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還在取名?最新註冊“小米出行”“小米智行”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文靚

來源/新智駕(ID:AI-Drive)

“真的不排除小米打造出一款革命性產品的可能。”

“如果有誰可以打破新造車蔚小理領銜的局面,我覺得小米是有可能的。”

近日閒聊起關於小米造車的話題時,業內一位朋友直言道。

儘管這位朋友從多個角度進行了分析,但我對這個結論始終保持謹慎態度:畢竟小米起步較晚、友商不少、對手太強。

在小米官宣造車的前 50 天,新智駕曾撰文:‘小米,也許可以造個車’;眼下,距離小米官宣造車也早已過去了 50 天。

從縱目到禾賽,聯想到近期小米在汽車產業鏈上一系列的投資動作,此刻或許已成重新審視這個‘攪局者’的新節點。

你所知道的小米造車

從過往在汽車產業鏈上的頻頻舉措來看,小米對智能汽車的野心是一望而知的。

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八年時間裏,包括雷軍個人、小米科技、順爲資本三方已經投資了超過 40 家有關整車、供應鏈上下游以及出行領域的企業。

在宣佈造車後的這兩個月裏,小米的步伐也沒有停歇。

比如領投了國內頭部的激光雷達廠商禾賽、入股了智能駕駛技術及產品供應商縱目科技。

其中,小米和高瓴、美團於 6 月 8 日共同領投了禾賽超 3 億美元的 D 輪融資;於 6 月 3 日參與了縱目科技的 1.9 億美元的 D 輪投資——這也是小米官宣造車後首次在汽車領域進行投資。

然而,一如小米此前的作風——除了一些字面上的公告,小米方面並沒有釋放更多關於這些投資背後的信息。

針對這兩筆投資,新智駕也諮詢了多位業內人士的看法。

有觀點認爲,

小米投資的是自己的汽車未來。

目前,小米的投資生態鏈已經完成了整車、零部件、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汽車銷售的閉環,這些前瞻性的佈局都爲小米的造車項目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也有人表示,

可能和市場大環境有關。

2015 年前後,市場沉浸在自動駕駛 Demo 帶來的欣喜之中,隨着落地時間的一再跳票,自動駕駛行業在 2018 年左右遇冷。

“市場大環境開始回暖,尤其是出現了像激光雷達這樣火熱的細分賽道,像小米這樣手握大量資金的企業沒有道理不來投資。相當於成了一榮俱榮,損了小米不損。”

畢竟,在小米生態鏈中的近 1000 家企業中,有不少和小米的實際業務關聯並不強。

不過,在新智駕看來,這可能是小米補齊自己造車短板的信號。

將智能汽車的幾大組成部分拆解來看。

首先,電動車的核心三大件已經在國內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小米的供應鏈整合能力自然不用多說了。

另外,在智能化體驗方面,艙內一直是小米佈局汽車領域的重心和優勢所在,實現車艙與其智能硬件之間的聯動。

此前,小米就曾通過小愛同學,幫助梅賽德斯-奔馳 MBUX 人機交互系統、威馬 EX5 車型、一汽奔騰 T77 米粉定製版車型實現對智能家居的控制;小米手機則可以發揮小鵬和比亞迪車鑰匙的作用;小米手錶同樣支持蔚來相關車型的智能控制。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智能硬件就是小米的核心優勢——它們與用戶生活結合得最緊密,能夠清晰瞭解用戶的日常習慣和生活規律,便於收集海量的用戶真實數據,以打造出個性化定製的駕駛體驗。

同時,在手機方面,小米已經在 Android 的基礎之上開發了 MIUI 操作系統,或許,這一成功經驗也能夠複製到車機之上,開發出適用於汽車的‘MIUI 系統’。

相比之下,小米在艙外(自動駕駛)的積累稍顯薄弱。

儘管有相關的專利,包括車輛定速巡航、車輛操控、輔助駕駛、行車安全、停車信息預測等,但這些專利更側重功能改善,真正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技術實力可能還要等待時間的驗證。

