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新浪財經APP,瞭解最新財經資訊

原標題:央行如何看國內通脹壓力?輸入性通脹風險總體可控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和主要經濟體通脹指標表現出上行態勢。2021年4月末,WTI原油期貨價格、LME銅期貨價格和CRB大宗商品現貨價格綜合指數分別同比上漲187%、89%和51%。3月份美國CPI、歐元區HICP分別同比上漲2.6%和1.3%,漲幅較上年低點擴大2.5個和1.6個百分點,已高於或持平於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12月水平,相關通脹預期指標也有不同程度走高。此外,3月份俄羅斯、巴西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漲幅分別超過5%和6%。

央行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中表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通脹走高的主要推動因素有三:

一是主要經濟體政府出臺大規模刺激方案,市場普遍預期總需求將趨於旺盛;

二是境外疫情明顯反彈,供給端仍存在制約因素,全球經濟在後疫情時代的需求復甦進度階段性快於供給恢復;

三是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環境持續處於極度寬鬆狀態。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除,全球通脹中樞可能在一段時間裏延續溫和抬升走勢。

對我國而言,國外通脹走高的輸入性影響主要體現在工業品價格,疊加去年低基數的影響,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階段性推高我國PPI漲幅。我國是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從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看,影響PPI的主要是原油、鐵礦石和銅,其中原油的下游產業鏈較長,還會影響化工品等價格,對PPI影響最大。對於年內PPI階段性上行,宜歷史、客觀地看待。總的看,待基數效應逐步消退和全球生產供給恢復後,PPI有望趨穩。

具體到對我國消費者物價的影響上,近年來我國PPI向CPI的傳導關係明顯減弱,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起伏波動對我國CPI走勢的影響也相應較低。加之國內生豬供給已基本恢復,豬肉價格總體趨於下降,糧食連續多年豐收、農產品自給率總體較高,初步預計今年CPI漲幅較爲溫和,受外部因素影響總體可控,將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事實上,我國作爲大型經濟體,若無內需趨熱相疊加,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並不容易引發明顯的輸入性通脹。

央行表示,綜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我國在去年應對疫情時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經濟發展穩中向好,保持了總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央行也同時提到,需對大宗商品漲價給我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帶來的差異化影響保持密切關注,綜合施策保供穩價,及時有效管理預期,防範市場價格波動失序。(總檯央視記者 孫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