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喫好喝足的 YOU成都 收錄於話題#打個尖20個

當皮膚與空氣接觸的面積逐漸變多,當天氣預報上十位數“2”後面的數字大於5,當猛追灣室外游泳場對外開放,當美式拿鐵的杯子變得透明,冰塊鑽過杯壁開始向外朝地心引力奔去,一切的一切,意味着,夏天來了。

夏天的胃口如雷雨般多變,但大抵還是被溫度掌控地死死的,清涼是夏日第一要義。儘量減少自己在飯前先被廚房悶熟的幾率,外賣也儘量從簡,最好是一片綠色生機。在夏天,拌菜和冷食,更招人待見。

立春咬春,是自古延續下來的餐桌儀式感,在氣溫持續攀高的日子裏,不是咬過就算完,而是意味着,從立春起,可以爲口腔減負。在夏天喫春捲春餅,好像也是一種自發的執念,好像喫着春捲,氣溫也能像立春樣溫和。

走吧,喫好喫的春捲啦。

01

小春捲

位置:建設路SM廣場附近

小春捲,顧名思義就是小號春捲,這份美味由一對來自德陽中江的夫婦爲人們呈現。

德陽人把小春捲市場開拓到成都,說:“作爲德陽人,啥時候啥地方都可以喫小春捲。”那麼,成都人現在也可以!

遊走在SM廣場附近的小春捲擺脫了固定位置束縛和高昂租金的壓力,更像是行走的美食配送員,爲這方本不缺少好喫的土地上匆匆來往的行人,提供一個駐足的理由。

定製版鐵皮箱是操作檯也是餐桌,擺好兩排八個佐料碗,以及必不可少的土芥末,就可以開工。掌心大小如紙衣般薄透的米皮是夫妻二人早晨5點和熱鐵板切磋後的精心準備,從保溼保鮮的塑料袋中取一張,配料依次加入。

拌好的涼麪、炒過的大頭菜、磨好的黃豆黑豆等五穀雜糧配置成的細粉、鮮香的蝦皮、熬熟的海椒油、碎過的去皮花生米、焯好的海帶絲、新鮮水靈的蘿蔔絲和任君喜好添加的蔥花,是每個小個頭春捲裏不可少的原料。

待盡數捲進米皮,先將一頭按緯度方向折起,再縱向由左至右或由右至左包裹好。這時的小春捲也是容器,敞開的一方讓人口舌生津,也讓甜醋找到了最佳介入點。這後置的發酵液體和着乾溼料一同被送入口中,在口腔溫度下迸出最大的驚歎。

摺疊前的最後一步是用筷子蘸上土芥末在米皮內輕輕劃上一道,看上去並不起到決定性調味作用。

土芥末顏色更偏土黃,飽和度降低後的芥末醬在味道上也不比所謂的山葵、辣根般辛辣,似乎是分了前中後調,入口時順上呼吸道爬上鼻腔,咀嚼時辛味與甜醋味融合,衝至鼻腔中部,吞嚥時,就順着食物一同下了肚,不會有滲透神經催出淚水的感動。

土芥末又叫“衝(第四聲)”,但這味道衝得剛剛好,不過頭。

無人停留時,兩夫妻也不停歇,一邊不停製作,一邊打包裝盒,一盒5個6元,方便行人及時帶走。不過這種限定美味,一定是要就着老闆發來的一次性手套一起,第一時間送入口中才算最佳賞味。

