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海清 李鑫

編輯| 張洋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提出“索洛模型(Solow Growth Model)”。索洛增長模型理論認爲,經濟系統總產出,是人口、資本、全要素生產率三個變量合力的結果。

可見,人口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關鍵變量。

這個理論幫索洛拿到了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今天,等待已久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終於出爐。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中國總人口數爲14億1178萬(不含港澳臺籍),與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7206萬人,年均增長率爲0.53%,人口保持較低速增長。

其中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爲8.8億,勞動力資源仍然充沛,人口的平均年齡爲38.8歲,人口總體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東三省人口比2010年下降了1100萬人。

備受關注的性別比有一些改善,男性有72334萬人,佔51.24%;女性有68844萬人,佔48.76%,性別比爲105.07,比2010年略低。

人口普查登記的是常住人口,因此比戶籍人口更能反應省(直轄市)對人口的吸引力,人們用腳投票去向經濟發達的地方,而人聚集的地方又意味着機會更多,進一步助推經濟增長。

相比人口數量、結構的變化,我們更關心透過人口數據變化,看到未來的機會。

1、下一代“Z世代”在哪裏?

互聯網公司們熱衷於討好“Z世代”,因爲抓住年輕人就是抓住商機。

“Z世代”泛指出生於1995年到2010年之間的人羣,也就是眼下11歲到26歲之間的羣體,他們是中國的年輕一代。

最重要的是,Z世代全部出生在中國接入互聯網之後,可以說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的線上消費能力和意願也遠高於其他年齡階層,在社交、視頻、網購、遊戲諸多互聯網領域,Z世代往往是最爲活躍的羣體。

對於新生事物,Z世代的敏感度與接受能力也是最強的,他們支撐着諸如盲盒經濟、IP經濟、顏值經濟、粉絲經濟等等新的商業模式。

可以說,中國當下主要互聯網公司的崛起與壯大,離不開Z世代的貢獻。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0-14歲人口總量約爲2.5338億人,佔全國人口的17.95%,比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提升1.35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這2.5338億人是新的Z世代,區別於舊的Z世代,新的Z世代大多出生於移動互聯網時代。毫無疑問,這部分羣體將是互聯網公司緊盯的羣體,也是新興崛起的互聯網公司必須關注的一代。

那麼,新的Z世代在哪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廣東是全國0-14歲人口最多的地區,約有2375.34萬人,其次是河南和山東,分別約有2299.32萬人和1906.69萬人。廣東、山東、河南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三個省份。

廣東一直是中國互聯網公司最爲密集的地區之一,考慮到廣東新的Z世代羣體最爲龐大,可以預見的是,廣東仍將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

廣東之外,山東與河南的新Z世代數量也很大,這些區域的新Z世代,應該引起互聯網公司的重點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0-14歲人口的比例爲23.14%,位居全國第四,可以說是一個相對比較年輕的人口大省,雖然這並不符合外界對河南的印象。此外,河南2020年GDP總量位居全國第五,但還不到廣東GDP總量的一半。

如果河南未來能利用好新Z世代的紅利,說不定經濟發展水平能上一個臺階。

2、勞動人口往哪扎堆?

“索洛模型”的誕生,源於索洛樸素的判斷:經濟增長無非就是生產產品,生產產品首先需要兩個東西,就是資本和人。人是勞動力,資本是工具、設備、資金,兩者結合在一起,產品就產生。

對當下來講,這意味着哪些省人口淨流入,哪些省將繼續保持發展潛力。

本次普查的全國31個省份中,有25個省份人口增加。人口增長較多的5個省份依次爲: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分別增加2170萬人、1014萬人、609萬人、573萬人、534萬人。

人口的增長,一方面來自自然增長,另一方面來自產業變遷。

我們都知道,第三產業是吸納就業的天然“蓄水池”。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初,勞動力在第三產業就業的人數只佔總數的50%,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達到了80%,就業的充分,對美國消費作出了重要貢獻。

具體到國內,以廣東爲例,經過近幾年的轉型升級,廣東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第三產業加快發展。

2010年廣東第三產業GDP佔比只有45%,如今已經達到56%。

典型如深圳,自上世紀90年代後,深圳逐步向科技創新轉型,高新產業貢獻度越來越高,誕生了華爲、騰訊等一大批頂尖企業。

深圳走了一條與自身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發展路徑,同時又抓住電子信息產業的空間,在全球產業鏈中找到合適的位置。時任深圳市市長陳如桂2020年7月曾表示,目前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總規模已達到全國的1/6,增加值佔深圳GDP比重達到1/4。這對吸納人口、帶動就業提供明顯支持。

