅根、藕節。

加減  

實證:

1. 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2. 小便夾血者,加小薊草、白茅根、藕節;

3. 小便黃熱而痛者,加山梔子、木通、龍膽草。

 虛證

1. 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臨證參考虛證、實證用藥截然不同。實證爲溼熱,要清利,虛證爲腎臟虛寒,下元不固,要補腎固澀,還可用地黃丸合金鎖固精丸治之。

2.虛證:淋出如脂,澀痛反見減輕,形瘦,頭昏,乏力,腰膝痠軟。舌淡、苔膩,脈細無力。

13.膏淋湯。

生山藥30克 生芡實18克 生龍骨18克 生牡蠣18克 大生地18克 潞黨蔘9克 生杭芍9克  

臨牀見淋出如脂、形疲乏力,腰膝痠軟等腎虛證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蓮鬚。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益智仁、小茴香等。

淋證加減:

1. 若見頭痛乏力爲主者,可加黃芪、白朮、升麻以補氣升清。

2. 若見煩熱、口乾、舌紅,脈細數者,可加知母、黃柏、龜板,以滋陰清熱。

加減:

實證:

1. 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2. 小便夾血者,加小薊草、白茅根、藕節;

3. 小便黃熱而痛者,加山梔子、木通、龍膽草。

虛證

1. 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臨證參考虛證、實證用藥截然不同。實證爲溼熱,要清利,虛證爲腎臟虛寒,下元不固,要補腎固澀,還可用地黃丸合金鎖固精丸治之。

六.勞淋證:小便淋瀝不已,遇勞即發。小便不甚來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腰膝痠軟,神疲乏力。舌淡,脈弱。

14.無比山藥丸。

山藥6克 肉蓯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絲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澤瀉3克 乾地黃3克 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膠、仙鶴草、小薊、旱蓮草、三七等止血藥。

2.尿血也加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覆不止,可再加牡蠣、金櫻子、補骨脂等固澀止血。

4. 腎陽虧虛較甚,腰脊痠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溫補腎與督脈。

淋證加減:若脾虛氣陷,症見少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可合補益中氣湯同用,以益氣升陷。

淋證加減:

1. 脾虛氣陷,少腹墜痛,小便點滴而出者,去牛膝、杜仲、五味子,加黃芪、黨蔘益氣升陷;

2. 腎陰虧虛,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者,去巴戟天,加知母、黃柏、丹皮,改熟地黃爲生地黃以滋陰降火;腎

3. 陽虛者,加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或鹿角粉;

4. 溼熱未淨,溲黃熱痛者,加車前子、黃柏、鳳尾草。

臨證參考益氣升陷之黃芪劑量可稍大,一般用30g,肉桂一般用1~3g;正虛者非一日可復,應緩緩補之,補陽應同時補陰,以陰中求陽;勞傷心腎者,用清心蓮子飲;若小腸有熱可合用導赤散;心脾兩虧而無溼熱之徵者,用歸脾湯。

1.若腎陰虧虛,症見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者,可合知柏地黃丸同用。以滋陰降火。

15.知柏地黃丸

山藥6克 肉蓯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絲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山萸肉6克 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鹽知母5克 鹽黃柏5克    

1.尿血加阿膠、仙鶴草、小薊、旱蓮草、三七等止血藥。

2.尿血也加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覆不止,可再加牡蠣、金櫻子、補骨脂等固澀止血。

4. 腎陽虧虛較甚,腰脊痠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溫補腎與督脈。

淋證加減:若脾虛氣陷,症見少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可合補益中氣湯同用,以益氣升陷。 

2.若腎陽虛衰,症見面色少華,畏寒怯冷,四肢欠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者,或合右歸丸發溫腎陽,或用鹿角粉3克,分二次吞服。

16.右歸丸

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膠6克 菟絲子6克 姜杜仲6克 當歸4.5克 肉桂3克(粉沖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蔘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乾薑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痠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

七.心勞淋,症見小便滯澀,小腹微脹,心悸短氣,失眠多楚,口乾,咽燥,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數,乃由思慮過度,心營暗耗,虛火上炎,不能下交於腎,治宜益氣陰,清心火,方用清心蓮子飲。若伴尿痛,可合導赤散。

