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十大最頂尖國家

韓國著名研究機構IITP(2019年)曾經對外發布了一組調研數據,通過科研專家進行的問卷調查,將全世界範圍內的AI強國來了一次評分排座次,最終結果顯示中國位列全球第三,第一、二名分別是美國和歐洲。日本及韓國位列第四、第五。這份調查問卷將美國作爲了#人工智能#的標準參照,以美國爲100分,據此標準,歐洲得分爲89.5,中國則爲85.8分。

韓國的部分專家學者認爲,韓國在感官智能方面有一定的領先,但在更多的AI領域裏,韓國都要落後於日本和中國。事實上,中國目前已經被公認爲人工智能的大國,並且是未來最有希望超越美國的人工智能國家,目前在AI某些方面已經超越美國。下面分別介紹全球十大人工智能國家情況如下:

人工智能強國之一:中國

中國一直致力於成爲世界人工智能大國。根據這一目標,宣佈到2030年將成爲全球1500億美元的人工智能領導者。這個目標可以實現的,因爲中國已經是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此外,中國已經發表了一批關於深度學習的研究論文,比其他主要國家都要多。最大的好處是它的人口使用互聯網(約8億人)產生了大量的數字數據來處理。

****網2017年10月17日報道,英媒稱,如果說發展人工智能是一場“軍備競賽”,那麼中國希望成爲全世界無人能挑戰的人工智能超級大國。美國和中國的科技企業都在向人工智能領域投入資金和人才,但中國投資人工智能的藍圖是——到2030年打造一個規模達1500億美元的產業——凸顯了其希望擊敗美國的雄心。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之前報道,雖然產業政策並不能保證取得成功(中國迄今爲止還未能打造出半導體或汽車領域的全球領軍企業),但幾乎沒有人會無視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影響力。人工智能是指機器模仿人類思考以及執行從精準推送廣告到下圍棋等任務的能力。

日本《每日新聞》之前發表題爲《AI產業:中國企業欲爭奪主導權在美國硅谷設立據點》的文章,詳細闡述了近年來,中國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和地位。據美國高盛集團的調查報告,在AI開發技術“深層學習”的相關論文數上,中國早在2014年就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中國的資金投入量也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是位於第三的英國的4倍之多。

“中國的信息技術企業,在人工智能和汽車製造等方面已經位於世界領先的地位,這些技術決定着產業的未來。”。

曾供職於微軟研究院及谷歌公司、創新工場的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曾經說,2030年的說法太過悲觀。他一下子列出了中國擁有的優勢:中國擁有海量人口、數據和人才,甚至所編寫的代碼數量多也是優勢。報道稱,其次,中國曾經提供了海量數據,是從自動駕駛汽車到電子商務網站等人工智能應用的命脈。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劉易斯說:“在數據方面,美國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比。”

中國的資金也是美國無法比擬的,美國的預算正遭到削減,而中國已承諾“積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來主導該產業。劉易斯說:“中國人投入數以十億計的資金,美國投入數以百萬計的資金。當中國的開支多1000倍時,美國很難獲勝。美國被超過這麼多,即便中國的效率是美國的一半,雙方的對比仍爲500比1。”報道稱,面對研究資金的減少,美國人逐漸開始擔憂,中國可能在這個具有重大軍事和民事價值的技術領域超越美國。

中國在規劃其人工智能目標的文件中稱:“(中國)必須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發展放在國家戰略層面……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新階段國際競爭的戰略主動,打造競爭新優勢、開拓發展新空間,有效保障國家安全。”

關於人工智能,從1942年美國科幻作家柯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開始,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誕生期、產業期、爆發期,目前已處於產業化之上的爆發期,因爲各種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從工業流水線上的機器手,到機場火車站裏面的引導服務機器人,都能夠可見人工智能的應用。

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水平到底如何呢? 事實上,評判一個行業的發展實力及水平,應該是最權威的的行業中人,具體到企業中的人。其次,應通過各種公開數據,根據經驗和理論來推斷。至於各種媒體往往“這是來自火星的報道“。

首先是人才。人才是經濟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並且是科創領域最活躍的因素、最重要因素。按照業內統計口徑,中美人工智能團隊的人數上,美國曾經是中國的兩倍多,中國大約是3.9萬人左右,美國是7.9萬人。在細分領域上:比如自動駕駛、語音識別、智能機器人、計算機視覺和圖像、智能無人機、機器學習應用、芯片和處理器等等方面,美國的專業人才數量都處於優勢地位。

其次是人才中的人才——人工智能精英的人數方面,排名前前八的應是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西班牙、中國、印度。若從絕對數上看,我國僅相當於美國的三十分之一、相當於英國的五分之一。美國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數量,遙遙領先於其它國家,處於主導地位。

