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條例》時要求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衆組織力、社會號召力。

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社區黨組織正是上述“四力”的根基所在。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深入全市社區、鄉村,就基層黨組織發揮“主心骨”作用、爲城鄉社區治理提供堅強保證採集了大量一線的鮮活案例,這些案例的“主角兒”都是社區書記或者基層黨務幹部,他們既是“我爲羣衆辦實事”的落實者,又是“上情下達”的橋樑和溝通者。

北京青年報爲此特推出專題報道,希望這些社區書記們的“治理智慧”能夠帶動更多黨員幹部,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基壘臺、添磚加瓦。

(一)爲居民辦事兒:

要“全力以赴”,還需“借力打力”

2020年“8·12”大雨,北京全城上下嚴陣以待。當晚,在西城區大柵欄街道大安瀾營社區姚江衚衕1號院——這個低於地面2米的低窪院裏,兩個自動水泵正在“嗡嗡”地工作,隨着水流打着漩渦被抽出,院裏再也沒有出現沒膝的積水。當晚,市委主要領導踏雨查勘汛情,在嘩啦嘩啦的雨聲中,市領導提高了嗓門對正在院裏忙活抽水的社區黨員幹部說:院落改造與防汛要與居民“有事商量着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關鍵時刻要豁得出、頂得上!”

李耕,時任大安瀾營社區黨支部副書記,他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介紹說:“那晚是我們院安好水泵後遭遇的第一場大雨。由於地勢低,以前每逢大雨都會倒灌,經常是‘屋外大雨屋裏河’,1號院居民談雨色變。”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李耕和同事們輾轉聯繫到排水集團安裝全自動排水泵,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資金和設備都搞到位了,但是院中間的四處居民自有建築卻成了“攔路虎”,“不拆除沒法安泵啊!”而其中三位居民堅持不拆還互相踢皮球。

李耕的心一度“拔涼”:用力謀公益,卻橫遭冷遇。退吧,大夥兒的利益誰管?進吧,得罪三位老街坊也不合適。

李耕愛動腦子。做社區書記多年,他的一條基礎感受就是:在爲老百姓辦事的過程中,全力以赴、用盡“洪荒之力”只是第一步的要求,還得想辦法“借力打力”,讓涉事的所有人都懂得“退一步”的好處。例如在“裝泵事件”中,他在和其中一位住戶王大爺聊天時得知其女兒要回來住,趕緊就“盯”上了其女兒做通了王大爺的工作;另兩個住戶呢,李耕或聯繫城建科因陋就簡改造,解決其儲物、洗澡的實際難題,或借親情曉之以理,三位老街坊心裏的“堵點”就這樣被一一打通。於是四處“攔路”建築在一個月內全部拆除,排水泵得以順利安裝。

面對千條線,獨走一根針。“全力以赴”雖說只是第一步,但走好這一步也頗爲不易。這一點,從基層黨務工作者們的手機使用情況上就能看得出來。採訪中,有的書記說:“每天接300個居民電話,出門必帶充電寶,不然我會心慌”;有的說:“我養成了習慣,過幾秒就得盯下居民大羣裏有沒有信息需要回復”;有的說:“我的手機從來都是24小時不關機,電量只要低於20%就有些焦慮,生怕接不到居民來電”……

根據新時代基層黨務工作的要求,在社區黨組織六項基本職責中,對於“服務”的要求就是“聯繫羣衆、服務羣衆、宣傳羣衆、教育羣衆,反映羣衆的意見和要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然而,全力以赴的“服務”怎麼樣才能取得“1+1大於2”的實際效果呢?在採訪中,像李耕書記一樣,不少摸爬滾打在基層的書記們都給出了“借力打力”的智慧妙招,每個人都結合實踐有一番自身的理解。所謂“借力打力”,第一個“力”就是指外力,第二個“力”就是居民的心結,而“打”者,就是解鈴繫鈴,消融於無形——

西城區新街口街道北順社區黨委書記陳海洋最看重“扯家常”的力量。繞開矛盾點,盡聊貼心話,聊着聊着,一位賭氣的大爺突然說了一句“小子,和我回家聊去,這裏沒有茶水。”就這樣二人“扯”成了忘年交。

朝陽區安貞街道安貞西里社區書記劉毅利用“書記工作室”這個黨建平臺對轄區進行細緻統籌。助學助殘助老,小區事務借力轄區單位“搭把手”;社區提供服務,也讓轄區單位受了益。居民認同、單位回饋,社區其樂融融。

豐臺區方莊地區紫芳園社區黨委書記郭建東借用新媒介的溝通渠道,建立了溫馨的“掌上四合院”。包括20個居民樓羣、7個社區黨組織羣、6個回社區報到羣、2個轄區非公企業羣、1個黨建協調委員會成員單位微信羣。服務措施在這裏公佈,大小訴求在這裏回應,社交媒體在紫芳園社區實現外力“效能”的轉化。