02

肖春捲

位置:新都區清源橋頭

如果說美食總是驚豔過自己纔會排在記憶前列,那麼在分享過小春捲後朋友的脫口而出則一定不會出錯。根據“春捲”關鍵詞檢索大腦,肖春捲是大成都範圍內朋友的第一推薦。

得益於公共交通的便利,從市中心到新都的距離也不過半小時。儘管春捲遍地,肖春捲依舊能脫穎而出,幾十年如一日堅守橋頭。

一張小桌一把大傘,這配置更顯簡潔,桌面除了幾味調料和預包好的春捲,再無其他。餐盒裏已躺好10個細長型春捲,有人購買,老太太就打開盒蓋開始簡單調味。

紅油味精調味粉必不可少,若是喫芥末,老太太就大氣地糊上一勺,一排抹在春捲上。

關於肖春捲的美味,祕密在那盒預配好的紅糖醬裏。祕方不得而知,只看一盒必須澆上兩三勺,淋上香醋灑好熟芝麻,再用籤籤撥開春捲間的間隙,讓醬汁滲到盒底,一盒快手小喫就可享用。

現做好的春捲最好是當場喫完的,醬汁充盈覆在面上,喫之前用籤子紮上一塊,在醬汁裏滾上一圈,多餘的汁水順着米皮滴回盒子裏,一口一個,根本讓人來不及看看裏面排列整齊的蘿蔔絲。

老太太手腳麻利,這從小跟着家裏人傳承來的手藝每天在橋頭重複練習,過程簡單,不會出錯。更多的是提前做好的工作——烙皮、包裹、熬醬,深藏起的功與名最後僅通過美味和讚不絕口傳遞給食客。

橋下河流還在枯水期,水位線和延伸出的樹枝訴說時間,橋面南北,側邊是龍型雕塑裝飾。肖春捲雖在龍尾處,卻好像實打實地做着食客們口中的龍頭企業。

外帶幾份打包,老太太心中自有定數,將袋子套在手上,窩起來的手掌心就是小碗,按比例打好調味,最後用勺子均勻攪拌,回家後即可淋上開喫。

不僅是等待期間周圍排隊的食客,隔壁的水果老闆,橋對面的快遞小哥,以及那些從小喫到大的小孩,都願意爲這份美味付出等待。

03

DIY春捲皮和拌菜

位置:每個菜市場

每個菜市場,都會有幾家拌菜,不分節氣,不顧時令,永遠堅守着自己的拌菜攤。

拌菜是餐桌上喜聞樂見的食物,尤其是在夏天。一份拌菜一碗稀飯,再按喜好來幾顆鹹鴨蛋,打發炎熱天氣裏的飢腸似乎更容易。若是挑選葷素自由搭配的拌菜時來上半斤八兩春捲皮,這餐就更有樂趣。

拌菜攤上,總是用不鏽鋼餐盤區分不同顏色切絲均勻的瓜果蔬菜,豆製品和淡水植物也是經典合作伙伴。將心儀的菜品夾入碗中,轉遞給老闆,每家的不同調味就在此時開始作區分。

花花綠綠拌好後拎回家,一張麪皮攤開在手心,麪餅夾一切,這是清涼版煎餅果子,是本地版塔可,若是喜歡,還能做成披薩模樣,一切形態在包裹時被定義。

當製作權交到自己手上,人總會變得貪心。想盡辦法儘可能包得多,最後只會撐破面皮,漏出一手油。但包得少了,又好像只喫到了麪皮,這時,衡量麪皮攤得好壞的標準也顯現出來。

均勻的麪皮輕薄,包完能透出內容,分三口吃完最佳;不均勻的麪皮延展性差,外薄內厚,常在內餡過多時破裂,且口感紮實。不過總是好喫的,甚至太好喫,容易ding到。

朋友小喬目前二十多年人生裏只喫過一次春捲,童年第一次被這種DIY形式的新穎喫法吸引,一次喫過太多,好喫但貪喫,於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自此後,人生裏再無春捲參與。

另一位朋友劉姐是專業選手,懂得取捨,放入適量的配菜後也用到了“先橫後豎”式手法,包裹得當,春捲美麗且不漏油。

包春捲,真是一門技術活。

編輯丨浪仔

攝影丨vancy

CONTACTS

原標題:《什麼人在夏天喫小春捲?德陽人。》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