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放在乒乓球領域的話,那可以說:"好的發球是贏下比賽的一半。"回顧男子乒乓球歷史上5位"大滿貫",瓦爾德內爾、劉國樑、孔令輝、張繼科和馬龍,每一位都是發球的大師級人物。

對於乒乓球項目來說,發球直接得分與相持十幾大板再得分的分數都是一樣的,都是1分,但是消耗的體力精力則是天差地別的。此外,發球是乒乓球項目唯一一項不受對手製約的技術,也是一項不需要對手輔助(人/發球機)就能練習的技術,而且練好了發球對深化旋轉的理解、對接發球技術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因此,我認爲不論是比賽還是練習,發球對於業餘球友乃至專業選手來說都是最具性價比的技術,值得我們投入相當的時間去琢磨、練習。以下是我個人歸納總結的一些練習發球的步驟和小技巧,希望對球友們能夠有所幫助。

規範是爲了避免違例,穩定的拋球是練就精準發球的基礎。規範而穩定的拋球動作要點如下:手掌攤平,略高於桌面,將球靜置於掌心,雙腿協調用力蹬地,身體帶動手臂將球向上拋出,離開手掌的高度不低於16釐米,儘量直上直下,球在拋出到被擊出之前不能觸碰任何東西,也不要遮擋對手的視線。

需要強調的是,很多球友之所以拋球不夠穩定,拋球弧線忽高忽低、落點忽前忽後,就是因爲用手指拋球或者是前臂、手腕用力過多。拋球不穩定,那麼發球時的擊球點就難以精準,發球的質量就沒有保證。好的拋球一定是以腰腿發力爲主,手臂藉助腰腿的力量順勢將球向上"送"出去,這點需要特別注意。

之所以用平擊長球作爲發球技術的入門動作,有這麼幾個好處:首先,平擊發球以撞擊爲主,容易培養髮球的手感;其次,髮長球需要發一點力,更容易幫助球友體會重心交換;第三,可以在練習過程中,建立落點和路線意識。

練習發平擊短球的優點是,能夠強化撞擊的手感,增強對自身發力的掌控力。發短球不出臺是避免讓對手高質量搶攻;二跳落點靠近端線/邊線,是增加對方對半出臺球判斷的難度,而且使對方接發球更容易出臺,利於己方進攻。

爲了更好地邁過這道坎,我建議大家從三個方面着手:第一個方面是,頭腦裏要理解摩擦製造旋轉的原理。簡單來說,摩擦製造旋轉就是球拍的發力方向要儘量偏離球的中心,把球拍的動能轉換爲乒乓球的旋轉勢能。第二個方面是,要體會把身體"悠"起來的感覺。找到身體像盪鞦韆一樣"悠"起來的感覺,更利於發球時的協調發力。第三個方面是,體會手指手腕瞬間發力的感覺。形象一點的說法就是,找到我們兒時"打水漂"的感覺,把球"片"出去,球自然就發得轉了。

這一步的效果如何檢驗也很直觀,就是發正手位短下旋球。如果發出去的球能夠沿着U型的軌跡回彈到網前,那麼說明球的旋轉強度夠了。網絡上有很多馬琳練習"魔鬼發球"的視頻和動態圖,大家可搜來看看。

之所以推薦轉不轉+側上側下的發球套路組合,是因爲這兩套發球的準備動作幾乎一致,更容易做到用相似的動作發出旋轉差異很大的球。在無遮擋發球的規則下,自己發球的旋轉變化越多,對手適應的過程也就越長。這一步練習的關鍵點在於擊球點、發力方向等細節的精確控制,比如發轉不轉時,注意體會用拍頭、甜區、拍肩等不同位置發球旋轉的差異;側上側下發球時,注意體會觸球瞬間球拍是向前下方"兜"一下,還是往側向"鉤"一下……

第七步,練習發球搶攻套路。到了這一步,就進入練習發球技術的終極形態了。在無遮擋發球規則之下,發球直接得分的概率大大降低了,但高質量的搶攻可以給對手接發球時帶來巨大的壓力,從而使我們更容易發球得分。此時,我們發球的思路應該從直接得分轉向爲第三板的高質量搶攻製造機會,這也就是我們國乒祖傳的"前三板"技術了。

這一步練習的重點是:第一點,結合實戰總結規律,加強對回球落點的預判,根據預判位置提前移動適合搶攻的位置,移動過程中同時引拍做好擊球準備;第二點:掌握搶衝下旋和搶衝上旋的區別;第三點:掌握搶衝短球和搶衝長球的區別。

以上是本人練習發球的一些粗淺見解,如有不當之處請球友們批評指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