(二)與居民過事兒:

要用心用情,還需“按住葫蘆摳籽”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大”者如脫貧攻堅,“小”者如社區治理,假如沒有豁得出的心血和汗水,哪來黨羣關係、幹羣關係的鞏固和發展?在採訪中,許多鮮活的實例見證了一個樸素的道理:社區書記們在“以百姓心爲心”的奔波中,把“基層戰鬥堡壘”無形中夯實了;居民們在充滿獲得感的笑意裏,生動詮釋了“國之大者”的含義。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連日來穿梭在各個社區,看到在千絲萬縷的事務中,社區書記們日復一日忙得最多的恐怕莫過於三大戰:夏天打“水”戰,冬日打“冰”戰,平日打“垃圾清理”戰。就拿夏天打“水”戰來說,積水、漏水、堵污水,要時刻準備付出心力。已經任職12年的朝陽區將臺鄉芳園裏社區書記李玉就是一位善於打“水戰”的書記。她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回憶起在“7·21”大雨的次年,社區一棟樓地下室內,由於管線設計老化等問題,雨水往裏灌,一住戶屋內迅速進水,連房門都打不開了。深夜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了李玉,她心頭一緊,一邊通知轄區附近的消防隊,一邊火速趕到現場。此時地下室的樓道里已經滿是積水,社區幹部們拿着手電筒蹚水前行。“抽水抽得怎麼樣了?屋裏水淹到牀上了,傢俱都漂起來了!”屋裏兩名住戶站在牀上喊叫,情緒很激動。李玉站在樓道里,把消防員的抽水進度告訴他們,安撫他們,讓他們保持冷靜,配合救援工作。住戶知道外面有社區書記陪着,心裏踏實了一些。經過半夜奮戰,水被抽乾,驚魂甫定的住戶安靜了下來,在水裏站了一晚的李玉也鬆了口氣。

對於這次民怨甚大的積水問題,李玉下定決心解決,她和同事們藉助黨建平臺,三番五次找產權方協商,最後產權方終於籌集資金,對該棟樓的管線進行了整體改造,徹底杜絕了積水隱患,“水戰”初步告捷。

抽水堵漏,畢竟是具體任務,豁出辛苦不在話下;但如果是百姓從心底裏不加認可,屢喫“閉門羹”該怎麼辦?

2018年12月走馬上任的懷柔北房鎮裕華團社區書記許曉峯、2009年1月走馬上任的豐臺區馬家堡街道時代風帆樓宇黨委書記韓青在接受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時不約而同地說出了自己的“點子”,那就是抓主要矛盾,“按住葫蘆摳籽”,讓居民或者企業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許曉峯記得第一次走進裕華團社區,滿眼就是一個字——亂,荒草滿地,雜物滿樓。更可怕的是,由於長期的隔閡,入戶敲門時居民門都不開。

和許曉峯一樣喫閉門羹的還有韓青。她在2009年1月,北京設立第一批非公黨建試點中擔綱非公樓宇黨委書記,不知多少次上門,她都遭到企業冷冰冰拒絕。有些企業她去過很多次,卻連負責人都見不着,到前臺就被攔住。

君子相交,隨方就圓。許曉峯說:與百姓“過事兒”,就要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看到“誠意”與“成效”,這樣的“黨建引領”才能水到渠成。

爲了把居民心裏的“堵塊”疏通,許曉峯帶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迎難而上,暫時接下物業的工作,2019年初開始馬不停蹄做了四件事:一是拔雜草,清環境;二是查堆料,陳利害;三是社乾重新佩戴工作證,居民開門後主動介紹身份;四是約談帶頭人,激勵“頭雁”。“一位張姓住戶意見最大,我跟他聊了五六次,掰開揉碎說法律,講規劃,希望他能夠信任我們。”許曉峯說,通過這些工作,居民看到了社區的變化,樓裏的生命通道打通了,民心也打通了。到2019年6、7月份,社區許多黨員、在職黨員已經加入了業委會,那位張姓住戶帶頭爲居民服務。到2020年9月,社區已經有新的物業通過“先嚐後買”的方式進駐。如今,“居委會許曉峯”的名字存在於每個社區的服務羣裏。

鏡頭再轉入馬家堡街道時代風帆樓宇黨羣服務中心。如今,中心隨眼可見門口自助打印牌照系統,方便創業者註冊“只跑一次”;通過工作站個稅自助終端隨時可以自助辦稅。明亮溫馨的服務驛站還經常利用新媒體平臺開通直播間,不定期邀請各個委辦局工作人員、律師等爲大家解讀相關政策,比如彙算清繳、小微企業減稅降費等。“特別受歡迎,一場直播最多時在線6000多人。”

從頻喫“閉門羹”到成爲企業的“孃家人”,樓宇書記韓青深有感觸,“非公黨組織功能性建設試點如果脫離企業實際工作,不能和企業經營管理相融合,那麼黨建和企業經營就是‘兩層皮’,企業不會信任你,你也很難做好黨建工作。這些認識是在工作中一點點摸索出來的。”

(三)聽居民說事兒:

要搭建平臺,還需“問題導向”

“衚衕超時停車,把路都堵了,出門這叫個不痛快!應該處罰!”