17.清心蓮子飲

黃芩10克 麥冬10克 地骨皮10克 車前子10克 炙甘草10克 石蓮肉15克 白茯苓15克 炙黃芪15克 人蔘15克  

1.遺精爲主,加煅龍骨、煅牡蠣。

2.膏淋白濁者爲主,加萆解、石菖蒲。

3.血崩帶下者,加椿根皮、炒荊芥穗炭。

18.導赤散

生地5克 竹葉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

2.心熱移於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

  一般說來淋證初起,多較易治癒,但少數熱淋、血淋,有時亦可溼熱瀰漫三焦,溫熱傳入營血,而出現高熱、神昏、譫語等重危證候。淋證曰久不愈,或反覆發作,可以轉爲勞淋,導致脾腎兩虛,甚則脾胃衰敗,腎虧旰旺,旰風上擾,而出現頭暈肢倦,噁心嘔吐,不思納食,煩躁不安,甚則昏迷抽搐等證候。至於血淋日久,尿血纏綿不止,患者面色憔悴,形體瘦削,或少腹有腫塊捫及,此乃氣滯血瘀,進而導致症積形成,臨證時在處方中.可佐以化瘀軟堅之法,選用丹蔘,蒲黃、赤芍、紅花、石見川,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夏枯草之類。

淋證其它治法

  1.地錦草、鴨跖草,蒲公英,紅藤、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車前草,篇蓄等,任選1-2種,每種用30-6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適用於熱淋。

  2.金錢草60克,水煎服,每曰一劑。、適用於石淋。

  3.烏蘞莓、血見愁、仙鶴草、白茅根等,任選1--2種,每種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適用於血淋。

  4.飛廉、薺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莖(取中心梗子)、玉米鬚,任選1—2種,每種用30--6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適用於膏淋。

  5.菟絲子l0克,水煎服,每日三次,適用於勞淋。

  6.赤芍、檳榔各10克,水煎服,每曰三次。適用於氣淋。

  1.中成藥

  (1)魚腥草注射液(飛仙牌,四川雅安製藥廠):肌內注射,1次2----4ml,1日4~6ml,或40~lOO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釋後靜脈滴注。治療尿路感染屬熱證者。

  (2)癃清片(體健牌,天津中藥製藥廠):每次8片口服,1日3次。治療熱淋證。體虛胃寒者不宜服用。

  2.單驗方

  (1)熱淋者,服馬齒莧汁,或白茅根煎水服。

  (2)諸淋痛者,用海金沙15g、滑石30g,研末,每服1g。或用燈芯草、木通、麥門冬、甘草煎水,入蜜調服。

  (3)石淋痛如割者,用滑石、石膏各3g,石韋、瞿麥、木通、蜀葵子各1.5g,研末,每服1.5g,以蔥白兩莖、燈芯草1尾煎湯,空腹服用。

  (4)氣淋者,赤芍、檳榔各lOg,或雞腸草、石韋各lOg,或淡豆豉15g,任選一組,水煎服,日3次;或冬葵子爲末,每次5g,日3次;或醋浸白芷,焙乾研末,每次3g,日3次,木通、甘草適量煎水送下。

  (5)血淋者,黃芩30g,紫草30g,棕櫚皮30g,葵花根15g,川牛膝30g,大豆葉一把,苧麻根10枝,任用1種,或芭蕉根、旱蓮草各30g,或梔子、滑石各1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或海金沙、茄葉、赤小豆,或白薇、赤芍各等量,或血餘炭、蠶種燒灰,分別加入工麝香適量,任用1組,均爲細末,每次3~5g,日3次;或生地黃汁加鮮車前草汁各適量,日3次。

  (6)勞淋者,用菟絲子lOg,水煎服,日3次。

  (7)膏淋者,飛廉、薺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莖(取中心梗子)、玉米鬚,任選1~2種,每日用30~60g,水煎服,日3次;或鮮葎草一握搗汁,加醋適量,日3次服;或海金沙、六一散各30g,共研末,每次5g,麥冬煎湯送下,日3次。

  3.鍼灸

  取中極、太溪、膀胱俞、陰陵泉諸穴。血淋配血海、三陰交;石淋配委中、然谷;勞淋配腎俞,可灸關元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