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殖列傳|施俊嶸:中原地產“重返第一”的野心

澎湃新聞記者 計思敏

“物壯則老”,中原集團創始人施永青評價中原集團在內地的處境時這樣描述。在以鏈家(貝殼找房)爲代表的互聯網地產中介步步崛起時,這家策略保守的老牌房企中介公司顯得力不從心。

按施永青自己的話說,中原集團此前在內地採取的是“退守”的戰略,慢慢變革,伺機“中興”。而他的兒子施俊嶸,或是施永青託付中原集團中興的希望。

四月,受疫情影響許久未至內地的施俊嶸再次以行政總裁身份來到中原地產上海總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已近晚上八點,連軸轉了一整天以後,他剛剛來得及就着礦泉水喫上幾口三明治。

年僅33歲的施俊嶸至今已執掌中原集團一年多時間,他正試圖從IT領域尋找突破口,以便在未知的風浪中更好地掌舵中原集團這艘大船。

中原集團行政總裁施俊嶸

行業競爭加劇

2011年,23歲的施俊嶸從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擁有房地產經濟學碩士學位的他在畢業後並沒有直接進入中原集團。

回國後,施俊嶸選擇從基層做起。他先在新鴻基地產工作了4年,其所在的商務管理部門負責不同項目土地投標、建設等事務。在地產商工作的經歷也爲施俊嶸帶來寶貴的經驗。

直到2015年,施俊嶸才加入中原集團,並先後在集團IT部門以及中原旗下利嘉閣地產從事銷售工作。

“父親從來沒有給我壓力要我回來工作,但對我自己來說,之前去讀經濟、房地產金融專業也是暗地裏爲自己鋪路,爲了以後可以配合到(父親)。”在施俊嶸看來,回中原工作一直是一個可選項,他也一直在這條路旁邊準備着隨時回來。

只是,在中介行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想要突圍遠比“拓荒”難得多。

“早十年生我的話,我肯定會接得更加開心,那時候壓力會相對低一些。但今天的競爭環境不一樣了,市場變化很快,壓力相對比較大。”施俊嶸坦誠地說。

施俊嶸選擇在2015年加入中原,彼時“互聯網+房地產中介行業”盛極一時,市場充滿機遇與挑戰。但對於中原地產來說,卻也是困難之時。

彼時,房地產中介“後起之秀”鏈家全國南北兼併之戰如火如荼。從2014年底開始,鏈家先後併購了成都伊誠、上海德佑、北京易家、深圳中聯、廣州滿堂紅、杭州盛世管家和高策地產服務機構等。同時,鏈家門店也迅速擴張,一時間,在街頭沒走多遠就可見一家鏈家門店。同一條街出現三四家鏈家門店的情況不足爲奇。同年,鏈家門店數量達到中原近三倍,直接撼動了中原在中介行業的地位。

而主打線上交易的互聯網房產中介愛屋吉屋也在當時喊着“沒有門店”“佣金減半”等口號異軍突起,這家成立於2014年3月的中介公司在半年不到的時間裏瞬間“搶佔市場”,一下子在上海市場拿下28%的市場份額,並搶佔10%的北京市場。

面對內地市場競爭加劇,原本已宣佈退任中原集團主席近5年的施永青不得不重新出山重掌中原,和同事一起面對困難,但當時已經69歲的施永青也明白:“不是說我出山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也沒有這個能力。”

或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施俊嶸被安排提早接班。

2016年施俊嶸開始擔任中原集團資訊服務總監,全面管理集團IT科技工作。2017年,施俊嶸任中原集團資訊服務董事,同年年底,升任主席助理,並以股東身份協助公司做決策。2019年,施俊嶸升任中原集團副主席,管理集團事務。

2020年7月,中原正式完成父子交棒,施永青選擇退居幕後,其子施俊嶸正式走到臺前,接任中原集團行政總裁一職。

拒玩“資本遊戲”

施俊嶸在接受採訪時說,雖然接手的時候競爭壓力大,但也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房地產中介代理這個行業競爭大、壓力大,但未來發展的空間也大。“早十年生我可能競爭對手是夫妻老婆店,但今天的競爭對手都是大公司,對我來說非常有挑戰性,這也是一份讓我有滿足感的工作。”

施俊嶸的接班並沒有帶領中原迅速擴張規模搶奪跑道。

“我一開始加入中原就在IT部門工作。我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想要去改變大家玩法,去做一個設定者的人。但在IT部門就可以提供工具,讓大家的業務能力有所提升,更好地創造業績。我也一直以IT作爲切入點來幫助公司,這樣接得就更加順利,能夠更好地管理公司。”施俊嶸說。

“從我進公司開始,我就意識到IT要加強了。”施俊嶸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原存在的弊端。

其父施永青曾說,自己帶領的中原地產有兩個錯判,一是2008年經濟危機時期採取的收縮戰略,被同行競爭對手趁機彎道超車;二是錯誤估計移動互聯網在內地發展的速度,是中原地產現在看起來速度放慢的原因。