“超時停車被拍一次就扣3分,罰200元,要不是真有事,誰會願意停那麼長時間?我覺得還是以加強提醒和巡查爲主。”

……

這些“碰撞”來自西城區大柵欄街道西河沿社區的“圓桌會議”。“這個會有時在社區小廣場的石桌旁開,有時就在居民樓下的空地上開。‘圓桌工作法’正是在‘接訴即辦’中摸索出來的新工作機制。”社區書記張晨茜介紹,西河沿街2017年被劃定爲單行禁停街巷,針對有些居民來接老人看病或者搬家而超時停車的問題,張晨茜“吹哨”吹來了區交通支隊、街道執法小分隊、物業以及相關方面共同和居民開會商量,在虛擬的“圓桌”上各方最終達成一致:一是加強街面巡查,提醒車主儘早駛離,二是與街道交通執法部門協商後,對接老人看病等特殊情況,如果停車超時被拍,社區黨委可出具相關證明,免予處罰。

“圓桌會議”沒到一個鐘頭就結束了。問題提得明明白白,解決方案清清楚楚,老百姓心裏亮亮堂堂。在採訪中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瞭解到,像這樣由社區的“主心骨”提出創意而建立的平臺,北京還有很多,比如石景山區的“老街坊議事會”,觸角已延至各樓門;東城區棗苑社區的“七方聯席會”,在社區老酸棗樹下共同議事、直播,已成慣例;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柳蔭街社區的“民主協商議事會”,也已成爲居民們“說事兒”的平臺。

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東城區草廠四條“小院議事廳”考察時,曾就社區自治平臺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深刻指出,“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

“議”是過程,“定”是結果,貫穿因果的必是“問題導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連日來在社區走訪中發現,凡是解決得好的民生訴求,不僅僅是社區平臺搭得好,更是社區書記這個“當家人”問題導向抓得準、抓得狠——針對社區是否實行封閉管理,東城區崇外街道崇西社區書記李佳航從宣武門獨自騎行到東便門,一路拍照蒐集沿線小區的封閉效果、圍欄材質以及小區環境資料,供居民自己去對比、評判;針對疫情常態化防控、疫苗接種等各種信息“短板”,通州區玉橋東里社區書記楊平製成了11張“民情圖”,不僅用於社區管理,而且圖上都標註了每戶居民對社區的期望值,便於改進工作;針對社區人口管理問題,平谷濱河街道建西社區書記方彩芹研究出了一套“五類鳥兒”大數據法;針對老舊小區是否加裝門禁,石景山老山街道老山東里北社區書記趙紅挨戶詢民意,精心準備了多套“菜單”方案供居民選擇。

社區書記們的辛勤付出獲得了老百姓的真誠回報。西城區大柵欄街道西河沿社區書記張晨茜說:“每天都在爲老百姓解決急難愁盼,看到他們如釋重負的笑臉,我又有動力前行了”;平谷區濱河街道建西社區書記方彩芹加班回家時,經常看到門把手上掛着一把菜,那是社區居民怕方書記沒空買青菜給掛在那裏的;海淀區永定路街道六街坊社區黨委書記彭玉玲在居民家處理下水堵塞,忙完後回家,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麪擺在桌上,正是那戶居民悄悄送來的。

開牖陽光入,公心萬善出。這些平凡的社區帶頭人,以自己的實踐智慧默默地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增筆添劃;這些基層的“智慧書記”們,用自己的實幹爲“黨在基層”詮釋了一個“大黨的樣子”。

內存

新時代社區黨組織六項主要職責

(1)宣傳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和執行黨中央、上級黨組織和本組織的決議,團結、組織黨員和羣衆,努力完成社區各項任務。

(2)討論決定本社區的建設、管理中的重要問題。

(3)領導社區居民自治組織,支持和保證其依法充分行使職權,完善公開辦事制度,推進社區居民自治;領導社區羣衆組織,支持和保證其依照各自的章程開展工作。

(4)聯繫羣衆、服務羣衆,宣傳羣衆、教育羣衆,反映羣衆的意見和要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5)組織黨員和羣衆參加社區建設。

(6)加強社區黨組織自身建設,做好黨員的教育、管理、監督、服務和發展黨員工作。

——摘自《新時代基層黨務工作一本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