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與2015年預案相比,本《預案》對預警指標和區間、儲備分類和規模、儲備調節機制等核心內容作了修改完善。

“豬肉價格較年初已經下降了近一半,最近買排骨的人明顯多了。”北京市廣渠路菜籃子一家商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豬肉作爲中國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其價格波動關係千家萬戶。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暴發後,生豬生產和豬肉市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在半年前還賺得“盆滿鉢滿”的生豬養殖行業,目前已經步入“虧損週期”。

爲緩解豬肉價格週期性波動、避免“價高傷民價賤傷農”,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下稱《預案》)。

“豬週期”何時見底

國家統計局9日發佈的數據顯示,5月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3%,其中豬肉價格下降23.8%,降幅比上月擴大2.4個百分點,成爲拖累CPI上漲的主要因素。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後成對第一財經分析,目前生豬存欄量與能繁母豬存欄量均已修復至2014年年底的水平,生豬存欄同比與能繁母豬存欄同比均創新高,預示豬肉平均批發價還將處於弱勢狀態,預計6月豬肉CPI當月同比的下行幅度要大於5月。

豬肉價格的連續大幅下跌已經影響到養豬企業。近日,A股頭部豬企紛紛發佈5月生豬銷售簡報。整體來看,龍頭豬企的出欄量繼續保持高增長,推動收入同比增長,受制於豬價大幅下滑,5月單月收入環比下滑明顯;也有部分豬企量價齊跌,出現單月收入環比、同比均下滑的現象。

機構分析,從中長期來看,“豬週期”已經進入利潤下行乃至虧損階段。所謂豬週期,是一種經濟現象,其循環軌跡一般是:肉價高—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

從衆多機構研報觀點來看,大部分認爲“豬週期”短期難言見底。中郵證券指出,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2020年底全國生豬產能已恢復至常年水平的90%以上。生豬產能的恢復將帶來生豬價格的回落,雖然未來價格可能有季節性反彈,但生豬價格總體呈下降趨勢,預計生豬行業在2022年或2023年將到達底部。

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面對豬價的下跌,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再一次被寄予厚望。

2009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發佈了《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充分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用,並根據形勢變化於2012年和2015年兩次進行修訂,形成了《緩解生豬市場價格週期性波動調控預案》。相關預案對於促進生豬市場平穩運行、緩解價格週期性波動、保障居民豬肉消費需要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爲農產品價格調控積累了經驗。

爲更好適應生豬市場的新形勢新變化和滿足人民羣衆的美好生活新期待,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將本輪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中的經驗做法機制化、制度化,制定出臺了本《預案》。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預案》充分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爲關鍵抓手的重要作用,對生豬及豬肉價格堅持“調高”與“調低”並重,以供應穩保障價格穩,以價格穩促進供應穩。價格過高時,將投放儲備以保障居民消費需要,推動價格向合理區間回落,避免生豬產能過度擴張;價格過低時,將啓動收儲以托住市場,爲養殖場戶喫下“定心丸”,避免生豬產能過度淘汰。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與2015年預案相比,本《預案》對預警指標和區間、儲備分類和規模、儲備調節機制等核心內容作了修改完善。

“豬糧比價”指標是直觀反映生豬養殖成本收益對比關係的重要指標,廣受生豬養殖業關注,《預案》繼續沿用了這一指標。

與此同時,《預案》增加了兩個指標:一是“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該指標能夠顯著提高風險預警和儲備調節工作的前瞻性;二是增加了“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指標,該指標更貼近消費者感受,在豬肉價格過度上漲時能夠及時作出預警和響應。

《預案》區分生豬價格過度下跌和過度上漲兩種情形,設立了三級預警區間。其中,根據近年來養殖成本收益變化情況,將生豬養殖盈虧平衡點對應的豬糧比價由此前的5.5∶1~5.8∶1提高到7∶1,當豬糧比價處在7∶1~9∶1時不進行預警,爲市場自發調整留有充足空間。

此外,《預案》依據政府豬肉儲備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設了常規儲備和臨時儲備。國家層面常規儲備主要用於滿足市場調控和應急投放需要。臨時儲備是結合此輪調控實踐、積極借鑑其他有關重要商品儲備建設經驗提出的,主要是在生豬價格過度下跌、產能大幅下降時進行收儲,以穩定生產預期,實現有效“託市”穩產能。同時,儲備規模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調控能力明顯增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