人工智能人才的來源往往是高校科研院所。美國設有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有約163所,中國約24所。且中國設置人工智能領域的專業,開始於2018年。按本科生的培養規律,第一批學生畢業要到2022年。

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數量,中國在這個方面表現突出,中國在數量上多於美國,相關論文的數量也明顯多於美國。由於論文的質量和專利的重要性方面,由於缺乏具體數據,無法直接評判是否質量和數量同時領先。

在產業化方面,世界人工智能企業總數5000個,其中美國2028個,中國1011個。衆所周知,人工智能企業主要集中在商業、醫療健康、金融領域,中國大都集中在醫療健康、金融、商業、教育、安防、社交領域。這裏應注意排序。

在產業規模上,在2019年,全球產業規模達1300億美元,其中中國達200億美元,佔六分之一。從以上數據上來看,中國即有劣勢,也有優勢的,但中國總體上是在進步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

中國經濟網報顯示,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針對有記者問到在人工智能發展上,中國有哪些劣勢和瓶頸的問題時曾經表示:“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水平在全球是處於領先的位置,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我們的優勢包括數據優勢、也有人力資源的優勢。

中國在資金上擁有優勢,不僅是中國的資金,包括全球的資金有很多都在中國投資和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當然,中國的劣勢是在基礎理論的研究上,目前還落後於美國。

人工智能強國之二、美國

美國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經過數十年的聯邦研究經費、工業和學術研究及源源不斷的外國人才讓美國處於當前人工智能繁榮的前沿。

2021年,信息技術和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編制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美國在人工智能的開發和使用方面領先於全球其他競爭對手,而中國正在迅速崛起,歐盟則落後。

該報告使用了30個獨立指標評估了各個國家人工智能的發展,包括人才、研究活動、商業開發和軟硬件投資。這份基於2020年數據的報告發現,美國以總分44.6分(100分制)領先,中國以32分緊隨其後,而歐盟以23.3分位居第三。

研究人員發現,美國在初創企業投資和研發資金等關鍵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而中國在幾個領域獲得了長足進步,比如中國在2020年擁有世界500強超級計算機的數量爲214臺,超過其他任何國家,美國爲113臺,歐盟爲91臺。

該智庫數據創新中心主任、報告第一作者Daniel Castro曾表示:“中國已將人工智能列爲重中之重,結果正在顯現。”

歐盟在風險資本和私人股本融資方面明顯落後,但在發表的研究論文方面表現更好。該報告發現,中國在2018年發表了24929篇人工智能研究論文,歐盟發表了20418篇,美國則發表了16233篇。值得一提的是,該報告指出:“美國的平均研究質量仍高於中國和歐盟”。調查得出結論稱,美國“在爲人工智能系統設計芯片方面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報告稱:爲了保持競爭力,歐洲需要增加研究稅收優惠,擴大從事人工智能的公共研究機構。美國要保持領先地位,就必須加大對人工智能研究和部署的支持,加大在國內培養人工智能人才的力度,同時吸引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

2020年,AI2000榜單是由清華-中國工程院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和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發佈的。榜單分爲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和提名學者組成。前者200名,後者1800名。分佈於全球不同高校和學術機構,其中美國共有1128人次,中國有171人次,歐盟有307人次上榜。

從榜單中可看出,美國可謂是遙遙領先,作爲國家來說,中國雖然排名第二,但是跟第一名差距非常大,幾乎沒有可比性。因此,在成爲人工智能超級大國方面,隨着美國成熟的科技文化的發展,美國已經從10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中受益。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之前消息,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佈研究報告稱,儘管美國的人工智能實力仍遙遙領先,但中國正在多個重要領域不斷縮短與美國的差距,歐盟則繼續落在中國後面。

基金會指出,數據創新中心2019年曾對中國、歐盟和美國的人工智實力進行評估,根據人才、研究、發展、硬件、應用和數據這六個大類的30項度量指標,制定出百分制得分。當時美國的得分爲44.2,中國32.3,歐盟23.5。基金會的本次報告則更新了其中15項度量指標的數據,並增添了一個新指標。根據報告,目前美國人工智能實力的得分爲44.6,中國32.0,歐盟23.3。報告指出,與美國的各項得分相比,中國在超過一半更新後的度量指標縮短了差距或擴大了領先優勢,歐盟則只在約四分之一更新後的度量指標得分有所進步。

報告還指出: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研究論文的數量爲24 929份,超過歐盟(20 418份)和美國(16 233份)。報告作者指出:“在人工智能開發和使用領先的國家將塑造這項技術的未來,並顯著提高其經濟的競爭力,落在後面的國家則可能在關鍵行業失去競爭力。”

