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鄰章

昨日,乘聯會發布《2021年4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

報告顯示:新能源車正成爲汽車銷量增長的有力助推要素,其貢獻度在1-4月同比增速達10個百分點;四月份,純電動汽車批發銷量達15.2萬輛,同比增長258.5%,其中上汽通用五菱30602輛、特斯拉中國25845輛,比亞迪25450輛,上汽乘用車13004輛。

而這份報告中最爲引人注目的數據,則是特斯拉四月份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

衆所周知,今年四月,於特斯拉而言,是一個頗爲煎熬的一個月——女車主上海車展維權引起的巨大輿論風波,正讓特斯拉品牌在中國市場遭受巨大質疑,雖然這件事情的最終真相,至今仍未明確答案。

但維權事件對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將產生何種影響,是否會讓特斯拉重蹈三星覆轍,卻被市場一直關注。

在此,乘聯會公佈的最新銷量數據,讓市場找到了一個觀察切口。

從乘聯會公佈的數據來看,四月份特斯拉中國批發銷量爲25845輛,環比下跌27%,其中出口14174輛,而若刨除出口數據,那麼特斯拉在中國市場四月份的銷量數據則爲11671臺。

這一數據,不僅低於特斯拉三月份在中國市場創造的35478輛的銷量記錄近萬輛,同時也低於其今年1、2月份在中國市場的15484輛、18318輛的銷量數據。

銷量下降近萬輛,皆因維權?

也正是基於此,業內對特斯拉四月份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歸結爲“維權後遺症顯現”,有投票數據顯示,有6成網友認爲是消費者用腳投票的結果。

但鄰章認爲,用“維權後遺症”來解釋特斯拉四月份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多少有些強扯因果。

雖然維權事件的確可能導致了部分用戶放棄特斯拉(這在此前業內許多文章中已有報道),但這件尚未有公論的維權事件,其是否真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讓特斯拉在中市場“損失”萬臺銷量,個人認爲這是存疑的、誇張的。

非常顯著的一點是,從時間來說,上海車展女車主維權時間是在4月19日,所以即使維權後遺症顯現,其對特斯四月份的銷量影響也就是十天左右,那麼十天時間,是否真能影響萬臺銷量?

事實上,鄰章認爲,女車主維權事件,要真對特斯拉銷量產生影響,也更可能是在五月份乃至以後的時間裏來體現,而不是隻剩三分之一的四月份。

那麼真正影響特斯拉四月份銷量表現的因素是什麼,鄰章認爲有這樣幾個因素。

一是超級工廠停工帶來的產能影響。

據報道,四月份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

Model Y(參數|圖片)生產線曾因產品線設備升級而停產兩週,而這幾乎半個月的時間產品線停擺必然會對特斯拉的銷量產生波動,特別是考慮到特斯拉正面臨產品產能不足,Model Y訂單已經排隊到7月的現實。

從現實來看,Model Y因其綜合性價比,其已是特斯拉銷量主力車型之一,在特斯拉一季度財報數據中,其與

Model 3(參數|圖片)共計完成交付量達184800輛,並且從國外趨勢來看,Model Y正超越Model 3,成爲用戶首選——研究公司Cross-Sell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Model Y在加州的註冊量爲12227輛,而Model 3在加州的註冊量爲8060輛——這說明消費者對Model Y的巨大需求,而這種需求在生產線停罷的現實下,必然將會傳導至產品銷量上。

二是觀察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數據,不難發現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似乎正呈現出一種週期性規律——一季度特別是三月份銷量高企,四月份銷量驟降——諸如2020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數據中,我們也看到特斯拉在2020年3月份完成了10160的銷量記錄,但2020年4月特斯拉中國則僅爲3635輛,環比下降64.2%。其銷量環比下降幅度,與今年的銷量(刨除出口數據)下降幅度可以說是頗爲一致的。

三是當下全球汽車產業正面臨芯片短缺的困境,雖然特斯拉並未聲明其主力車型遭遇了芯片短缺的困擾,但在全球車企芯片齊缺的現實下,特斯拉也或難以獨善其身;而且從特斯拉當前的市場行爲來看,其行爲特徵也並不像是產品銷量“暴跌”的行爲表現。

