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歌

吴立梅

       无形之物,能久驻人的心灵的,莫过于音乐,莫过于歌曲。歌曲能历久不衰地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不同的歌曲反映了不同年代的特色,同时也给人不同的成长阶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首歌曲或它的旋律,会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生命的某一时段。

我是属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与共和国的成长基本同步。共和国经历的辉煌和坎坷,欢愉和悲愁,我们这一代都亲身经历,烙印于心,永难忘怀。而半个多世纪来的歌曲,时时回响于耳畔,无论它是激越雄壮,还是低沉哀伤,是令人心潮起伏,荡气回肠,还是令人缠绵悱恻,肝肠寸断。

上学以前,对歌曲茫然无知,也不知道孩提时代流行什么歌。那时没有电,也没有收音机,家喻户晓的《志愿军战歌》还是上学以后才知道的。

我上学是在1958年,这一年是共和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后来被称为“三面红旗”。村校只有一位老师,是我的堂姐夫杨福经,教一、二、三三个年级,为“三复式”,语文、算术、音体美全由他一人教。印象中音乐课(学生称“唱歌课”)也不多,最初教的歌是《社会主义好》,旋律简单回环,歌词朗朗上口。那开头的歌词现在还记得:“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1958年深秋,大跃进进入高潮阶段,禹阳片的村校都合并到夏厉墅小学,老师已换成了沈文杰。刚并校不久,就在厉大宗祠看电影《红孩子》。电影是在白天看的,银幕只有50吋液晶彩电屏幕那么大,银幕前方四周用黑布围着。这部电影的主题曲《共产儿童团歌》,节奏感很强,在我们那一代的小学阶段,一直传唱。那歌词是“准备好了么?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嘀嘀嗒嘀嗒嘀嘀嗒嘀嗒……”。

并校只延续了大半个学期,1959年春天开学,又回到村校上课。不久,我们几个人加入了少先队。入队仪式在六一儿童节举行,放在夏厉墅小学的操场,颇为隆重,来自禹阳片各校的二三十人排成两排,所唱的《六月里花儿香》,抒情性很强,童声唱起来特别悦耳。那歌词是“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风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歌唱我们的幸福,歌唱祖国的富强……”。不过儿童时代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歌曲当属既委婉动听又让人心潮澎湃的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意境壮阔而优美。而欢快活泼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则最能象征共和国乐观向上的童年。

由于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进入60年代,一首名叫《社员都是向阳花》的歌曲风行一时。这首歌大多由女声合唱,歌词是“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儿越甜,藤儿越壮瓜儿越大,公社的青藤连万家……”

60年代初,彩色故事片《刘三姐》上映,壮族风味的广西民歌一下子流行开来。而《五朵金花》《阿诗玛》中的主演杨丽坤以其清纯甜美盖过黄宗英、秦怡、王丹凤等明星而被惊为天人。《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旋律极美,歌词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哥有情来妹有意,从今我们不分开,白头到老同甘苦,地久天长永相爱”洋溢着白族情歌中的旖旎与浪漫。我到大理旅游时,在蝴蝶泉边驻足良久,体味这虚构的爱情故事的甜美。《阿诗玛》中有大量的男女主人公对唱,最喜欢其中欢快活泼的唱段,那歌词是“马铃儿响来呦玉鸟儿唱,我和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电影以声画结合的手段将其插曲迅速地传播,可以说,新中国经典歌曲的大半来自电影插曲。

同一时期,《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以其热烈欢快的旋律传遍大江南北,开头的歌词是“麦苗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呀,好像那春雷响四方”。而一系列影片的上映,也将它们的插曲传向四方,其中有《红色娘子军》的《红色娘子军连歌》,《柳堡的故事》的《九九那个艳阳天》,《铁道游击队》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红日》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怒潮》的《送别》等。而《送别》一歌,旋律悲壮凄婉,流传很广,传唱了两三年后,因电影以平江起义为背景,随着“文革”前夕彭德怀被批判,1965年以后就不大有人唱了。