時任谷歌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的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曾經在人工智能與全球安全峯會上表示,由於美國減少基礎科研的投入,中國10年內就將在人工智能領域超過美國。他說,“到2020年,中國就將會趕上來;到2025年,中國將比我們更好;到2030年,中國就會主導人工智能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加強美國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在認識到人工智能對國家未來經濟和安全的戰略重要性後,前總統特朗普政府曾經發布了美國第一個國家人工智能戰略,承諾將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投資翻一番,並且建立了美國首個國家人工智能研究所,發佈了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監管指南,成立了新的人工智能國際聯盟,並制定了聯邦人工智能使用指南。

美國國家人工智能計劃辦公室通過《2020年國家人工智能計劃法案》,該法案確定了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五大關鍵努力方向:包括增加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投資、利用聯邦人工智能計算和數據資源、指定人工智能技術標準、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專門人才、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合作。

人工智能強國之三、英國

英國不僅是人工智能之父艾倫·圖靈的誕生地,而且在人工智能研發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英國從製造業到時尚業,從建築業到醫學成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

英國是歐洲人工智能的領導者,英國擁有121家人工智能授權公司。聯合國下屬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之前公佈了一份研究報告稱,中美兩國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而中美之外,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也不甘示弱,在人工智能領域積極地全面佈局。

英國政府早前就對發展人工智能做了十分完整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35年,人工智能將給英國經濟增加8140億美元(約合6300億英鎊)的額外收入,對英國GDP增長將起到極大作用。英國政府在報告中闡述,要讓英國成爲世界上最適合發展和部署人工智能的國家,從起步、發展到繁榮,實現技術所能帶來的最大便利。

基於此,英國開始在人工智能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

一是在科研領域:英國政府通過自然科學理事會(EPSRC)對於英國的大學在AI科技研發領域進行了1700萬英鎊的投資,新設立了1000個政府資助的AI博士項目,大力發展AI學科研究。英國已有26所大學在本科階段開設了AI專業課程,超過30所大學開設AI研究生課程。

二是英國支持全球資本在英國投資人工智能產業:並對人工智能企業進行扶植和稅收減免政策。據悉,早在2017,年英國就吸引到了來自全球的120億英鎊投資。英國共擁有超過220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值得一提的是,英國首都倫敦成爲歐洲最大的人工智能公司聚集地。

三是支持英國大型公司發展人工智能。比如英國的Sage公司建立了“機器人營地”,培養超過100名年齡在16到25歲之間的AI和機器人技術人才。

四是英國曾經在倫敦科技週上公佈了“創業簽證”政策。自2019年4月開始,英國將給前來創業的創業者更快更順利地發放簽證。

英國當前的人工智能在三個方向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第一個方向:“無人駕駛”。由於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受益於蒸汽機火車,英國政府和相關企業對於交通領域的發展十分重視。英國政府曾經宣佈,到2021年前,由蘇格蘭第四河口公司牽頭的第一批無人駕駛公交車,將在英國道路上投入使用。

第二個方向:“AI對決”。是機器基於生成的對抗網絡環境下,可以通過與另一臺機器相互競爭對抗,來實現自我升級,目前在數字圖像領域這一技術運用較多。AI對決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就是,AI系統可以進行自我升級調控,以對抗黑客入侵或者系統被別人接管。

第三個方向:“機器人人力”,就是讓機器人代替人去完成一些工作,此技術在工廠和生產車間裏應用的比較多。AI未來的發展,機器人所承擔的勞動密集型工作水平也在不斷發展提高。現如今,AI的複雜程度,能夠完成很多更專業的工作,比如法律方面的工作。

英國發展人工智能最重要城市是——首都倫敦,倫敦不僅囊括了英國80%的人工智能企業,而且也是歐洲人工智能的“首位城市”,被很多業界人士認爲是與硅谷並列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倫敦的創新發展模式與美國硅谷卻不相同。尤其在沒有像硅谷那樣的互聯網大數據公司的情況下,倫敦形成了以算法爲核心的技術創新優勢和基於算法優勢的創業生態系統。這些算法型創業公司能夠爲大量有數據有應用場景的公司提供動力,因此很多時候也成爲大公司收購的對象。

英國是人工智能的誕生地,因此,英國一直都在積極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英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和佈局可以說貫穿了整個人工智能的發展,世界上出現的幾次人工智能浪潮都沒有缺少英國,比如第五代計算機儘管是日本推動的,但其背後卻有英國創造的身影。

英國政府早在2018年4月就發佈的《英國人工智能:有準備、有信心、有能力?》報告顯示,英國是21世紀人工智能發展領域的世界領導者之一,擁有領先的人工智能公司、強大的學術研究文化、極具活力的初創企業生態系統,以及在法律、倫理、財政、語言等方面實力突出的一系列技術集羣。

