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2家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出爐 行業前景在哪?

隨着2020年年報披露工作收尾,各大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業績也頻頻被拿來比較。在已經公佈財報的22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中,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馬上消費分別以16.68億元、13.50億元、7.21億元的成績成爲行業TOP3;蘇寧消費金融和北京陽光消費金融分別虧損0.5億元、0.96億元,位於行業末端。

同時,“增速放緩”、“發展空間有限”、“業績分化嚴重”等也再次重現在大衆面前。

有些人持悲觀態度,認爲消費信貸的發展空間只有三五年;有的人持樂觀態度,認爲行業市場前景廣闊,包括螞蟻集團、小米等互聯網大廠紛紛加入持牌消費金融大軍,雖然增速放緩,但行業也在藉助科技力量邁進高質量發展階段。

有專業分析人士認爲,整體來看,消費金融行業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特別是科技助推行業加速轉型,已成爲行業發展的新動能。這也是爲什麼仍有那麼多的互聯網企業、銀行等入場。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經28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獲批開業,螞蟻消費金融、四川唯品富邦消費金融等也已獲批籌建,還有一些公司在排隊申請消費金融牌照中。

居民收入保持穩定恢復性增長

說起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成立要追溯到11年前。銀監會於2009年8月公佈並實施《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稱是爲切實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觀經濟政策,加大金融對擴內需促消費的支持力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可持續發展。

消費金融公司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貸款期限短等獨特優勢。

同時,銀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有利於促進國內消費需求增長,支持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利於豐富我國金融機構類型,促進金融產品創新,滿足不同羣體消費者不同層次的需求,提高金融業的服務水平。

這幾年,居民消費水平顯著提高。在肆虐的新冠疫情期間,消費水平出現短暫的掉落,但隨着我國統籌疫情防控,消費市場復甦勢頭持續增強。博鰲亞洲論壇祕書長李保東表示,中國是唯一在2020年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全球主要經濟體。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221億元,同比增長33.9%,環比增長1.86%;兩年平均增長4.2%。其中,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484億元,同比增長34.2%,比1-2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2021年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同比名義增長13.7%,兩年平均名義增長7.0%;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實際增長13.7%,兩年平均增長4.5%。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8014元,增長12.7%。

整體來看,2020年一季度,居民收入保持穩定恢復性增長,居民消費支出呈現恢復性反彈。

消費金融公司確實爲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內循環貢獻了力量。截至2020年6月末,消費金融公司已發展到26家,註冊資本433.4億元,資產規模4861.5億元,貸款餘額4686.1億元,服務客戶數1.4億人。

近幾年,消費金融行業發展明顯放緩,增速持續下滑,但仍高於個人貸款等其他類型貸款的平均增速。

2020年22家消費金融公司的業績報告相繼出爐,招聯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和馬上消費位列前三,成爲頭部持牌消費金融機構。部分消費金融公司在2020年出現虧損的現象,如蘇寧消費金融和北京陽光消費金融等,其中後者多半是因爲剛開業處於前期投入階段。

自試點以來,消費金融行業經歷了從追求規模擴張向追求高質量發展轉型,整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馬上消費始終堅持審慎穩健發展,堅守合規底線,踐行普惠金融,並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完善產品及服務。

增勢放緩而市場空間廣闊

值得一提的是,銀行和小貸公司、信託公司都可做消費金融業務。事實上,銀行對消費者的資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並不能覆蓋那些低收入人羣;小貸公司聚焦於三農、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目前多家互聯網巨頭就是依託小貸牌照開展聯合貸款業務的;信託公司提供的消費金融服務主要面向高淨值客戶,滿足用戶的資產配置以及高端消費需求,目前僅有一家信託公司中信信託發起設立了中信消費金融。

而監管發佈的網絡小貸徵求意見稿要求,網絡小貸的聯合貸款比例不低於30%。在此之前,有的網絡小貸的資金來源大部分來自於銀行等金融機構,且槓桿率遠遠超過監管要求。

諸多情況下,只有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能滿足低收入人羣的個人消費信貸需求,具有無抵押、無擔保、短期、小額分散等特點。

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是由銀監會直接批准設立專門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可以爲傳統銀行不能覆蓋的那部分用戶提供消費金融服務。且消費金融公司的槓桿率要遠高於小貸公司,在做大做強的同時也爲積極踐行社會責任。

隨着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以及消費需求不斷激增,消費金融巨頭逐漸顯現,包括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興業消費金融等,盈利規模已經超過數億元甚至十多億元。

經過數年的發展,行業已經進入規範發展階段,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存在一個明顯現象是增長趨勢放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行業競爭加劇。全國僅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就有28家,陸陸續續還有新的公司加入進來,消費金融公司再擴容。

