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增長比例較低,東北地區人口外流還會繼續

文/陳麗媛

圖/圖蟲創意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人普)主要數據情況公佈,國務院七人普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發佈會上通報相關情況和主要數據。

這次人口普查以2020年11月1日零時爲標準時點開展,主要目的是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佈等方面情況,爲完善我國人口發展戰略和政策體系、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準確統計信息支持。

男性比女性多3490萬

寧吉喆分析,我國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主要是受我國人口流動日趨頻繁和住房條件改善年輕人婚後獨立居住等因素的影響。

在人口地區分佈上,我國人口分佈呈現出人口向經濟發達區域、城市羣進一步集聚的現象。其中,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占39.93%,中部地區佔25.83%,西部地區佔27.12%,東北地區佔6.98%。與2010年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所佔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1.20個百分點。

在性別構成中,從數據來看,我國人口的性別結構持續改善。男性人口爲72334萬人,佔51.24%;女性人口爲68844萬人,佔48.7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爲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爲105.07,與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爲111.3,較2010年下降6.8。

而從年齡構成來看,我國的生育政策調整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同時,人口老齡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未來一段時期將持續面臨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壓力。數據顯示,我國0—14歲人口爲25338萬人,佔17.95%;15—59歲人口爲89438萬人,佔63.35%;60歲及以上人口爲26402萬人,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爲19064萬人,佔13.50%)。與2010年相比,0—14歲、15—59歲、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1.35個百分點、下降6.79個百分點、上升5.44個百分點。

在人口數據的受教育程度人口統計中,我國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爲21836萬人。與2010年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爲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爲2.67%。寧吉喆介紹,受教育程度的持續改善反映了10年來我國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掃除青壯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人口素質不斷提高。

在七人普的城鄉人口數據統計中,我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爲90199萬人,佔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爲50979萬人,佔36.11%。與2010年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42萬人,鄉村人口減少16436萬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

同時,我國的流動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人口流動趨勢更加明顯,人戶分離人口爲49276萬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爲11694萬人,流動人口爲37582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爲12484萬人。與2010年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長88.52%,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增長192.66%,流動人口增長69.73%。

寧吉喆表示,當前,我國的人口問題面臨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問題,七人普在全面查清我國人口數量、結構、分佈的情況後,獲得了大量的寶貴信息資源,準確反映了當前人口變化的趨勢性特徵。當前,已經對普查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開發,後續將會採取更多方式公佈普查成果,配合相關部門對人口的發展的研究,爲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提供統計信息支持。

專家:東北地區人口外流還會繼續

人口學家、前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梁中堂認爲,人口普查數據中,總人口是重點和核心,從總人口的增長比例來看,此次七人普的下降幅度比此前的人口普查下降幅度都要大,“與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後的四次人口普查比,這是增長比例最低的。”

梁中堂認爲,人口的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我國從農業經濟轉變爲市場經濟、工業經濟,必然會導致經濟模式對社會的“干預”,人口增長自然會下降,“所以說雖然是多年來普查最低的一個生育率,但是是處於正常軌道上的。”

此外,梁中堂對七人普數據中的城市化數據表示關注,他表示,從城市化發展數據來看,體現了我國較高的城市化發展趨勢,這也有賴於國家出臺戶籍制度的改革,改變了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嚴格的區分,這是值得肯定的。

對於性別比數據,梁中堂認爲,此前的人口普查都呈現出男女性別比失衡的問題,但是七人普的性別比從數據看趨於正常。他表示,這或許與我國取消一胎政策有關,此前因爲嚴格的計劃生育,出現了瞞報女孩出生率的問題,現在這些情況有所改善,人口數據也將慢慢迴歸正常。

寧吉喆在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從人口遷徙流動情況看,人口流動依然活躍,人口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普查結果表明,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現象已相當普遍,2020年我國人戶分離人口達到4.93億人,約佔總人口的35%。其中,流動人口3.76億人,十年間增長了將近70%。從流向上看,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羣等主要城市羣的人口增長迅速,集聚度加大。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原所長、復旦大學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認爲,人口遷移與其內在規律、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市場化程度以及受其影響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密切相關,七人普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

“遺憾的是,七人普這次沒有公佈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希望能儘快取消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戶籍人口城市化率的差別。”王桂新表示,人口城市化發展有其內在規律,正常情況下,人口城市化水平總是在不斷提高,只是速度會有不同,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作爲國家戰略推進,無疑會加快人口城市化的水平,但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市化的差別不僅會造成社會嚴重不公平,更重要的是抑制了社會生產力,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他認爲,應該放開生育,計劃生育政策是適用於我國一個階段的政策,已經到了完成歷史使命,應當終止的時候。

此外,王桂新表示,從我國人口地區分佈數據來看,東部地區地理環境優越、發展基礎好,改革孕育的市場化能力和水平自然比較高,而東北地區雖然資源豐富、發展基礎較大,也曾有輝煌的歷史,但是出現人口外流、比重下降,“從目前狀況可以預料,如果情況不改變,人口遷移流動和分佈趨勢還會繼續,自然也會對區域經濟產生深刻影響。”

寧吉喆在發佈會的答記者問環節也提到了東北地區的人口問題,他透露,從這次普查的數據看,東北地區的人口十年來發生的變化呈現幾個特點:一是總人口依然較多,但是出現了負增長。2020年,東北三省總人口9851萬人,接近1億人,規模依然較大,但比十年前減少了1101萬人。二是出生人口性別比爲106.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並且處於正常範圍。三是老齡化程度較深,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爲16.39%,提高了7.26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四是人才儲備豐富,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總人口的16.75%,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16年,東北地區這兩個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標,都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是城市發展基礎較好,東北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7.71%,在全國數據是排在前面的。

寧吉喆認爲,東北地區人口的減少,受到自然環境、地理環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東北在我們國家處於高緯度地區,冬季相對漫長且寒冷,一些東北人口向比較溫暖的南方遷移流動,這也是全球許多國家人口遷移流動的趨勢性特徵,歐洲、美國都有這種現象。

“東北人口的減少受生育觀念、生育行爲等因素的影響,東北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雖然長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要認識到東北地區經濟正處於結構調整的攻堅期。”寧吉喆表示,當前東北經濟發展的韌性仍在,潛力很大。這裏有一批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產業。東北地區在科技人才、現代農業、裝備製造、交通設施等方面基礎都是比較好的。

收藏

舉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