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伤寒论条文虽短,但信息量却很丰富。先列出条文及组方以便学习。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u厚朴半斤(去皮,炙),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下面逐一分解:

发汗后:这是明显在讲发过汗之后的情况。为什么特别强调发汗后呢,一是张仲景当时确实在实践中发现了发汗后出现的后面所述的情况。二是后面所述的情况与发汗有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发汗才导致了后面情况的发生。这个发汗是一个致病条件。

腹胀满:这个腹是有范围的,指的是脐周,不是胃部,胃部为”心下“。胀就是肚子鼓鼓的发胀。但这么讲只是讲了个大概感觉。实际上腹胀满有气胀,有实胀。气胀是指肚子里感觉有气撑着胀,表现为按下去会让人觉得舒服一点,中医称之为“喜按”。实胀是指里头有实的东西在堵着,有的是因为里头长东西(如癌)撑的,有的是因为便秘堵得胀,如果按下去会不舒服,不愿意按它,中医叫"拒按"。那么这个腹胀满是哪种胀呢?综合历史上多个著名经方家如郑钦安、倪海夏、郝万山、胡希恕等观点,张仲景所说的这个胀是指气胀。这个判断与发汗有直接原因。郑钦安解释时讲出了比较通俗的道理:此病腹胀满是由于发汗后,是汗出伤及胸中之阳,以致浊阴上干,闭其清道,壅而为满。说直白一点就是,使用发汗的药物发汗,药力会向上向外这个方向使劲,那么在药力的带动下,把腹部的浊阴也带了上来,为什么会带上来呢?以郑钦安的观点是认为伤了胸阳,那么就会出现胃到胸这个部位出现虚,腹部的浊阴会上冲,这是体内“气”的逆变化运动。更多的医学家认为是脾阳出了问题,无论是发汗导致脾阳出了问题,还是本身的脾阳有问题,反正就是脾阳有问题,使得浊阴不下,消化不好。这一发汗,药力往上一带,就会胀得明显,即使不发汗,有的人也觉得胀。从郝万山的观察来看,这个腹胀的原因主要还是脾阳虚造成,胡希恕在实践中也验证了这一点,使用此方治好了没有发汗但是腹气胀的患者。那么郑钦安的观点是不是错了?不是。只不过他是着眼于发汗这一诱因来观察而已。实际上他认为“伤寒原方可以用,但"法宜补中宣通,原方亦可用,似不若理中加行滞药为当",从治法上可以看出,最终他的私下之意还是脾阳虚。

也就是说,发汗只是诱因,而脾阳虚才是根本。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中厚朴、生姜、半夏剂量很大,是主药。这里厚朴是去湿消胀,半夏降逆止呕,去湿化痰,去水饮。与厚朴搭档完美达到去湿消胀。生姜温中醒胃,也止呕,增强药力作用,是主要的辅药,所以量也开得很大。治胀满的药很多,如大黄,为什么不选它选厚朴呢?因为大黄善下,一般用于实胀。因为腹胀满不欲饮食,一所都有恶心想呕现象。(胡希恕语:有半夏生姜,哪有没恶心的),降逆当然是半夏为首选。另外甘草和中,人参补益,就是做一个断后处理。所以这个组方就是厚朴生姜半夏打前锋,甘草人参来断后的一个逻辑战术。本方中,甘草与半夏药性较平和,而其他都是性温之药,无阴凉药物。可见方中,以治脾阳虚为主。

方证:脾阳虚,脾气虚导致运化失司,水湿内留,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虚中夹实,肚腹胀满。具体表现为腹胀,叩之如鼓,饮食不下,上午稍好,傍晚加重,或欲吐欲呕,喜温喜按。这一治疗虚三实七之证的方子,所以在用药上,就是补三消七之法。

注意事项:腹部位置要把握清楚,要区分是实胀还是虚胀,剂量的比例不可随意更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