二是產品同質化相對嚴重。位於中下游的消費金融公司產品的覆蓋場景多是購物、旅遊等。由於自身風控水平相對弱,無法把控一些熱門場景如租房、教育等,導致頻頻陷入場景暴雷。

三是強監管規範消費信貸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到,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規範發展消費信貸。

四是消費信貸行業快速增長期已過,逐漸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通過各大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近幾年的財報可以看出,前期部分消金公司的營收、淨利潤等核心指標的增長趨勢以倍數計算,當下消費金融公司的增速明顯放緩,甚至出現業績下滑的現象。

也就是說,消費金融行業賺快錢的時代已經結束,面對科技的快速更迭,行業只有不斷“進化”才能可持續發展。當前,行業已經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不良率的降低。某消費金融公司曾透露,其不不良率連續多年下滑,資產質量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在增長趨勢放緩的情況下,行業內有些人不禁發出了 “消費金融不再是好賽道?” 這種疑問。

德國哲學家曾說,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即我們常說的“存在即合理”。當然這裏的存在肯定是合法的。

數據表明,消費信貸行業前景廣闊。全球領先的國際性管理諮詢公司奧緯諮詢(Oliver Wyman)研究數據顯示,中國消費信貸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9年的13萬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24萬億元,期間年均複合增長率爲11.4%。預計2020年我國消費貸款市場規模將達13萬億元,到2022年這一規模將增至18萬億元。

實際上,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消費金融公司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利息收入,科技服務收入漸漸成爲行業重要的收入來源。

一般情況下,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利息收入,即通過自有資金以及債務融資等獲得資金後,向個人客戶發放個人消費貸款,並依據貸款合同約定,向客戶定期收取貸款利息收入。

頭部消費金融公司憑藉自身技術優勢,開始通過對外輸出獲客能力、風控能力、科技能力、智能客服能力等以獲取相應的科技服務收入。

拿馬上消費爲例,其打造了“自營+開放平臺+金融雲”的輕資產模式,預計科技服務和金融雲的佔比會超過60%,自營產品會壓縮到40%。

科技最終都是爲了更好地服務業務,不僅能提升客戶體驗、提高運營效率還能降低成本。科技在智能客服、智能獲客、智能風控等方面都有深度參與,良好的風險管理系統還可以降低不良率,減少壞賬。

近幾年,“軟件定義一切”被提出,軟件漸漸成爲定義金融業硬實力的重要衡量標準。目前,包括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興業消費金融等在內的消費金融公司在科技領域持續加大投入。

主要體現在消費金融公司的專利數不斷增長,覆蓋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在全國28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馬上消費公開的專利數量最多,高達200多項,遠遠超過部分商業銀行。其憑藉自主研發的“基於情感光譜與多語境感知的智能文本與語音客服機器人平臺”項目入選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優勝單位”。

憑藉自主研發能力,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已經可以爲金融機構提供科技輸出服務。

特別地,2019年8月,央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指出,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同時強調要充分發揮金融科技賦能作用,推動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金融機構大步邁向科技時代,在技術創新方面的發展繼續提速。

當前,科技賦能已經成爲消費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劑,也是行業共識。數據顯示,馬上消費打造的開放平臺已爲100多家機構提供科技賦能服務,合作的金融機構超過200家。

科技界有一個口號:沒有永立潮頭的絕對勝利者,有的只是不斷革新超越的後來者。在金融領域,科技的作用尤爲明顯。

碳中和是推動科技的抓手

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提出後,金融機構逐漸開始加快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步伐,藉助科技優勢節能減排。

另一方面,監管機構也鼓勵金融機構早做準備,積極應對氣候挑戰,同時要求金融機構做好有序、漸進綠色轉軌。目前,環境和其他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已成爲衆多金融機構的重要戰略方向。

近日,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2021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接受採訪時表示,在中國經濟結構變化過程中,碳中和可作爲提升勞動生產力、推動科技的抓手。

碳中和與科技緊密聯繫在一起。數字化轉型時代,包括消費金融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憑藉科技優勢減少了紙張、出行等方面的應用。

拿馬上消費爲例,最新數據披露,開業以來,其貸款合同方面節約用紙6.9億張,對應碳減排9798噸;一筆線下貸款證明打印A4紙張,累計節省紙張2.75億,對應碳減排3919噸;通過使用自研金融雲節省耗電量,對應碳排放2773噸;通過用戶線上辦理業務減少汽車出行,對應碳減排4.7萬噸。

另外,通過機器人客服,語音機器人等,馬上消費累計節約人力的電腦用電,對應碳減排828.75噸;節約結清證明紙質打印,以近2年爲例,減少紙張消耗26萬張,對應碳減排3.81噸。

金融機構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實踐者,利用科技手段加快數字化普惠金融發展有助於綠色金融發展。

責任編輯:朱學森 SN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