读小学的最后阶段,学校教唱了《在太行山上》,此歌浑厚而激昂,充满了阳刚之美,让人豪情奔涌。毛主席为雷锋题词以后,节奏明快有力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和感情起伏跌宕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成为集会的必唱歌曲。


1963年升入湖溪一中。其时的湖溪一中(全称为“东阳县湖溪第一初级中学”)正处于鼎盛期,是全省中考的一面红旗。学校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文娱活动也丰富多彩,每隔一周必有一场电影或戏剧。印象深刻久唱不衰的电影插曲有《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首歌后来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取代了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那首主题歌。电影《农奴》的插曲《翻身农奴把歌唱》是才旦卓玛演唱的,其宽广的音域极富穿透力,与青藏高原雄阔、高远、苍茫、原始、野性的特点融合无间,感觉这就是天籁之音。歌剧的民族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植根于地方戏曲和民歌土壤的旋律打动人心。歌剧《红珊瑚》的插曲《珊瑚颂》由朱逢博演唱,深情婉转,堪称经典。如果说《珊瑚颂》体现南国风情的话,那么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小曲好唱口难开》则呈现了华中水网地区的韵味。那时学校高音喇叭经常播放的是《洪湖赤卫队》的插曲《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其后的歌剧《江姐》则以一首主题曲《红梅赞》将革命乐观主义演绎得淋漓尽致。抗战影片《地道战》中的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是“文革”前夕传唱最为广泛的一首歌。《苦菜花》中的插曲《苦菜花开遍地黄》苍凉而激昂,带有齐鲁大地的特有风味。《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怀念战友》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其西北边疆的风味让人垂青。反映拉萨新面貌的二重唱《逛新城》欢快而风趣,是农村电影场招徕观众常用的歌曲。蒙古族的《敖包相会》《草原晨曲》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满含辽阔草原的风味。郭颂演唱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船歌》则带着浓烈的东北风情。越剧《雨前曲》的主题曲《采茶舞曲》是浙江人创作的富有地方色彩的歌曲,旋律悠扬、轻爽而愉悦。可以说,56个民族和华夏大地的三十多个省市大多有表现自己风情的歌曲。初中阶段,学了三年俄语,俄语老师也教唱了几首苏联歌曲,但其时中苏关系已由蜜月走向交恶,学过什么歌已毫无印象了。

除了电影插曲之外,主旋律歌曲也洋溢于校园。王莘的《歌唱祖国》,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都是百唱不厌的名曲。而军旅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打靶归来》《真是乐死人》《我是一个兵》《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也以铿锵有力的节奏深受人们喜爱。1965年元旦,我和杜庆生、杜德生等四人代表班级参加全校文艺会演,节目就是笛子联奏上述军旅歌曲。

1965年,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一部《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的大型纪录片上映,影片回顾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也回顾了人民军队的成长史。而上一年上映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部分歌曲与《电影〈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歌曲集》相同,也增加了部分新创作的歌曲,其中有农友歌》《秋收起义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情深谊长》《松花江上》《游击队歌》《南泥湾》《保卫黄河》《解放区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赞歌》等,部分歌曲在“文革”期间也传唱不衰。许多歌曲印在两三寸见方的用照相纸制作的歌片上,有人以兜卖此物赚钱谋生,黑白的一般5分钱一张,彩色的贵一点,都很受学生欢迎。

“文革”前的歌片

那段时间,也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时期。在运动期间,阶级斗争的弦越绷越紧,一首名为《不忘阶级苦》的歌曲极为煽情,其低沉哀婉的旋律可催人泪下,在众多歌曲中独树一帜。其歌词为“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