英國已經形成了以倫敦、劍橋、愛丁堡等高校集中城市爲中心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羣,不僅擁有像“深層思維”公司(DeepMind)、“快鍵”公司(SwiftKey)、“巴比倫”公司(Babylon)等在人工智能領域佔有十分重要地位的科技公司,同時還孕育了“克萊奧”公司(Cleo)、“思維追溯”公司(Mindtrace)等在理財、自動駕駛行業開拓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全球頂尖的高等教育體系所形成的人才培養和科研轉化機制,爲其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強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支撐。

世界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已呈現“白熱化”趨勢。未來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英國政府也正在不斷加大政策、資金、人才、國際合作等方面的佈局力度,決心將英國打造成人工智能產業的前沿陣地和世界中心。尤其是英國建立了一個涉及50萬人的生物樣本庫,數據的精度和嚴謹使其得以成爲未來人工智能的‘原料’基礎。”

人工智能強國之四:加拿大

任正非之前接受加拿大媒體採訪,提到三位人工智能之父都來自加拿大,加拿大在AI研發領域處於出乎意料的全球領導地位。加拿大曾經是全球首個發佈 AI 全國戰略的國家。

加拿大高級研究院(Canadi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是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機構,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計算機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匯聚加拿大,研究神經網絡、強化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其他人工智能技術。

加拿大作是典型的地廣人稀國富的代表,但加拿大的整體教育質量十分紮實,據 NBC News的一項統計,加拿大總人口中有51%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這項數據達到半數的國家;美國一旦有變化,學者們往往將教育資源豐富、科研環境友好、社會政策穩定加拿大作爲遷徙的首選國家。因此,不難理解,爲何加拿大能成爲本輪人工智能熱潮的策源地了。

美國計算機協會(ACM)曾經宣佈,2018年圖靈獎(計算機界最高獎項,相當於計算機的諾貝爾獎),頒發給了人工智能領域三巨頭,約書亞·本吉奧(Youshua Bengio)、傑弗裏·辛頓(Geoffery Hinton)和楊立昆(Yann LeCun),三人因爲對於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實現途徑——深度學習的傑出貢獻而攜手獲得這一獎項,並將共享100萬美元的獎金。

正是這三人的貢獻才造就了當今人工智能行業出現百花齊放的狀態,他們三個提出的深度學習模型作爲目前90%以上人工智能應用的底層實現方案,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影響着人類的生活。

約書亞·本吉奧: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1964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於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同時也是加拿大魁北克人工智能研究所Mila的主任。他對於人工智能的貢獻在於對於深度學習的理論解釋上,也是三巨頭目前唯一一個留在學術界的。

傑弗裏·辛頓: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1947年出生於英國倫敦,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谷歌公司副總裁兼谷歌大腦首席研究員,同時兼任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他對於人工智能的貢獻在於深度學習模型設計及優化方法。

楊立昆:美國計算機科學家,196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在巴黎獲得博士學位,曾經師從另一位得主辛頓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Facebook AI研究院主任,紐約大學數據科學中心主任。他對於人工智能的貢獻在於提出了卷積神經網絡,用以解決計算機視覺問題。非常有趣的是,這三個人都和加拿大有關係,本吉奧和辛頓本身就是加拿大人,而楊立昆曾在加拿大進行博士後研究,三人也長期活躍在加拿大學術界,被稱爲人工智能“加拿大黑手黨”因此,說加拿大走在了人工智能的前列並非誇大其詞。

加拿大政府在投資人工智能項目方面發揮着十分重要作用。早在2017年3月,加拿大政府承諾爲人工智能研究投資1.25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後,加拿大開始招募人工智能人才。

魁北克省政府已警告說,有必要提高與英國和中國的重大投資水平,否則加拿大將在成爲人工智能世界強國方面落後。

人工智能強國之五、俄羅斯

根據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說法,人工智能領導人將統治世界。俄羅斯每年在人工智能上投資達到1250萬美元。據觀察,俄羅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真正穩健性來自於政府對公共和私人人工智能活動的有限參與。另外,俄羅斯一些人工智能演示是軍事性質的,比如人工智能授權戰鬥機和自動火炮。

俄羅斯總統普京曾經簽署命令,批准2030年前俄羅斯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俄羅斯戰略目的在於促進俄羅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其中包括強化人工智能領域科學研究,爲用戶提升信息和計算資源的可用性,完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等。

俄羅斯法律信息網站之前發佈了這一發展戰略相關文件顯示: 俄羅斯政府將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文件納入“俄羅斯聯邦數字經濟”國家發展計劃,並且每年向總統提交關於2030年前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執行情況的報告。

普京說:“實施這一戰略是俄羅斯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佔據領先地位的必要條件,將使俄羅斯在該領域獲得技術獨立和競爭力。”普京表示,人工智能技術的主導權已經成爲全球競爭的重要領域。“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已經通過了發展此類技術的行動計劃。俄羅斯必須確保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優勢。”

