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大衛·K.布朗,喬治·摩爾

譯:王鑫,攵繭,餘耀東 


雖然英國在1949 年決定研發巡洋型驅逐艦的舉動看似已經爲傳統巡洋艦的建造畫上句號,但不久之後,新的巡洋艦式設計開始出現。其最大的變化在於設計人員意識到防空導彈將會是武備的重要補充。艦用導彈的研究在1945 年10 月就開始了,到1948年海蛞蝓導彈時已經得到認可。在1949—1951 年間,大部分的研究都致力於改造現有艦隻,比如“可畏”號(Formidable)航母、“前衛”號戰列艦、1 艘“尊嚴”級輕型艦隊航母,還包括一系列商船。1951 年12 月, 海軍部委員會決定設計3 種新型導彈戰艦,按照優先級排序依次爲:航速12 節, 搭載1 座三聯裝導彈發射裝置的海岸護航艦(C 型);與巡洋艦相似,航速30 節, 搭載2 座三聯裝導彈發射裝置的特遣導彈戰艦(A 型);航速17 節,搭載1 座三聯裝導彈發射裝置的海洋護航艦。事實證明,除了“格雷德·尼斯”號(Girdle Ness)之外,其他的改造都沒有太大意義。“格雷德·尼斯”號起初是海岸護航艦的原型艦,最後卻成了海蛞蝓導彈系統的試驗船。
 
1954 年9 月,第一個導彈巡洋艦方案GW25 繪製完成。同年11 月,經過修改的GW25C 方案遞交海務大臣。這是一艘滿載排水量達到18300 噸的大型巡洋艦,船身長645 英尺,寬79 英尺,搭載1 座雙聯裝海蛞蝓導彈發射器,備彈48 發,配備2 部901/2 型指揮儀;主炮爲2 座與“彌諾陶洛斯”級和“虎”級巡洋艦相同的雙聯裝6 英寸艦炮,同時還加設了4 座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主機爲4 組YEAD 1 型,輸出功率爲120000 軸馬力;新艦滿載速度爲32.5 節,續航能力爲20 節4500 海里;艦上設有約1300名官兵的住宿空間。這一系列設計共有4 個研究方案,代號GW25和GW25A—GW25C。所有方案均採用相同的船體和動力系統,但在武備方面顯然還存在爭議。GW25 搭載2 座雙聯裝導彈發射器(84枚導彈)以及2 座雙聯裝6 英寸艦炮;GW25A 和GW25B 的導彈系統與GW25相同,但艦炮武備分別改爲1 座雙聯裝6 英寸炮和2 座雙聯裝3 英寸炮。作爲導彈武器研製失敗的保險措施,英國還考慮過全艦炮大型巡洋艦的方案,主炮爲前部 2 座、後部1 座雙聯裝 6 英寸炮。然而,海軍槍炮部長認爲沒有理由不信任新的導彈武器,因此全艦炮巡洋艦的設計一直沒有進行。
 

(上圖)巡洋型驅逐艦。這是1951 年草擬的一系列設計中的2 號研究方案。注意2 套大型984 雷達和背景裏的“斯維爾德洛夫”級(Sverdlov)巡洋艦。英國期望其裝備的新型5 英寸艦炮能夠通過火力投射量優勢對抗蘇聯巡洋艦。當時每門5 英寸艦炮的設計射速爲每分鐘60 發。(D. K. 布朗收集)
在海務大臣會議中,有人提出了搭載6 門雙聯裝5 英寸艦炮(船首4 門,船尾2 門)的全艦炮輕型巡洋艦設計。其副炮包括安裝在“B”炮塔和艦橋之間的六聯裝40 毫米高射炮和艉部兩側2 座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此外還裝備了4 座用於反潛和反艦作戰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動力採用Y102 型蒸燃聯合動力裝置,輸出功率60000 軸馬力(後來的“郡”級驅逐艦搭載的就是這套裝置);預計航速爲29.5 節(滿載,不清理船底);滿載排水量8000 噸。不過這個巡洋艦設計在概念上與1944 年計劃中的5.25 英寸炮巡洋艦設計相比沒有什麼不同, 所以英國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的意願。大臣們還考慮過將海蛞蝓導彈安裝在“斐濟”級巡洋艦上,原艦武器僅保留“A”6 英寸炮炮塔。但是這個念頭很快就因艦齡問題打消了,因爲即使是其中最新的戰艦,裝上導彈服役時,艦齡至少也20 年了。
 
起初,海務大臣們將導彈巡洋艦的概念設計放在最優先的位置,並在接下來的8 個月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英國在1955 年停止了GW25C 大型巡洋艦方案的設計準備工作,將工作重心轉向了排水量較小的方案。第一個方案是早在1955 年的12 月中旬就被海務大臣們考慮過的GW35 方案。這個由海軍裝備局長起頭繪製的替代性研究方案,滿載排水量爲8000 噸,船首搭載2 座雙聯裝新設計的5 英寸艦炮,船尾配有20 枚海蛞蝓導彈。最後海務大臣將這個方案送回去繼續研究。其他選擇性方案也在不斷發展之中:GW38 方案,搭載1 座雙聯裝海蛞蝓導彈發射器和2 座雙聯裝6 英寸艦炮,滿載排水量12200噸,代價是隻能搭載24 枚導彈;GW42 方案,搭載1 座導彈發射器和48 枚導彈,4 門雙聯裝 5 英寸艦炮,排水量 12560 噸 ;GW45 方案,搭載 與GW42 方案相同的導彈武備, 但主炮改爲2 座單裝 6 英寸艦炮,排水量14340 噸。這其中,搭載雙聯裝5 英寸艦炮的設計雖然可行,但最後還是被否決了,因爲研製火炮至少需要8 年的時間, 即便其相比被取消的巡洋型驅逐艦搭載的單裝5 英寸艦炮更爲簡化。到了1955 年5 月,情況已然明朗,主炮爲2座雙聯裝6 英寸艦炮,副炮爲雙聯裝3 英寸艦炮的武備配置將成爲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誕生了新的研究方案—GW52A, 滿載排水量爲15100 噸。
 