就读初中期间,对婺剧曲调兴趣极浓,对其中的《三五七》《芦花》《卜子》《二凡》等尤为喜爱。对民间器乐曲也颇为入迷,《金蛇狂舞》《紫竹调》《梅花三弄》《高山流水》《旱天雷》等也是拉二胡、吹笛子时常练的。

初中毕业时,“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在大中专学校和高中停止招生升学无望的形势下,父母筹划让我到金华学手艺。1966年国庆前夕,我抵金华雅畈时,“文化大革命”已趋高潮。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无分男女老幼,无分造反派别,都声称保卫毛主席,捍卫毛泽东思想,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可以说,“文革”期间的绝大部分歌曲,都围绕赞颂毛主席进行。

将“文革”期间流行的表现热爱毛主席的歌曲分分类,大约有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讴歌毛主席诞生、生活之地,旋律大多热烈而奔放。有《韶山出了个红太阳》《浏阳河》《延安颂》《北京的金山上》《在北京的天安门上》《北京有个金太阳》等等。

第二类是思念类。有《想念毛主席》《红军想念毛泽东》、男女声二重唱《毛主席啊,草原上的人们想念您》。其中有一首萨加民歌《想念恩人毛主席》,才旦卓玛演唱,旋律深沉而优美,歌词也很简单,就这么几句:“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封信儿到北京。翻身的人儿,想念恩人毛主席。”

第三类是赞颂祝福类,是数量最多的一类。代表性的有《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岁!毛主席》《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毛主席派人来》《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太阳就是毛泽东》《心中的太阳永不落》《延边人们热爱毛主席》《贫下中农最爱毛主席》《草原上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造反更觉毛主席亲》等。这类歌曲不仅数量多,而且传唱的频率很高,范围也很广。其中尤以《东方红》和《大海航行靠舵手》最为突出。“文革”期间,集会是家常便饭,集会之前,《大海航行靠舵手》必反复播放,可以说,那时的成年人,很少有不会唱这两首歌的。集会正式开始,全体起立一敬(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二祝(祝林副主席永远健康)后,便是合唱《东方红》,唱过《东方红》后,才是读毛主席语录。这四部曲简称为“一敬二祝三唱四读”,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9694月“九大”召开,这四部曲在集会时雷打不动,尤其在1968年的“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四无限(对毛主席要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运动时期。

赞颂祝福类歌曲中,有一首《毛主席啊,革命战士敬祝您万寿无疆》印象特别深,开头的歌词是“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

因歌词作者田汉被打倒,“文革”期间,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反而没人唱,外国元首来访,欢迎仪式也只演奏其旋律。顺便说一下,1978年,经过长时间征集,国歌歌词改成“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共产党,领导我们继续长征。万众一心奔向共产主义明天。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英勇地斗争。前进!前进!前进!我们千秋万代,高举毛泽东旗帜前进!前进!前进!!进!!!”,1982年才恢复田汉所作的歌词。

第四类是毛主席诗词、著作、语录类。毛主席公开发表的诗词37首已全部谱了曲,其中以彦克、吕远作曲的《七律·长征》、沈亚威作曲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赵开生编曲的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李劫夫作曲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等较为著名。毛主席著作方面,当时全国人民都要学习“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许多人能熟背。《战士爱读“老三篇”》《战士爱读毛主席的书》体现了这一背景。演唱毛主席语录歌是“文革”时期的一大风景,洪源作词的《战士最爱毛主席语录歌》歌词是“千首歌来万首歌,战士最爱毛主席语录歌。条条语录是真理,一首一堂政治课。口儿唱,心儿和,毛主席教导记心窝。心中的太阳永不落,万年永唱语录歌”。 比较著名的语录歌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世界是你们的》《要斗私批修》《下定决心》《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等。语录歌中李劫夫作曲的数量不少。80年代,李劫夫的作品《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才解禁。