最爲顯著的特徵是,特斯拉在5月8日又一次宣佈對Model 3提價1000元——事實上這也是特斯拉在今年第六次宣佈產品提價。

這對於一直以降價著稱的特斯拉而言,這樣罕見的提價頻率,一方面可能說明在全球汽車芯片產能受限的大背景下,提特斯拉的產品成本的確也被迫提升,而另一方面又何嘗不是特斯拉對其產品市場信心的一種表現。

所以綜合來看,影響四月份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銷量的因素,最爲重要的或許不是維權事件,而是產能因素和銷量的週期性變化。維權事件對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表現究竟能產生多少影響,還有待後續觀察。

手機市場的故事,或在純電市場重演

事實上,於特斯拉而言,相對於尚未有結論的車主維權而言,國產品牌們在純電動汽車市場的全面崛起趨勢,纔是特斯拉需要面對的最爲重要的挑戰。

從相關數據來看,四月份國產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三大品牌雖然單一品牌銷量依舊不及特斯拉,但這三大造車新勢力卻展現出了頗爲強勁的同比增長趨勢——官方數據顯示:在單月交付量上,蔚來汽車4月交付量7102輛,同比增長125.1%;理想ONE4月交付量爲5539輛,同比增幅111.3%;小鵬汽車4月交付量爲5147輛,同比增幅達285%。

在造車新勢力之外,傳統汽車在純電市場的快速崛起,更爲值得關注——乘聯會數據顯示,四月份,上汽通用五菱30602輛、比亞迪25450輛、上汽乘用車13004輛,在銷量上已成爲特斯拉的強勁對手。

與此同時,華爲賦能的汽車品牌——賽力斯,目前也正逐步展現出不錯的銷量勢能,數據顯示,賽力斯華爲智選SF5開售兩天,訂單已經突破3000輛。而昨日周鴻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更是表示:“華爲取代特斯拉,假以時日是會實現的。”

如此種種,不難發現國產電動汽車品牌正呈現出全面崛起的趨勢,國內消費者對國產電動汽車品牌的接受度也正越來越高。

這種趨勢,其實與當年智能手機市場所展現出額趨勢是極爲相似的——當年,早期國產智能手機市場是一直被三星所統治,但隨着國產智能手機快速崛起,最終三星在中國市場敗北,至今仍未能實現份額突破。

所以在此,也可以預見的是,特斯拉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也或將愈發感受到國產純電汽車品牌全面崛起給其帶來的競爭壓力。

並且於特斯拉而言,更爲極爲戲劇性的一幕可能在於——當年三星智能手機在中國市場從市場佔有率第一,一路下跌到如今的市場份額不足5%,其中非常重要的誘因是其在Note 7事件上,處理失當導致了用戶信心喪失。而如今,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面對重大公關危機的種種表現,卻恰似三星當年在中國市場的翻版。

那麼等待特斯拉的,又將是何種結局?

寫在最後:

以一己之力帶動純電動汽車進入市場主流視野,引發百年汽車工業大變局的功績,使得特斯拉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裏,被市場和用戶賦予了“創新、改變”的品牌形象,也由此在用戶市場建立起了極強的產品號召力,使得許多用戶爲了其強科技屬性而選擇接受了其在內飾的簡陋、做工的粗糙等缺點。

但如今隨着國產純電品牌迅速崛起,在科技屬性上對特斯拉完成追趕,使得雙方差距驟然變小,事實上,特斯拉的光環效應已然逐步減弱。

而在這樣的現實下,如今又接連爆出這一些列直接關係產品安全的負面事件,於特斯拉而言,則無異於是在駱駝背上不斷添加稻草——即使這些負面事件,並一定就是特斯拉的產品質量問題,但這些負面事件只要一天不解決,不給出明確、令人信服的權威答案,那麼這些負面事件無論與特斯拉有無關係,他們都會成爲壓在其身上的稻草。

顯然的是,壓在身上的稻草一旦過載,特斯拉這匹駱駝,也終將會承受不住這份重量。

所以當下市場留給特斯拉的問題是:其應當以怎樣的行動,讓這些“負面”稻草不再積壓,讓自己不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倒。

【鈦媒體作者介紹:鄰章【微信:ZLxgic,公衆號:TMT317】,專注科技互聯網評論,致力傳遞價值思考,系36Kr、虎嗅、鈦媒體、界面、創業邦、創事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40餘家科技互聯網平臺專欄作者。】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