事實上,俄羅斯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有着良好的發展條件。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俄羅斯是全球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網絡訪問成本最低的國家之一。俄羅斯依靠在數學、物理等學科的優質教育資源以及IT領域較爲完備的培訓系統,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較爲豐富的人才儲備,比如莫斯科大學的學生團隊已連續8年贏得編程大賽世界冠軍。

俄羅斯就業機構“超級工作”的一項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近八成高中生認爲在IT領域可以找到最好的工作,被認爲最有前途的職業前三名中,第一名是軟件開發人員,第二名是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領域人才。

人工智能強國之六、德國

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是德國最頂級的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非營利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其股東包括Google、Intel、 微軟、寶馬、SAP、Airbus在內的全球前十的頂級科技企業。

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DFKI)的CEO——沃夫岡·瓦爾斯特爾教授是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科技顧問,也是"工業4.0"構想三人發起者之一。DFKI旗下大約有 900名科學家, 研究人員及工程師。其研究室主任都是德國大學的教授及全世界很多的精英研究機構管理領導委員會成員,有來自包括德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瑞士皇家科學院、德國自然與文學科學院、德國自然與工程科學院、柏林勃蘭登堡自然與人類學科學院等知名科學院的院士。

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創立於1988年, 研究方向覆蓋人工智能的主要產業方向, 包括大數據分析、知識管理、畫面處理和理解和自然語言處理、人機交互、機器人。由於非常注重對從研究到實際應用的轉化,將近30年來形成了大量的產業成果。

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分佈在德國的五個城市:凱澤斯勞滕,、薩爾布呂肯市、不萊梅, 柏林和奧斯納布呂克。其與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不萊梅大學等學術機構在電子計算機學領域有緊密的合作關係, 是歐洲四大精英機構聯盟的協調者或核心夥伴。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曾經聯合發佈的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19)》,藍皮書指出,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起步較早但後繼乏力,已落後於美亞諸國。由於德國人對數據非常“懶惰”,且對移動支付並不感冒,加上人口規模小、制度內耗大等原因的綜合作用,讓德國在人工智能大國競爭中很少被提及。相比於美、中、英三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德國的優勢和機會在於它擁有完善的生產應用場景。

德國人認爲,加強科研只是一方面,作爲德國立國之本的工業也必須因此創造新的附加值。在美國、中國主導面向消費者和用戶的軟AI應用時,德國仍然需要保持在智能生產、自動化、智能傳感器、機器人技術開發等領域的領先地位。

全球著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在其《人工智能與經濟增長》(AI全球研究報告)中也支持這一觀點,他們認爲:到2030年,德國受人工智能發展影響的GDP增長百分比將達到11%以上,並且有4300億歐元的潛力,德國將會領跑歐洲,影響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是AI工業中應用的巨大比例(生產力的顯著上升)。

德國聯邦政府早在2018年就公佈了《德國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以推動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發、技術應用及產業政策,力爭通過創立“人工智能—德國製造”的新品牌來保持德國的核心競爭力。德國經濟與能源部部長阿特邁爾表示,德國必須重視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嚮應用領域轉化,核心是讓廣大中小企業真正用上人工智能技術,用好人工智能技術。

在德國,有35%的受訪者表示已在企業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其中有5.8%的企業表示在所有的部門中均使用了該技術。將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在單個項目中應用到人工智能。其中,營銷銷售、管理和IT領域是這些企業使用人工智能最多的地方。

另外,還有四分之一的受訪者雖然還未使用AI,但已經在計劃當中。而40%的企業表示暫時沒有相關的計劃。其主要的原因在於缺乏對於人工智能在企業中投入使用的全局視野,不確定的經濟效益以及缺乏專業的知識和人才。

在中國,人工智能幾乎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且已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刷新聞、發短視頻、秀美顏,還是訂個外賣打的,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涉及到AI。反觀德國人工智能(AI),往往是由車企和傳統制造業牽頭引領的,且圍繞着升級工業製造而服務。無疑這和德國雄厚的工業積累及疲軟的互聯網企業是有關係的。德國的車企結合自身的資源配置,自然會地把 AI 優先落地在工業領域,比如優化生產流水線,提升機牀加工效率,降低質量檢測中的壞件率等。

另外,德國的自動駕駛也是其研發重點。有63.11%的受訪者認爲德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應用落後於國際平均水平。只有3.28%的企業認爲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超越國際平均水平。

實際上,德國擁有很強的製造業優勢,尤其在人工智能上擁有非常強的基礎研究,特別是與“工業4.0”相結合的其發展潛力巨大,德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基礎十分紮實。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對人才和投資的吸引力不及美國和亞洲諸國,因爲知識轉化不暢,對於中小企業發展人工智能非常不利。特別是立法滯後、隱私與數據保護過於嚴格,勢必影響到人工智能的數據獲取,使之成爲無源之水、無米之炊。