以上几类是热爱赞颂毛主席的歌曲,还有一小类是赞颂党、人民军队和祖国的。有《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看见你们格外亲》《金珠玛米亚古都》《人说山西好风光》《祖国一片新面貌》等。尤其是马玉涛演唱《看见你们格外亲》,歌词如同拉家常,曲调十分优美,雅畈区委的高音喇叭经常播放。最喜欢这首歌的结尾部分,那歌词是“从打胜利到如今,山新水新天地新。闹生产齐上阵,丰收的红旗插在咱们村。每逢我遇见那高兴的事,就想起当年的八路军。想亲人望亲人,山想人来水盼人,盼来了老八路的接班人。你们是咱们的亲骨肉,你们是咱们的知心人。党的恩情说不尽,见了你们总觉得格外亲,格外亲”。除了这首歌确实动听之外,大约这首歌的长度是一般歌曲的三倍,管理乐曲播放的人可以忙里偷闲。还有一首歌《真像一对亲兄弟》也是经常被播放的,那歌也轻快活泼,歌词是“我叫王小义,我叫买买提。今年都是十八岁,哎个头差不离,哎个头差不离。爹爹在旧社会当长工,达当给巴伊当奴隶。两个苦瓜一根藤,保卫祖国到一起,两个苦瓜一根藤,保卫祖国到一起……”李国文在他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中经常写到这首歌,这首歌已经成为小说政治氛围和情节推进的有机构成。赞颂军民鱼水亲情的有《洗衣歌》及其《温暖的太阳翻过雪山》,曲调之明朗欢快艺压群芳。生长在多民族国家的优越性之一,是许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为音乐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革”期间的歌片

“文革”期间,也是八亿人看八部戏的时代。比较喜欢歌舞剧《白毛女》的唱段,朱逢博的歌声甜美、圆润、亮丽,《北风吹》《盼东方出红日》也成为不朽的经典。《白毛女》中的《看人间》《扎红头绳》《参加八路军》《心心向着共产党》都曾深刻地烙印在青葱岁月的脑海里。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除了那首《娘子军连歌》,似乎只有《万泉河水清又清》能让人记住。倒是“文革”后期上演的以红嫂为原型的芭蕾舞剧《沂蒙颂》中的主题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又名《我为亲人熬鸡汤》)韵味悠长,有余音绕梁之慨。

样板戏的大半为京剧,南方人对这拖腔很长的国粹不是很习惯,只是听了无数遍,耳熟能详,有时也会哼几句。其中的著名唱段有《红灯记》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浑身是胆雄赳赳》;《沙家浜》中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三人对唱的《智斗》;《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唱的《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和《甘洒热血写春秋》。《海港》中印象深刻的唱腔不多,只记得马洪亮唱《大跃进把码头的面貌改》,有“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一抓就起来”之句。至于《奇袭白虎团》,没有印象深刻的唱段。

1967年开始,各基层单位纷纷举办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我所在的雅畈农机厂也不例外,二十多位青年组成了这支队伍。各地文宣队的节目都有点程式化,总是以《东方红》开篇,中间有歌曲、舞蹈、三句半、快板等,节目的结尾往往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我在文宣队里也是重要角色,有时还作词作曲,虽然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幼稚可笑。

19694,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一段时间的歌曲,以熊才昌作词、胡俊成作曲的《满怀激情庆“九大”》给人印象最深。此歌豪迈奔放,充满自豪感。“九大”以后,“四人帮”全面掌管文艺,此前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的歌曲顿时销声匿迹,只有5首歌曲经常在广播和收音机上播放。排在首位的是马俊英作词作曲的男女声二重唱《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这首歌具有藏族民歌风格,音域宽广而深沉,“三忠于”运动时期,曾作为忠字舞的伴奏曲。其歌词开头几句为“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哎,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哎。山高水长情谊深哎,毛主席恩情永不忘哎……”。

