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通脹會不會來?央行這份報告,事關你的錢袋子

5月11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作爲對我國貨幣政策最權威的分析之一,這份《報告》甫一出爐,立刻受到市場各方的高度關注。麻辣財經第一時間帶您解讀這份《報告》,看看有哪些關係你“錢袋子”的乾貨。

今年流動性收緊了嗎?

“貨幣政策持續收緊”“流動性拐點隱現”“大宗商品漲價,貨幣政策轉向概率較大”……今年以來,隨着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市場上對貨幣政策是否會“急轉彎”“大調整”有諸多猜測,不少人認爲由於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去年應對疫情衝擊所採取的貨幣政策措施將面臨退出,流動性將會持續收緊。

事實上,從《報告》公佈的情況看,大家完全不必擔心貨幣政策“急轉彎”。今年以來,我國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穩字當頭,體現了前瞻性、主動性、精準性和有效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穩固。人民銀行綜合運用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對流動性精準調節,維護市場預期穩定和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數據最有說服力:看信貸,一季度末,我國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爲186.4萬億元,同比增長12.3%,比年初增加8.0萬億元,同比多增6734億元,3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速分別達到34.3%和40.9%,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節奏把握適度,保持了支持實體經濟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增強了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後勁;看利率,3 月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5.10%,保持在歷史低位,其中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5.30%,同比下降0.18個百分點,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4.63%,同比下降0.19個百分點,貸款利率持續處於較低水平,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持續顯現;看貨幣供應量,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爲227.6萬億元,同比增長9.4%,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爲61.6萬億元,同比增長7.1%,流通中貨幣(M0)餘額爲8.7萬億元,同比增長4.2%。

不僅如此,一季度央行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精準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例如,每年的一季度,春節都是影響市場流動性的重要因素,今年一季度,央行結合疫情防控形勢,深入分析春節現金投放、財政收支等多種因素對市場資金供求的影響,提前謀劃、動態微調、精準操作、引導預期,以歷年來春節前最低投放量保障了節前流動性平穩。同時,春節前開展的短期逆回購操作於節後數個交易日內全部到期,確保春節流動性“節前不緊、節後不松”。春節後,連續適量開展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精準保持市場資金供求平衡,維護季末流動性平穩。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實施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貨幣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貨幣政策既然沒有“大放”,也就沒必要“大收”,因此,我國貨幣政策並不存在“急轉彎”的必要。此次的《報告》也提出,要珍惜正常的貨幣政策空間,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係,健全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使經濟在恢復中達到更高水平均衡。

此外,《報告》還披露,今年第一季度,我國金融市場整體平穩運行,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固。貨幣市場保持平穩,利率在合理區間運行,市場交易穩步增長;債券發行利率下降,信用利差收窄,債券發行量增加,現券交易活躍;股票市場指數先升後降,成交量和籌資額同比大幅增加。

物價會持續上漲嗎?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漲聲”不斷,主要經濟體通脹指標表現出上行態勢。2021年4月末,WTI原油期貨價格、LME銅期貨價格和CRB大宗商品現貨價格綜合指數分別同比上漲187%、89%和 51%。3月份美國CPI、歐元區HICP分別同比上漲2.6%和1.3%,漲幅較上年低點擴大2.5個和1.6個百分點,已高於或持平於疫情發生前的2019年12月水平,相關通脹預期指標也有不同程度走高。

持續的漲價潮,引發資本市場高度關注,也引發社會對於通脹的擔憂。這種漲價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央行《報告》進行了專題分析。

《報告》認爲,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通脹走高的主要推動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經濟體政府出臺大規模刺激方案,市場普遍預期總需求將趨於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顯反彈,供給端仍存在制約因素,全球經濟在後疫情時代的需求復甦進度階段性快於供給恢復;三是主要經濟體中央銀行實施超寬鬆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環境持續處於極度寬鬆狀態。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響短期內難以消除,全球通脹中樞可能在一段時間裏延續溫和抬升走勢。

對我國而言,國外通脹走高的輸入性影響主要體現在工業品價格,疊加去年低基數的影響,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階段性推高我國 PPI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漲幅。我國是大宗商品主要進口國,從進口量和進口依存度看,影響PPI的主要是原油、鐵礦石和銅,其中原油的下游產業鏈較長,還會影響化工品等價格,對PPI影響最大。

《報告》指出,對於年內PPI階段性上行,應該歷史、客觀地看待:一是這在相當程度上是“低基數”下的“高讀數”,2020 年受疫情衝擊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探影響,我國PPI有7個月處於-2%下方,2020年5月觸及低點-3.7%。兩年平均來看,預計2020-2021年PPI年均漲幅仍會處於合理區間。二是歷史上看PPI指標本身波動就相對較大,在數月內階段性下探或衝高的現象並不鮮見,過去二十年間,我國月度 PPI 同比漲幅的均值約爲1.2%,標準差則達到4.2個百分點,PPI波動較大在全球也都是普遍現象。三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是階段性供求“錯位”的表現,若未來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興經濟體生產供應能力恢復正常,則生產資料價格漲勢可能放緩。

總的看,待基數效應逐步消退和全球生產供給恢復後,PPI有望趨穩。預計今年CPI漲幅較爲溫和,受外部因素影響總體可控,將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事實上,我國作爲大型經濟體,僅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並不容易引發明顯的輸入性通脹。

央行認爲,綜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能階段性推升我國 PPI,但輸入性通脹的風險總體可控。我國在去年應對疫情時堅持實施正常的貨幣政策,沒有搞大水漫灌,經濟發展穩中向好,保持了總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同時,需對大宗商品漲價給我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帶來的差異化影響保持密切關注,綜合施策保供穩價,及時有效管理預期,防範市場價格波動失序。

《報告》分析認爲,當前,我國物價走勢總體穩定,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一季度,局部地區冬春疫情反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居民服務業消費復甦,加之高基數和春節錯位等短期因素擾動,我國CPI漲幅在零附近運行,3月份由負轉正至0.4%,4月份爲0.9%。未來CPI總體平穩,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與此同時,國內需求穩定恢復、國際油價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動工業品價格走升,PPI同比漲幅擴大。疊加低基數影響,年內PPI將階段性走高,未來隨着基數效應消退、供給逐步恢復,PPI有望趨穩。中長期看,我國經濟運行平穩向好,總供求基本平衡,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貨幣條件合理適度,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人民日報客戶端 吳秋餘)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