藍皮書進一步指出,德國新政府成立後,着手製定且最終發佈了《人工智能戰略》,目的是保持德國的國際競爭力、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挑戰。其中列舉了德國發展人工智能戰略的三大目標:首先是使德國和歐洲成爲領先的人工智能所在地,鞏固德國未來的競爭力;其次是負責任地、以公共利益爲導向地發展與應用人工智能;再次是開展廣泛的社會對話和積極的政治塑造,在倫理、法律、文化與制度上爲人工智能打下社會基礎。

《人工智能戰略》是德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重要突破,且得到了德國各界的積極評價,但是其中的具體措施不多,可執行性不強,能否真正爲德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推動,不得而知。

大多少人眼中的德國,是以其鐘錶般的效率聞名遐邇,尤其是對技術及品質十分精通。德國正準備將其傳統與技術創新融爲一體。

人工智能強國之七、挪威

挪威正在展示其超越過去石油鑽探和捕魚的願望,並獲得一些技術證書。儘管挪威要成爲人工智能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在2017年啓動的加速器項目(共1100萬美元資金)正在爲挪威的技術中心發展提供一些重要的領導目標。

挪威曾經發布了人工智能戰略。該戰略立足產業領先和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優勢,回顧了該國發展人工智能的優勢條件,從監管環境優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支持項目和技能培訓、人工智能的倫理、政府產業政策和期望、安全性要求等多方面進行了詳細敘述。通過更新課程,自然科學將在小學成爲更具探索性和實用性的學科,並具有包括編程在內的獨特技術元素。程序設計將被引入更多學科。政府還將出臺繼續教育計劃,培育人工智能產業所需人才。

挪威船級社對外宣佈,作爲全球領先的專業風險管理服務機構,他們正在嘗試使用人工智能機器人(AI)在未來代替光伏電站和風能電站進行自動化操作運維,這將有助提高可再生能源部門的效率。

據美國《防務新聞》週刊網站2月13日報道,美國及其盟友正在利用由五角大樓最高人工智能辦公室發起的一個新論壇,以開發未來能夠互相連通的人工智能(AI)系統,從而幫助美國及其盟友更好地團結起來,其就包括挪威。夥伴關係包括挪威、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以色列、日本、韓國、瑞典和英國的防務代表。這些國家已兩次開會以確定共同的挑戰,預計每年舉行3次會議。

人工智能強國之八、瑞典

瑞典之前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居民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持肯定態度,意味着用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人對瑞典來說不會有多大痛苦。相反,精通人工智能和技術的人更有可能在瑞典各個行業中爲自動化擴展提供支持。瑞典工會和工人們也在向人工智能發出綠色信號,因爲他們相信人工智能將提高人類的大部分技能,並在全球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

瑞典政府已將開發和應用人工智能(AI)作爲一項優先任務,聲稱該技術可以增強該國的競爭力和福利。瑞典人從不懼怕新技術,無論是快速向無現金的未來過渡,爲孩子們提供編程課程,還是在線與政府互動,瑞典人不僅準備好了,而且渴望接受新技術。

瑞典着眼於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AI)革命中扮演領導角色就不足爲奇了。瑞典政府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確定爲“能夠增強瑞典的競爭力和福利”的優先領域。儘管瑞典不打算單幹——原因是它已經宣佈計劃形成一個與其他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共同努力,促進該地區作爲全球AI領袖——有項目正在在行業和國家的教育機構,以確保瑞典是前面談到AI。

瑞典努力將自己定位在人工智能革命前沿的關鍵是讓科技公司相信,爲人工智能提供動力所需的大量數據中心應該設在瑞典。吸引科技巨頭有很大的經濟動機,但也有綠色動機。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委員會的一項調查發現,80%的瑞典人對人工智能和先進的機器人技術持積極態度。這與美國人的態度截然不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調查顯示,72%的美國人“擔心”機器人和先進電腦會搶走他們的工作。

思文凱比沃爾伯格也更願意做出預測的未來人工智能說,比如在十年內大多數呼叫中心員工將被電腦取代。人工智能革命是不可避免和不可阻擋的。瑞典也應該發揮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強國之九、法國

法國政府將在2022年前投資18億美元用於人工智能研究。法國的人工智能計劃將以策略放大數據,讓私營公司公開發布其數據,將其用作人工智能應用例子。實際上,法國最爲著名的或許是紅酒、電影及浪漫,可在法國的格勒諾布爾擁有着“歐洲硅谷”之稱,這裏聚集了大量半導體和微電子企業,也孵化出了一系列IT、嵌入式電子等等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尤其在法國的索菲亞,還有自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歐洲最大科技園。這些企業給了法國足夠的產業數據和工程化基礎。