1973年当民办教师,那一年暑假进城集中,参加路线教育大会,揭批林彪在浙江的死党陈励耘、南萍、熊应堂。大会有教唱歌曲这一程序,教唱的是田光作词、傅晶作曲的《北京颂歌》。此歌旋律浑厚而雄壮,李双江原唱。歌词为“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庄严的乐曲,报道着祖国的黎明。啊,北京;啊,北京,祖国的心脏,团结的象征,人民的骄傲,胜利的保证,各族人民把你赞颂,你是我们心中一颗明亮的星……”。


1974年,发生了西沙之战,《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传唱一时。这一年,向《浙江日报》投稿(其时投稿均需经公社一级以上审核盖章),报社寄来两本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所编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创作歌曲选集《战地新歌》,每本百余首,但其中并非全是“文革”以来新创作的,有许多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期间的老歌。其中传唱最热门的有《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翻身道情》等。新创作的歌曲中也有部分传唱甚广,如《井冈山上太阳红》《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挑担茶叶上北京》《阿佤人民唱新歌》《颂歌一曲唱韶山》《我爱祖国的大草原》《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等。这一年,我兼任音乐教师,也教唱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部分歌曲。

     这段时间,也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印象较深的歌曲有《咱们工人学大庆 》《我们工人硬骨头》《大寨红花遍地开》《我站在虎头山上》等。电影《红旗渠》插曲《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也气势如虹,令人难忘。

1975年,抗战胜利30周年,解禁“文革”前拍摄的部分电影。其中有作为军事教育片的《地道战》《地雷战》以及动画片《半夜鸡叫》。电影能上映,那其中的插曲自然也解禁了。新片《青松岭》的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也流行起来,其中尤以《小小竹排江中游》传播最为广泛。一些抗战期间的老歌也被重新演唱,其中有《毕业歌》《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军民大生产》工农兵联合起来》等等。为纪念红军长征40周年,这一年,彰显革命英雄主义的《长征组歌》复排上演,10首组歌中尤以《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最为令人激赏。

1976年秋,“四人帮”被粉碎,文艺作品也逐步解禁,许多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洪湖赤卫队》《东方红》《小兵张嘎》《天山的红花》《秘密图纸》《平原游击队》等纷纷重现银幕,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英雄儿女》。这是根据巴金的《团圆》改编的影片,“文革”中巴金被批判,影片也被打入冷宫。这部影片是同时期复映的八九部影片中最能吸引观众的,其插曲《英雄赞歌》与影片情节契合无间,旋律深沉、热烈而豪迈,传唱四十余年而不衰。这一时期广播上播放频率最高的有怀念周总理的《绣金匾》和老歌《南泥湾》,歌颂华国锋的《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也红火过一阵子。

但粉碎“四人帮”后最为轰动的当属越剧戏曲片《红楼梦》的复映。这是突破文艺禁锢、冲决爱情禁区后的标志性影片。其中徐玉兰、王文娟对唱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成为许多人随口能哼的唱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文艺复苏和复兴的年代,一大批优秀影片上映,其插曲也被广泛传唱。其中有《等到满山红叶时》中的《满山红叶似彩霞》,《小花》中的《绒花》和《妹妹找哥泪花流》,《归心似箭》中的《雁南飞》,《甜蜜的事业》中的《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一时期的歌曲大多节奏明快,蓬勃向上,其中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清晨我们踏上小道》《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驼铃》《牡丹之歌》《祝酒歌》《军港之夜》《泉水叮咚响》《太阳岛上》《康定情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80代开始,台湾校园歌曲开始在大陆流行,并登上首届春晚。这些歌曲音乐结构短小精悍,旋律简洁朴实、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富有诗意的浪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感。其中较著名的有《橄榄树》《采蘑菇的小姑娘》《兰花草》《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让我轻轻的告诉你》等。1983年,最热门的电视剧当属《霍元甲》,粤语演唱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响彻大街小巷。1984年上映的《人生》,多少人为剧中主人公的命运遭际扼腕叹息,而苍凉哀婉的插曲《走西口》也凭借此影片从北方一隅走向全国。

