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捕捉野象技術要求高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昆明會是象羣北遷的終點嗎?

6月2日21時55分,備受關注的15頭北遷野象,沿玉溪市紅塔區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側前進,進入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

連日來,這一野生亞洲象羣從“老家”西雙版納出發,一路向北“逛喫”數百公里的消息,刷屏網絡,引來網友的調侃、想象,也引發了疑惑和擔憂。

衆說紛紜中,象羣的想法卻無人能知。它們爲何罕見地如此長距離北遷,直逼省城?

5月30日,雲南北遷象羣進入玉溪市紅塔區大灣村境內  視頻來源:中新視頻

出發、北上

象羣的遷徙從去年就開始了。

2020年3月,16頭原本生活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野生亞洲象從西雙版納出發,一路向北,一年多的時間內,連續穿過玉溪市元江縣、紅河州石屏縣等地,進入昆明。

據瞭解,這是中國亞洲野象首次進入除西雙版納、臨滄和普洱以外的地區。

這羣“稀客”大搖大擺,一頭母象還於去年11月在普洱市墨江縣生了個孩子,讓象羣壯大至17口。

4月再次啓程後不久,象羣有兩名成員離隊返回墨江縣和其他象羣會合。

5月24日,到了玉溪市峨山縣,一頭年幼小象偷喫了200斤酒糟醉倒掉隊,隨後又被母象找回。

6月2日,這隊北遷象羣,進入了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

它們一路走,一路被圍觀。人們一邊好奇地看着,一邊時時監控防範着。

破壞、保護

在莊稼地裏喫過糧,在高速路上散過步,曾因喫酒糟而“醉倒”,也曾一腳將人類店鋪的捲簾門踢得凹了進去……

短短40多天,象羣在玉溪市元江縣、紅河州石屏縣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壞農作物達842畝,初步估計直接經濟損失近680萬元。

看似可愛的亞洲象,是地球上僅次於非洲象的第二大陸生動物,成年亞洲象體重可達4噸至5噸,破壞力不容小覷。

此次北遷亞洲象羣於2020年7月曾在普洱市思茅區造成1人死亡。

不管是在西雙版納、普洱還是對此次北遷象羣,監測人員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追蹤象羣最新動向、提前預警,有效減少了野象傷人事件的發生。

玉溪市紅塔區洛河鄉清水河村村民湯文德說,雖然村裏人沒有買野生動物致害責任險,但這次大象造成的損失,政府已經承諾給予補償。

家鄉、遠方

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雲南大學亞洲象研究中心負責人陳明勇表示,“亞洲象如此長距離北遷,在我國尚屬首次”。而且,“象羣處在無序遊走狀態,一直往北走,這樣的行爲不可思議。”

象羣爲何要離開家鄉西雙版納,來到人(象)生地不熟的玉溪、昆明?

現有的幾種假說,包括原有的棲息地無法滿足象羣生存;象羣的首領迷路了;地球磁場(地磁)變化激活了大象基因中的遷徙本能等。

而事實上,證明力較強的假說是這羣野生象在尋找更適合生存的棲息地。

近年來,由於保護力度不斷加大,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鬱閉度提高,亞洲象主要食物野芭蕉、糉葉蘆等林下植物逐步演替爲不可食用的木本植物。

目前,已有62.4%的亞洲象被迫走出保護區並長期在外“流浪”。再加上旱季食物短缺時大象會外出尋找新的棲息地,邊走邊試探,有適合的就留下,沒有則返回。

不過,這也不能完全解釋爲何這羣大象只是一路向北。

畢竟,如陳明勇所說,這個季節正是森林中亞洲象食物青黃不接的時候,往北由於海拔不斷上升,山林中的食物更爲稀少,因此表現不同尋常。

流浪、回鄉?

昆明會是象羣北遷的終點嗎?

據云南當地媒體報道,雲南省林草局專家分析稱,從象羣所處位置和近期活動特點看,有繼續向北遷移的趨勢。

但是,如果大象繼續在人口密集的滇中地區遊蕩,則人象衝突會更加頻繁;而且,到了冬季,大象原本所在的普洱、西雙版納地區的氣候和食物源等,也比昆明、玉溪等地更適合野象棲息。

因此,有專家認爲,迴歸棲息地是處置象羣失控的最好辦法。

從短期來看,要讓象羣回家,方法有二。

一是“智取”,在象羣回家路上進行投餵。但幾百公里的路程,野象會否回到原路找食物、喫完後會不會南遷,都是未知數,這種方式可以嘗試,但並無十足把握。

二是強攻,即麻醉後獵捕,將它們送回老家。然而,麻醉獵捕極易激怒野象,野象由於體重過於龐大,一旦麻醉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野象死亡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這羣野象迷途知返之前,我們需要給這羣野象、以及一線監測處置人員更多耐心;野象活動區域的羣衆,也要加倍小心,及時關注預警信息,主動避讓。

而從長期來看,陳明勇表示,可以在野生亞洲象傳統活動區域開展野生亞洲象棲息地建設,通過人工干預爲野生亞洲象提供更豐富的植物;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區條例》修訂;積極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通過適度開展生態體驗等項目帶動周邊社區居民持續增收,實現人象和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