法國雖然不能在深度學習這類依賴大數據的算法上獲得優勢,卻能夠在產業基礎和硬件能力上找到立足點。

比如在高校方面,法國擁有集合了國立中央科學研究所、高等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巴黎薩克雷大學。另外,法國還推出了一個類似中國211、985的“210所工程院校”,這些院校中有不少都開設了人工智能相關專業。但從論文發表數量和研究成果來看,相比美國高校還存在不少的差距。

法國由於擁有嚴格的應試教育系統,因此,在大學預科中,線性代數、微積分等偏理論性的考覈非常嚴格。但卻在人工智能更依靠概率學和統計學領域,導致法國這個聞名遐邇的數學大國在人工智能的學術研究上稍顯落後。

而前期大熱的卷積神經網絡,其實就是由法國人雅恩樂昆(LeCun)提出的。他曾經在法國就讀博士期間就提出了人工神經網絡概念,可惜在機緣巧合之下,直到近些年卷積神經網絡才被利用和重視起來。樂昆在多倫多大學以及美國企業中摸爬滾打多年,距離法國很遠,否則或許他還能在法國帶出一批深度學習的大咖呢。

在政府的支持度上,法國要比世界上很多國家更強。從2010年以來,法國就開始試點扶持創新企業。到了2013年,法國跟隨歐盟的機器人研發計劃推出了《法國機器人發展計劃》,另外,法國還出臺了《法國人工智能戰略》。儘管沒能推出太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卻更注重以加大公私合作的方式推助研究所和高校中的科研成果商業化。

綜上所述,法國在發展人工智能的背景上,法國的優勢在於機器人和工程方面,但法國卻在資本和人才供應上處於弱勢。

在企業發展上,也體現出了法國人工智能不少特質:

一、由於受政府主導影響,法國很多人工智能先進研究成果是和“國字頭”合作推出的。比如在巴黎薩克雷大學的一次次合併中,大量研究機構走入高校,形成了高校—研究機構—孵化項目的良性人才產業鏈。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曾主導研究出世界上首個能識別出不同人說出的數字的人造納米神經元。這一研究代表了磁振盪器的極高穩定程度,而高穩定性磁振盪器意味着可以構建模擬生物神經元,快速處理實時大數據,最終能夠製造出更節能的微型芯片。

二,在歐盟倡導發展機器人的大環境下,疊加法國本身工程能力的基礎,法國在3D打印、機器人、無人機等等方面擁有不小的優勢。無論是政府還是資本,都願意爲這些項目買單。

比如法國一家企業曾經推出過機翼可充氣的無人機,而波爾多市的交警已經開始利用無人機來輔助執勤了。法國拿到融資最多的人工智能企業,則是研究人造心臟的CARMAT,他們致力於用3D打印等方式製造大量人造心臟,並利用算法來適配人造心臟與人體之間的運動。

三、由於法國具有法語國家的優勢,有大量NLP相關的項目被谷歌、Facebook等企業收購。在NLP研究中,不同語言之間其實存在着巨大的鴻溝。由於語言不同,語音標註、分詞方法、常用俚語之間都會有差異,這也是谷歌搜索在俄羅斯市場份額低的一個原因。尤其在以數據量論成敗的人工智能時代,語言造成的差異更加明顯。想要完善某一語種相關的NLP技術,直接收購初創公司是最划算的了。

若要總結法國人工智能發展現狀的話,可以用“退出機制完善”“工程能力強”和“政府主導傾向明顯”幾點來概括。

中美爭霸之間,留下的空間還要容納印度、以色列和全歐洲。就歐洲範圍來看,法國的技術話語權也不是最強的。由國家政府牽頭加快把實驗室中的技術商業化,或許可以看成是一種對抗大企業和資本收購的戰略政策,把人才、技術和數據所有權留給法國自己。否則在未來,法國的無人駕駛、物聯網等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技術都掌握在別國手中,從政治角度看來也是細思恐極。

法國人工智能的發展路線,可謂是放棄了報酬更豐盛、危險係數也更高的正面戰場,承擔起人工智能全球化發展中的一個小角色,從而換得可以保留關乎自身安危的東西。和很多國家相比,法國政府已經算是反應相當快的了。很多和法國一樣的中小型國家,在人工智能時代都處在尷尬境地中,卻沒有辦法爲自己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作爲掌握了大半人工智能技術主動權的中國,可以考慮以資本出海的方式雙方合作更多的小國家,尤其是小語種國家的技術成果,比如荷蘭、意大利這些歐洲國家,都有不少自動化工程經驗和高校研究成果。

再來看整個歐洲,尤其在吸引外部投資方面,美國和中國走在了歐洲的前面。截止到2016年,歐洲地區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資僅爲24億—32億歐元,而亞洲地區達到65億—97億歐元,北美地區達到121億—186億歐元。在創新表現方面,歐盟不但落後美國、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甚至於日本的表現也都優於歐盟。