1983年,首届春晚面世,其中的许多场景已经淡忘,唯有谢幕曲《难忘今宵》,历经三十余年的岁月,以其缠绵缱绻的旋律成为华人歌曲中不朽的经典。次年春晚,值得记忆的有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这首名曲与当年“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潮十分合拍,也因此久唱不衰。而奚秀兰演唱的《阿里山的姑娘》则引发人们对宝岛台湾的关切。

1987年春晚,中越边境老山自卫反击战英雄徐良以一曲《血染的风采》红遍全国,同时唱红的歌曲还有《十五的月亮》及其姐妹篇《望星空》。

八九十年代,四大名著都被搬上荧屏。《西游记》中蒋大为演唱的《敢问路在何方》,《三国演义》中杨洪基演唱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水浒传》中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红楼梦》中郑绪岚演唱的《枉凝眉》,都是那个时代对名著的音乐诠释,一流的艺术家们以其一流的创作塑造了不朽的音乐形象。而轰动一时的影片《少林寺》,则给我们留下意境幽深的《牧羊曲》。台湾电视剧《昨夜星辰》以其主题曲“昨夜的昨夜的星辰已坠落,消失在遥远的银河……爱是不变的星辰,爱是永恒的星辰,绝不会在银河中坠落……”缠绵而深情的低唱打动人心。80代末上映的《篱笆、女人和狗》则为我们留下略带伤感的富含人生哲理的《苦乐年华》和《篱笆墙的影子》。颇为煽情的奶声奶气的《世上只有妈妈好》也盛行一时。《渴望》可视80年代电视的压轴之作,充满沧桑感的片头曲《好人一生平安》和主题曲《渴望》颇能触动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部位,雷蕾女承父志,将雷振邦擅长抒情的特点推向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西部歌王”王洛宾就像出土文物一样被人们发现,他创作的极具新疆地域风情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汉》《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也风靡华夏大地。

90年代后期,有几首歌曲令人难忘。其中有歌颂邓小平的《春天的故事》,李春波自编自唱的《小芳》和《一封家书》,尹相杰和于文华合唱的《纤夫的爱》,另一首是王菲和那英在1998年春晚上演唱的《相约九八》。

进入新的世纪,年过半百,对歌曲的敏感度,或说是对歌曲的兴趣日渐淡漠,CD 放唱的经典也愈来愈少,只有部分所谓的“红歌” 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用以回顾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或用以澄清思虑,平复心绪。能留下印象的歌曲有《走进新时代》《好日子》《祝你平安》《父老乡亲》《为了谁》《天路》《当兵的人》《常回家看看》《我和我的祖国》《月亮之上》等为数不多的几首。对歌词莫名其妙的“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歌词是病句的“我看见一座座山川”,那些旋律犹如癫狂的作品,就实在提不起兴趣。对港台歌星们的作品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外国歌曲留下印象的似乎只有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

歌曲是时代的产物,其旋律和歌词也必然反映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近六十年的歌曲,也是共和国走过的曲折道路的折射。共和国前三十余年创作的歌曲,虽然相当一部分带有“左”的印痕,有些歌词今天看起来有些荒谬,但确是那个时代社会形态和政治气候的真实反映。这些歌曲的创作者,绝大多数是当时一流的音乐家,其构筑的旋律绝大部分雄壮有力而鼓舞人心,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以致时隔数十年后重新聆听这些歌声,依然心潮澎湃,难以抑制。音乐是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的象征,就这个意义而言,那个时代的歌曲是民气高扬、群情振奋、对前景充满乐观的精神世界在音乐上的呈现。

时光流逝,往者不可谏,惟愿音乐家们继承前辈的创作风格,涌现出乔羽、阎肃、刘炽、王酩那样的词曲作家,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脍炙人口的经典。

                          2015.12.13

       原载《东阳史志》2016·1,收入拙著《夏山文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