而IT一直是施俊嶸工作的重心。施俊嶸在入職後參與打造多個對內對外的系統平臺並致力發展移動APP,並於2017年組建中原數據科技公司,通過數據化、科技化,帶領中原信息科技創新與轉型。

IT可以慢慢做強,但在各路資本入局地產中介行業後,想要在這個賽道上反超,機會變得渺茫。

施俊嶸介紹,爲順應行業變革,中原也通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分析等科技工具幫助經紀人提升中介服務效率,使購房體驗變得更優化。“但現在主要的戰場變成了你投放多少錢去推廣你的IT產品,這就變成了一個無底洞。現在很瞭然的局面是,我投放5塊,他投8塊,根本就沒得爭,變成了一個資本遊戲。這對今天的中原來說,絕對不是強項。”

“現在跟行家確實有差距,他們的預算也比我們多,但這樣子花錢對整個行業沒好處。要不就是中介行業的利潤降低,要不就是轉嫁到消費者頭上。這個戰役沒什麼好鬥的,我如果加入這場戰役,可能戰役沒有結束,我們已經先‘退場’了,所以會很小心地去投放。”施俊嶸說。

“互聯網思維,基本上先不看盈利,先虧損,虧到大家都‘死掉’。這樣打出來的市佔率,並不是一個自然的專業水平。”在施俊嶸看來,行家做得好的地方,中原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基礎上要吸取,但增加投放的背後,最重要的還是要將內容做到位,盤源要充足,業務員的服務水平要提高,而不僅僅是“燒錢模式”。

愛屋吉屋的倒下或是一個鮮明的案例。

拒玩“資本遊戲”背後,他清晰地知道,“中原的資產不多,是一家經營性的公司,每個月都是清零,從頭做起,手停口停。”

這家創辦了四十餘年的老牌中介公司也從未使用過外部資金。父親掌管時代的中原地產一度錯失上市機會,原因在於施永青曾說,“我沒興趣拿別人一筆錢。上市要有把握,讓中小股東獲得回報。”

施俊嶸也深知這一點。在部分中介企業成功上市或計劃上市背景下,施俊嶸稱,這對中原的資本路線肯定會有好處。“不少資本渴望進入中介行業。中原在這個行業這麼多年也受到資本的青睞,我們始終持開放態度與不同的資本方洽談,但一些資本希望用編故事的方法將估值做高,通過上市去賺錢,這絕非施先生(父親施永青)所樂見。”

施俊嶸認爲,“我們要找合作的話,要看出資方是否有能力幫助中原提高業務,我們希望尋找自帶流量的合作方,特別是物業管理公司這樣與中原業務高度契合的企業。中原還是專注於中介服務的本質,集團也沒有資金壓力,不需要通過資本操作去拿更多的錢。”

“如何讓經紀人用更低成本找客戶,纔是中原發展的方向,這點做好了集團纔有長足的發展。”施俊嶸說。

“重返第一”的野心

施俊嶸繼承了父親溫婉的性格,但也有他自己的“野心”。

他說,穩守有穩守的不足,但長遠來看,還是有它的好處,中原活了這麼久,也擊敗了很多的對手。“互聯網玩法不一定能贏,但現在確實也有巨無霸出來,我們也在思考怎麼讓自己重返第一。”

施俊嶸稱,重回老大是所有公司的長遠目標,得以在市場上爭得話語權、影響力,但這不是中原的短期目標。“我們不適合冒進的戰略,比如宣佈明年開1000家門店之類的,重心還是穩打穩紮培養團隊,提升專業度,這些都需要時間慢慢去做。”

“有競爭對手進來,對公司來說肯定會有陣痛期,但大部分同事都適應了,順境和逆境都要學會成長。短期內在有盈利空間的情況下,中原會增加規模。”施俊嶸說。

在評價自己的工作時,施俊嶸笑稱,“接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難度,好在中原會自動往前走。”

他將自己的工作分爲兩個部分,“代表股東,我覺得做得比較好,打80分;行政總裁的職務,我對自己的要求會比較高,的確在過去兩三年,競爭對手在快速進步的時候,中原雖然能保持盈利,但在市場上是跑輸對手的。我對自己不太滿意,打50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施永青曾說,“交棒容易,但接不接得住要看施俊嶸的造化。”

但顯然,施俊嶸已做好萬全準備迎接挑戰。

“我還沒進中原的時候,中原是一個可選項,但我進來之後我就知道我沒有換工作的機會。確實比我想象中的挑戰要大,但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在問及施俊嶸是否給自己定下目標時,他稱,“我不喜歡數字化的目標,所有的目標都是小目標。公司一直在尋求變化,父親比較開放,也充分放權,對公司發展有利的我們都願意去嘗試。我目前更多精力還是在延續父親‘無爲’的管理理念上補短板。”

這個坦誠爽朗、年輕又沉穩的掌舵者將帶領中原駛向何方,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責任編輯:劉秀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