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傷寒論條文雖短,但信息量卻很豐富。先列出條文及組方以便學習。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之。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方:u厚朴半斤(去皮,炙),生薑半斤(切),半夏半斤(洗),甘草二兩(炙),人蔘一兩。

下面逐一分解:

發汗後:這是明顯在講發過汗之後的情況。爲什麼特別強調發汗後呢,一是張仲景當時確實在實踐中發現了發汗後出現的後面所述的情況。二是後面所述的情況與發汗有着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發汗才導致了後面情況的發生。這個發汗是一個致病條件。

腹脹滿:這個腹是有範圍的,指的是臍周,不是胃部,胃部爲”心下“。脹就是肚子鼓鼓的發脹。但這麼講只是講了個大概感覺。實際上腹脹滿有氣脹,有實脹。氣脹是指肚子裏感覺有氣撐着脹,表現爲按下去會讓人覺得舒服一點,中醫稱之爲“喜按”。實脹是指裏頭有實的東西在堵着,有的是因爲裏頭長東西(如癌)撐的,有的是因爲便祕堵得脹,如果按下去會不舒服,不願意按它,中醫叫"拒按"。那麼這個腹脹滿是哪種脹呢?綜合歷史上多個著名經方家如鄭欽安、倪海夏、郝萬山、胡希恕等觀點,張仲景所說的這個脹是指氣脹。這個判斷與發汗有直接原因。鄭欽安解釋時講出了比較通俗的道理:此病腹脹滿是由於發汗後,是汗出傷及胸中之陽,以致濁陰上幹,閉其清道,壅而爲滿。說直白一點就是,使用發汗的藥物發汗,藥力會向上向外這個方向使勁,那麼在藥力的帶動下,把腹部的濁陰也帶了上來,爲什麼會帶上來呢?以鄭欽安的觀點是認爲傷了胸陽,那麼就會出現胃到胸這個部位出現虛,腹部的濁陰會上衝,這是體內“氣”的逆變化運動。更多的醫學家認爲是脾陽出了問題,無論是發汗導致脾陽出了問題,還是本身的脾陽有問題,反正就是脾陽有問題,使得濁陰不下,消化不好。這一發汗,藥力往上一帶,就會脹得明顯,即使不發汗,有的人也覺得脹。從郝萬山的觀察來看,這個腹脹的原因主要還是脾陽虛造成,胡希恕在實踐中也驗證了這一點,使用此方治好了沒有發汗但是腹氣脹的患者。那麼鄭欽安的觀點是不是錯了?不是。只不過他是着眼於發汗這一誘因來觀察而已。實際上他認爲“傷寒原方可以用,但"法宜補中宣通,原方亦可用,似不若理中加行滯藥爲當",從治法上可以看出,最終他的私下之意還是脾陽虛。

也就是說,發汗只是誘因,而脾陽虛纔是根本。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主之:方中厚朴、生薑、半夏劑量很大,是主藥。這裏厚朴是去溼消脹,半夏降逆止嘔,去溼化痰,去水飲。與厚朴搭檔完美達到去溼消脹。生薑溫中醒胃,也止嘔,增強藥力作用,是主要的輔藥,所以量也開得很大。治脹滿的藥很多,如大黃,爲什麼不選它選厚朴呢?因爲大黃善下,一般用於實脹。因爲腹脹滿不欲飲食,一所都有噁心想嘔現象。(胡希恕語:有半夏生薑,哪有沒噁心的),降逆當然是半夏爲首選。另外甘草和中,人蔘補益,就是做一個斷後處理。所以這個組方就是厚朴生薑半夏打前鋒,甘草人蔘來斷後的一個邏輯戰術。本方中,甘草與半夏藥性較平和,而其他都是性溫之藥,無陰涼藥物。可見方中,以治脾陽虛爲主。

方證:脾陽虛,脾氣虛導致運化失司,水溼內留,痰溼阻滯,氣機不暢,虛中夾實,肚腹脹滿。具體表現爲腹脹,叩之如鼓,飲食不下,上午稍好,傍晚加重,或欲吐欲嘔,喜溫喜按。這一治療虛三實七之證的方子,所以在用藥上,就是補三消七之法。

注意事項:腹部位置要把握清楚,要區分是實脹還是虛脹,劑量的比例不可隨意更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