除了上述典型地區,本次普查四川、重慶、貴州的數據格外得到關注。10年前,這三個地區還屬於人口淨流失區域。10年後,這三大區域已經實現人口淨增長,且增長絕對值躋身中部靠前。

從數據來看,這三個地區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第三產業佔比,近10年均明顯上升。

目前,四川已經從最初冶金、機械和電子爲主導,轉變成了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等產業爲支柱的省份,期間培育和引進了長虹、五糧液、攀鋼、英特爾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大型企業。

重慶和貴州則通過佈局大數據等產業,不斷推動經濟增長與轉型。2020年,貴州數字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增速超過15%,增速連續六年排名全國第一。

相比上述省的蓬勃增長,曾經的“共和國長子”東北則顯得相當落寞。

從這次普查的數據看,東北地區的人口出現了負增長。2020年,東北三省總人口9851萬人,接近1億人,規模依然較大,但比十年前減少了1100萬人。

事實上,1980 年以來東北地區人口占全國比重就一直呈現下降趨勢,從 1980 年的 9.07%下降到 2020年的6.99%。

近一兩年,隨着東北作家羣體展露頭腳,以及《野狼Disco》、快手主播佳木斯老四的曝光度提升,出現了一個新名詞:“東北文藝復興”。

不過很遺憾,相比文化事業的勃興,東北近幾年總體經濟並無起色。

雖然東三省近幾年第三產業比例也在上升,但上升的背後,卻是第二產業絕對值不斷下滑。

自2017年以來,東三省第三產業GDP見到高點以來,近三年幾無增長。而以工業爲代表的第二產業自2014年開始便開始大幅下滑,至今已跌去近4成。

東北作爲老工業基地,是共和國工業的奠基者,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但如何重拾昨日的輝煌,打造出新的產業優勢,實現全面振興,是一個大的課題。

3、“男女失衡”沒有想象中嚴重

對比第七次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各地區中人口總量增速最快的是西藏(22%)、廣東(21%)、浙江(19%)、新疆(19%)、海南(16%)、寧夏(14%)。

從區域人口增長數量來看,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福建、廣西、新疆、貴州、四川是人口數量增長最多的10個地區,其中廣東增長了2170.94萬人,是第二名浙江的兩倍還多。

不是所有地區人口都在增長,東三省、山西、內蒙古、甘肅這6個地區2020年人口比2010年有不同程度地減少,其中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分別減少646.21萬人、338.88萬人和230萬人,東三省累計減少超過1100萬人。

相較於人口總數,中國人口的性別結構更引人關注。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男性人口約爲7.2334億人,佔比51.24%;女性人口爲6.8844億人,佔比48.76%。

2020年,中國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爲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爲105.07,創下新低,上一次人口普查也就是2010年的人口性別比爲105.2。2020年,中國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490萬人,而2010年中國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3398萬人。

雖然男女人口數量差在擴大,但全國男女人口的增速實際上是一樣的,均爲5%左右。分區域來看,從2010年到2020年,西藏地區男性人口數量增速最快,達到25%,其次是廣東(23%),黑龍江男性人口則減少了0.18%。

女性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浙江,10年增長25%,其次西藏增長了19%,黑龍江也是女性人口減少最多的地區,減少了0.16%。

男女人口差值最大的地區是廣東,廣東男性人口比女性多約773.7萬人,遠遠高於其他地區,排在第二名的浙江男女人口差約爲278.9萬。

值得注意的是,全國(不含港澳臺)只有吉林和遼寧兩個省份的女性人口多於男性人口,不過差值非常小,分別爲3.85萬人和6.81萬人。吉林和遼寧也是性別結構最爲平衡的兩個地區。

31個地區中,性別比越來越大的有11個,西藏、廣東、浙江分列前三位,其餘20個地區的性別結構在不斷改善,其中天津性別比降幅最大,從2010年的114.52下降到106.31。

此外,男女人口數量差在擴大的地區也有11個,排在第一位的是廣東,比2010年增加了324.55萬人,而江蘇、福建、新疆等其他10個地區的男女人口數量差的總和才231.8萬人。

也就是說,全國有20個地區的性別比在降低,也有20個地區的男女人口數量差值在減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