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件新疆棉T恤的碳足跡:中國紡織企業如何融入全球貿易新規則

碳足跡高低將成爲商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件純棉T恤,從莊稼地裏的棉花開始,歷經漂白、染色等工藝變成紗線、面料,最後製成衣服,在全供應鏈過程中,總共會排放多少二氧化碳?

今天(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聯合多家服裝品牌企業公佈的“新疆棉印花T恤生命週期碳足跡測評”結果顯示:一件白色、藍色、粉色、黑色的新疆棉印花T恤,在到消費者手中之前所有環節中,分別向大氣中釋放了1.33千克、1.17千克、1.15千克和1.72千克當量的二氧化碳。

這意味着,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時,就能夠清楚地知道這一產品的碳足跡,並決定是否購買。目前,碳標籤、碳關稅正在成爲國際間新的貿易壁壘。未來,碳足跡的高低,也將成爲商品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碳足跡標準及標識的發展,推動着產品碳排放的直接比較,實現了綠色消費的甄別與引導。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與行動,正切實影響着產品銷售、市場融資和全球貿易。”在今天下午舉行的“中國品牌碳中和加速行動”啓動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說。

協會、企業聯手開展碳覈算

碳足跡是指產品或服務在整個生命週期過程中釋放的溫室氣體總量。

“做這個新疆棉T恤的碳足跡測評,背後是有許多考量的。”5月31日晚,寧波太平鳥時尚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太平鳥,603877.SH)服飾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歐利民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說。

他介紹,最主要的背景就是中國政府去年向國際社會承諾的“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峯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我們意識到,這一目標的確立,一定會對整個產業界帶來重大影響”。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關注可持續發展,也注意到,年輕的一代更容易接受可再生、減塑、減排這些概念。”歐利民說,在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溝通中,對方建議在企業週年慶中,引入碳足跡計劃。

這之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與太平鳥時尚服飾及其供應鏈夥伴華孚時尚、浙江嘉名染整有限公司、安徽萃盛服飾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從新疆棉田到成衣的環境足跡測算模型。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社會責任辦公室副主任兼可持續發展項目主任胡柯華介紹,測評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實測團隊5月1日去新疆做棉田的調研,根據種植數據測算碳排放情況。

“我們是根據棉花種植的投入產出情況進行測算的,也考慮到其中的生物質固碳因素,做了相應的抵扣。對運輸環節的碳排放也做了實景計算。”胡柯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目前市場上的有關碳足跡數據,大多不是實景測評,“我們希望爲業界和消費者提供可信的材料和產品環境足跡數據,這樣才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

胡柯華介紹,此次測評結果由紡織服裝行業產品全生命週期評價應用系統(LCAplus系統)進行計算、生成報告,符合《商品和服務在生命週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規範(PAS2050)》和《國際標準組織(ISO)的碳足跡計算標準(ISO14067)》的要求。

胡柯華說,此次以T恤爲主體(100%新疆棉)向有供應鏈上游層層溯源,直至棉花的種植階段,屬於從“搖籃到大門”,即從原料開採、加工到產品的製造階段,涉及服裝業、印染業、紡織業和農業,突破了國內紡織服裝行業碳足跡數據難以溯源的困境。

“將來,在太平鳥的每一件T恤上都會有一個帶有碳足跡二維碼的吊牌,消費者通過掃碼就可以查看該T恤的碳足跡信息。我們力爭2030年前,在所有出售的商品上標註碳足跡信息。”啓動會上,太平鳥時尚服飾董事長張江平說。

碳覈算可帶來多方面價值

一件T恤的碳排放,除了上述從“搖籃到大門”的環節外,還應當包括消費者購買後的使用環節,以及最終變成垃圾掩埋或焚燒環節,每一個環節都存在碳排放。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一件250克的純棉T恤,在棉花種植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爲1千克;從棉花到成衣的製作環節排放1.5千克;從棉田到工廠再到零售終端的運輸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約爲0.5千克;T恤被買回家後經過多次洗滌、烘乾、熨燙會排放4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

測算結果顯示,這樣的一件純棉T恤,全生命週期消耗的能量約等於30度電,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爲7千克。這個重量相當於其自身重量的28倍。而化纖面料衣服的碳排放量會更高,一條400克的滌綸裙子碳排放量高達47千克。

麥肯錫發佈的《2021年時尚狀況》中預計,倘若在未來10年不採取進一步措施,到2030年,與服裝相關的時尚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上升到每年27億噸左右,年排放量增長率爲2.7%。

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計算產品碳足跡和認證碳標識可爲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價值,包括滿足客戶的期望;提高企業聲譽;降低成本。目前,歐盟已經建立了基於生命週期評價方法的產品環境足跡體系,這對全球貿易和中國紡織產品出口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紡織業減碳仍存在諸多短板

據中國工程院對我國26個製造行業開展的競爭力評估結果,紡織工業是我國在世界居於先進位置的五大產業之一,在我國製造強國建設進程中處於第一梯隊。

從規模上看,目前我國纖維加工總量約佔世界的50%,化纖產量約佔70%,出口總額約佔三分之一;從綜合能力來看,我國紡織產業鏈從門類品種、產出品質,到生產效率、自主工藝技術裝備等方面,普遍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不存在嚴重的短板環節。

但也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紡織行業在綠色發展上仍存在問題,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研發自主創新不夠,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慢;標準化、檢測和認證不完善,制約全產業鏈綠色製造體系形成;自主開展綠色改造和持續提升的動力後勁不足,綠色環保創新投入偏低;數字化、智能化與產業發展融合度不夠,制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2017年10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啓動碳管理創新2020行動。次年與31個全球品牌、紡織企業,以及11家行業組織共同發起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時尚產業氣候行動憲章》活動。2019年升級爲時尚氣候創新2030行動。

該行動旨在推進時尚產業到2030年減碳40%(2015年基準),支持紡織企業運用“產品全生命週期評價方法”開展綠色低碳產品開發與設計,發展低碳纖維和低碳面料,科學提升綠色紡織產品的全球競爭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