歐洲不少國家意識到了人工智能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比如德國2018年11月批准了一項30億歐元的人工智能計劃,希望藉此機會讓德國成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國家之一。法國也強調了人工智能對法國和歐盟的重要性,重點提到假如不能掌握人工智能技術,法國社會將無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比如法國政府在2018年發佈了《爲了有意義的人工智能:法國和歐洲戰略》,其中就明確闡明瞭人工智能在醫療保健、環境、交通和國防四個方面的應用,並探索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公共研究、資源整合、人員培訓和創新方面的一系列做法。法國政府將在2022年前爲人工智能領域提供15億歐元的公共資金,將創造更好的研究條件吸引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並確保科研成果可以進行商業轉化。

人工智能強國之十、印度

印度是一個快速增長和發展中的國家,其數字空間經歷了許多變革。像人工智能(AI)這樣的技術在這個國家的影響可以從數字技術對經濟要素和GDP的影響來衡量,這個數字是8%。預計這一比例在未來兩年將增至60%。

印度政府尚未提供任何預算撥款,但該國決心通過採納一系列人工智能倡議來領導人工智能競賽。

印度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且國目前正處於發展階段,據startupIndia稱,這主要是因爲印度擁有全球第三大創業生態系統。與其他國家一樣,印度也在積極努力實現以人工智能爲主導的數字經濟,實施“全方位”戰略。

在採用人工智能技術方面,印度取獲得了良好進展。埃森哲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35年,這項技術可能會增加9570億美元,相當於印度當前總價值的15%。

印度在斯坦福人工智能活力指數中排名第二,主要是因爲印度擁有大量人工智能培訓員工,比如像IITs、IITs和NITs這樣的領先技術機構有可能成爲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和初創企業的搖籃。

印度正在成爲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主要貢獻者,這些解決方案不僅解決了印度的問題,而且解決了全世界的問題。比如B2BSaaS公司HyperVerge爲實時圖像和視頻分析構建人工智能模型。它的深度學習網絡爲金融服務、電信、能源、安全和國防等大型企業的應用提供了動力。再比如印度電子商務巨頭Flipkart使用人工智能爲其平臺上的訂購、分銷和產品定價提供決策支持。

印度政府曾經於2015年發佈了“數字印度”(Digital India)戰略。此項戰略旨在爲農村地區提供高速互聯網網絡,以單獨的數字基礎設施作爲核心工具,建設數字化社會。2017年,印度政府組建了一支人工智能工作組,2018年2月,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MEITY)成立了四個委員會來起草人工智能的政策框架。2018年6月,政府智囊團印度國家轉型研究所(NITI Aayog)發佈了《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報告。報告指出通過整合人工智能,可以爲印度的經濟增加1萬億美元。因此,印度對AI發展的重點和前景是明確的:人工智能主要被視爲推動經濟增長的工具。

印度政府還真金白銀地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2018年12月,印度政府批准了對網絡物理系統技術的366億印度盧比的投資,其中涉及廣泛使用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加密、數據科學和預測分析。2019年5月,印度國家轉型研究所又提議750億盧比的預算爲印度建立AI框架,以期推動更大規模的AI技術創新與發展,該提議隨後獲得印度政府批准。

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領先的移動數據消費國。多樣化的數據不但爲印度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規模優勢,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風險與挑戰,其中包括數據管理引發的隱私問題以及追求數據本土化過程中的相關爭議。

印度在過去十年見證了個人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據預測,智能手機和廉價數據流量套餐的普及將推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從2017年的4.5億增至2022年的8.5億。2009年,新德里方面發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識別數據庫系統Aadhaar,系統記錄公民的指紋併爲他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身份號碼。

就中印而言,印度的技術生態系統嚴重依賴中國。中國科技集團阿里及騰訊持有印度許多最大初創企業的股份,其中包括支付平臺Paytm和叫車平臺Ola。有研究顯示,在印度的30家獨角獸企業即估值達到10億美元的非上市企業中,有18家獲得中國大型科技公司或風險投資基金的融資。

就美印而言,美國公司主導着印度的互聯網格局。比如亞馬遜是印度第二大成功的在線零售商,而Facebook的WhatsApp是印度最受歡迎的手機應用程序,谷歌的操作系統存在於印度數億個設備上。谷歌、推特在內的數百家美國公司在印度建立了十分廣闊的業務。

印度AI項目大多都來自政府在農業和醫療保健領域的試點項目,以及在班加羅爾和海得拉巴等城市出現的AI初創公司。

印度成爲人工智能全球夥伴關係(GPAI)的創始成員。該組織是由G7集團領導的一項新倡議,旨在爲AI制定規範。當像印度這樣的資金匱乏但人才資源豐富的國家面臨困境時,GPAI將會協助各成員國的研究人員相互合作並提供互相的資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