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論:重視經濟復甦下的通脹預期問題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全面恢復態勢,但在經濟復甦疊加貨幣政策寬鬆、輸入性通脹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物價上漲已然“山雨欲來”。如何降低可能到來的通脹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干擾,成爲當前施政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從數據上看,繼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大增18.3%之後,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3%,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19.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9.6%。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接連上漲,能源、有色金屬、化工等同比漲幅多數在50%以上,其中年內螺紋鋼漲37.2%,鐵礦石漲30.1%,滬銅、滬鋁分別漲33.3%和31.9%,動力煤漲32.9%。大宗商品的上漲已開始傳導到冰箱、空調、洗衣機、電腦等工業消費品,雖然4月CPI受豬肉價格下跌影響未有明顯表現,但接下來的傳導似乎不可避免。此外,另一項不計入CPI卻與居民支出密切相關的房價,也從去年的一二線熱點城市上漲開始擴散。國家統計局公佈4月70城房價中,有62城環比上漲,重慶、武漢、廣州、海口、昆明等環比漲幅超過1%。

大宗商品和資產價格上漲引發通脹預期,其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尤其是在經濟剛剛恢復而普通民衆收入增速尚未恢復到正常水平之際。衆所周知,由資產價格上漲傳導到普通消費品價格上漲,將加深貧富分化,對廣大民衆而言會拉低消費能力。而且按照歷史經驗,每一次居民部門大幅增加槓桿率後,社會消費也會出現連續下滑現象,加上通脹因素,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消費。簡言之,高通脹對中國經濟的危害明顯,會影響結構優化與均衡目標,必須加以重視。

決策層也注意到這一問題。5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跟蹤分析國內外形勢和市場變化,做好市場調節,應對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及其連帶影響”。此前則有多場高層會議針對輸入性通脹問題提出“穩物價”“關注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加強原材料市場調節”等。

欲防範高通脹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從引發通脹的原因着手。很明顯,引發資產價格和大宗商品接連上漲最主要的因素是全球性的貨幣政策寬鬆,雖然刺激計劃可以解一時燃眉之急,但必然將導致更高的資產價格,而且,資產價格上漲的幅度可能遠高於工資提高的漲幅,侵蝕工薪階層的購買力。

對於中國而言,應儘快讓財政和貨幣政策迴歸正常化,且注重發揮結構性作用,對實體經濟的結構性寬鬆和對房地產的結構性收緊;對恢復較快領域的收緊和對保民生、保就業領域維持支持力度,力求“精準滴灌”。既應該結構性收緊信用政策,也要強化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

另一重要方向是致力於提升居民收入。目前就業和居民收入形勢有所改善,但仍嚴峻。統計顯示,4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437萬人,不及2019年同期;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較2019年同期實際增長4.5%。中小企業作爲解決就業的主力,恢復相對緩慢,4月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爲51.7%、50.3%和50.8%,近期上游原材料漲價又抬高中小企業成本,對利潤產生擠壓。

對此,應降低受困企業稅費負擔、推動融資成本下降,同時降低企業、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企業和居民的獲得感。

總體而言,面對通脹預期,可以從宏觀政策的微調和扶持困難企業保就業、提升居民收入等方式,減小可能引發的負面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