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浙江民安救援中心湖州支隊隊員向小學生介紹救援裝備及救援器材。在當日開展的“5·12”防災減災日活動上,應急救援人員向小學生們宣講防災減災常識、展示救援裝備及救援器材如何使用,並組織師生進行避災疏散演練。(5月12日《工人日報》)

在我國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到來之際,各地學校聯合有關部門在校園開展了消防、地震、防踩踏等應急疏散演練,以及對學生普及公共安全知識教育,這是應急安全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值得充分肯定。要認識到,在校園定期開展防震、消防等應急疏散演練,不僅利於提高師生在地震災害等突發事件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而且也讓廣大中小學生更加懂得保護生命安全的意義。

實踐證明,應急演練和安全教育對在校學生、居民羣衆防災和自救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逃生自救知識、技能技巧並非與生俱來,需要日常學習、實戰演練。如果沒有平時的安全教育、逃生技能教育、生存技能培養,在發生火災、地震等事故災難時,很多人無法做到冷靜應對,往往驚慌失措,很容易選擇錯誤的逃生自救方式方法。

提高避險能力,開展防災減災疏散演練活動是一種生命教育,更是每個人重要的素質教育,應當抓早、抓好,特別是要強化青少年學生的應急安全意識的培養,通過學習應急安全管理和避險、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識,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常態化的情景模擬演習,使其掌握正確的應急自救技能,提高廣大學生應對突發事件的綜合素質。

□沈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