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央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起伏波動對我國CPI走勢影響較低

5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我國在去年應對疫情時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央行表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通脹走高的主要推動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經濟體政府出臺大規模刺激方案,市場普遍預期總需求將趨於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顯反彈,供給端仍存在制約因素,全球經濟在後疫情時代的需求復甦進度階段性快於供給恢復;三是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環境持續處於極度寬鬆狀態。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除,全球通脹中樞可能在一段時間裏延續溫和抬升走勢。

對我國而言,央行稱,國外通脹走高的輸入性影響主要體現在工業品價格,疊加去年低基數的影響,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階段性推高我國PPI漲幅。我國是大宗商 品主要進口國,從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看,影響 PPI的主要是原油鐵礦石和銅, 其中原油的下游產業鏈較長,還會影響化工品等價格,對PPI 影響最大。

央行強調,對於年內PPI 階段性上行,宜歷史、客觀地看待:一是這在相當程度上是“低基數”下的“高讀數”。二是歷史上看PPI指標本身波動就相對較大,在數月內階段性下探或衝高的現象並不鮮見。三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階段性供求“錯位”的表現,若未來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興經濟體生產供應能力恢復正常,則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可能放緩。總的看,待基數效應逐步消退和全球生產供給恢復後,PPI 有望趨穩。

央行指出,具體到對我國消費者物價的影響上,近年來我國PPI向CPI的傳導關係明顯減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起伏波動對我國CPI走勢的影響也相應較低。加之國內生豬供給已基本恢復,豬肉價格總體趨於下降,糧食連續多年豐收、農產品自給率總體較高,初步預計今年CPI漲幅較爲溫和,受外部因素影響總體可控,將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事實上,我國作爲大型經濟體,若無內需趨熱相疊加,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並不容易引發明顯的輸入性通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