這些研究工作最終成果是1955 年7 月遞交海軍部委員會的GW58研究方案。該戰艦搭載1 座雙聯裝海蛞蝓導彈發射器以及48 枚導彈(901/2 型雷達),2 座雙聯裝6 英寸MK 26 型艦炮,2 座3 英寸MK 6 型艦炮和2 座雙聯裝MK 11博福斯高射炮,各由一個903 型(三型中程火控系統)雷達控制;除此之外,該艦的雷達系統還包括974 型雷達(導航設備)、984 型雷達(綜合顯示系統)和992 型雷達(水面及低空搜索)。其滿載排水量爲15400 噸,水線長625 英尺,船寬78 英尺;該艦採用4軸推進,動力系統的總功率爲105000 軸馬力;鍋爐艙、輪機艙和變速齒輪艙由2 個3 英寸炮彈藥庫分開來;滿載且船底處於乾淨狀態下的航速爲32 節,作戰狀態下的續航能力爲20 節4500海里,預計將搭載1050 名官兵;防護方面,主機艙、導彈艙、彈藥庫和舵機艙所在側舷和甲板部位裝有1.5 英寸厚的裝甲板,不過機艙上方的部位削薄至1 英寸,弱於通常傳統巡洋艦的防護。海軍部委員會批准開發GW58 研究方案,並爭取在1955—1956 年的新建計劃中訂購2 艘導彈巡洋艦。當時的新建計劃還包括2 艘快速護航艦,海軍部委員會收到要求一併批准這些新戰艦,她們就是之後“郡”級導彈驅逐艦的前身。
 
當時新型巡洋艦可以說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是沒過多久,該項目的成本就拉響了警報。1956 年2 月,日後的艦船總監阿爾弗雷德·西姆斯爵士(AlfredSims),對此設計產生了嚴重的懷疑,並認爲戰艦的建造工作會受到很大阻力。無論如何,計劃還是要繼續進行的。1956 年7 月,新建計劃中包括了3 艘戰艦,分別預計在1957 年、1958 年、1960 年的6 月訂購,並於1962 年10 月、1964 年3 月和1965 年10 月竣工。然而到了1956 年8 月底,整個計劃都被延後了1年。10 月,西姆斯爵士又一次對該計劃表達了不滿,到了11 月,海軍部其他官員也開始逐漸偏向西姆斯的立場。

由於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影響,英國在1957 年1 月叫停了該項目;第一海務大臣,海軍元帥蒙巴頓勳爵(EarlMountbatten of Burma)給了這個項目最後一擊。他在寫給海軍副參謀長的備忘錄中暗示,自己一開始就反對巡洋艦項目,認爲巡洋艦相較於海蛞蝓導彈來說太大了,而且他已經授意將驅逐艦設計(快速護航艦)的排水量增加約900 噸,以便搭載導彈系統。當時他被告知,巡洋艦需要攜帶984 型雷達,且要配備6 英寸艦炮以進行對岸轟擊任務。對此他反駁道,難道每個中隊的4 艘驅逐艦中就不能有一艘犧牲艦炮來搭載984 型雷達嗎,此外,驅逐艦的4.5 英寸艦炮足以執行對岸轟擊任務。後來海軍研究了他的想法,但沒有實行。還有人認爲,導彈巡洋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充當導彈驅逐艦的補給艦。但蒙巴頓勳爵認爲導彈航母也可以執行這樣的任務。海軍再次研究了他的想法,但依然沒有實行。
 

(上圖)1976 年1 月26 日拍攝的“諾福克”號。注意替換“B”炮位雙聯裝4.5英寸艦炮的飛魚反艦導彈。(邁克·列儂公司)

項目取消時,巡洋艦已經發展成一種龐大的高成本艦種了。最後的設計方案(即GW96A)滿載排水量爲18450 噸,水線長675 英尺,船寬80 英尺,分別比GW58增加了50 英尺和2 英尺。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導彈容量從GW58 中的48 枚擴大到了GW96A中的64 枚,而且雙聯裝3 英寸炮塔由原來的2 座翻倍到了4 座, 迫使戰艦增加了2套903 型雷達(三型中程火控系統第一次改進版)來控制多出來的艦炮。船員編制也增加了65 人,變爲1115 名軍官和水兵,同時爲了維持所需的航速,Y200 型主機的功率必須再增加5000 軸馬力。雖然海軍部從來沒有正式批准過這一設計,但英國還是在她身上傾注了許多心血,戰艦命名委員會(Ships' Names Committee)甚至已經選定了第一艘戰艦的名字—“愛丁堡公爵”號(Duke of Edinburgh)。然而該戰艦不太可能發展到獲得女王批准的那一步。
 
1957 年4 月11 日,海軍部委員會證實巡洋艦項目已被取消,“即使人們對這些戰艦寄予厚望”。對於公衆來講這是合情合理的,“海軍部需要充分利用當前的有限資源,因此選擇建造導彈驅逐艦而不是導彈巡洋艦”。但更重要的是戰略的變化,此前負責設計巡洋艦的人員被調往核潛艇設計團隊。

本文摘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卷1~5(5冊)

艦船世界重量級著作,世界船舶學會主席、艦船設計大師代表作,戰艦設計必藏案頭書。

英國艦艇總設計師D.K.布朗現身說法,將其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融入此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