而對於眼下的自動駕駛來說,最關鍵的就是軟件系統以及硬件傳感器,尤其是激光雷達——通過與禾賽科技以及縱目科技之間的緊密勾連,小米或許能夠在此少踩一些坑。

除了密集的投資動作,小米也爲新產品的誕生做了各種準備。

在進行造車決策的過程中,小米在 75 天時間裏進行了 85 次拜訪溝通,與 200 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深度交流,召開了 4 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2 次正式董事會。

儘管沒有透露關於造車計劃的更多細節,但雷軍對此信心滿滿,“對小米汽車來說首戰即決戰。今天的小米擁有 1 萬多人的研發團隊,研發經費有一百三四十億,而且手機和汽車在技術上有很多相通性,三年後的小米汽車絕對不會辜負大家的期待。”

你所不知道的小米造車

雷軍擔任小米造車子公司的 CEO,已經是一件衆所周知的事。

但新智駕了解到,小米造車的項目在 2020 年就已經進入到了實質性的計劃階段,推動者是王川和黎萬強。

王川主要負責執行層面,全面摸底智能汽車行業,和汽車行業的人才見面,對造車技術和工廠都進行了充分調研。

黎萬強在造車這件事上除了負責營銷的老本行,即品牌營銷的事情,同時負責對外融資和政府關係。

在諸多小米一線產品經理看來,王川是小米內數一數二的能平衡產品定義、工程實現和渠道營銷三位一體的超級大牛。而黎萬強在品牌營銷上,可以稱得上是小米的靈魂人物。

同時,小米的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營銷能力都是不容小覷的;加之小米在手機市場積累了龐大的粉絲羣體,小米汽車也就有了天然的流量。

不過,除了上文所說的在自動駕駛方面可能存在的短板,小米造車可能還會遇到其他挑戰。

關於品牌塑造

對小米稍加關注就會發現,其手機業務正在全面衝擊高端市場,並且在去年一年裏發佈了兩款高端機型。

相關智能手機行業人士向新智駕透露,雖然小米在 2020 年發力很猛,但華爲在國產手機高端市場的統治力依然非常強大,小米在高端品牌層面受到的認可度不高,尤其在政企高端客戶市場。

在現階段,衝擊高端市場對小米來說可能是更爲核心的事情,但長久以來的‘性價比’標籤可能會延緩進展,甚至可能延續到汽車產品上。

一方面是產品售價,一方面是品牌特色。

比如特斯拉,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自動輔助駕駛;而國內的三家造車新勢力的最大亮點爲蔚來換電、理想增程、小鵬智能。

對於正在從 0 到 1 造車的小米來說,想要在羣狼環伺的市場裏打出一片天,品牌塑造更應該慎重。

關於生產製造

放眼整個行業,互聯網造車主要可以分爲兩大模式:自建工廠;主機廠代工。

不同於消費類電子產品,汽車的產業鏈複雜且冗長,對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極高。同時,完全自主造車又需要重資產的投入。

對於小米來說,與主機廠進行深度合作或許是最爲理想的方式。

不過目前江淮、吉利、上汽、北汽等 OEM 均與企業達成了相關合作,小米的選擇範圍可能會進一步縮小。

關於人員分配

基於上一個原因,小米的高端手機業務自然是需要人員的。

不過有消息人士向新智駕透露,

造車項目本來就比較熱門,比手機的吸引力大,很多人都願意過去一起幹。

如果太多人員湧向造車項目,原本想要重點發力高端市場的手機業務就容易使不上力。“如果造車項目真的開始施行,內部也會擔心基本盤不夠穩固”,消息人士表示。

而且小米對造芯想法尚在,多線並行容易分散注意力。

另一方面,隨着入局智能汽車的企業越來越多,圈裏相關人才的爭奪戰也愈演愈烈。目前小米尚未透露有關造車子公司高層管理員的信息。

資金方面倒是不用太擔心,雷軍已經承諾了對智能電動汽車的首期投資爲 100 億元人民幣,10 年投資 100 億美元。

新智駕了解到,聽聞小米要造車,諸多主流 VC 都願意以 100 億美金的估值馬上跟進。

應該被期待的小米汽車

1860 年前,一艘載有 900 名裝備槍械和戰斧的毛利人在新西蘭以東的羣島登陸。

隨之,製造了針對島上莫里奧里人的大屠殺,並將倖存者作爲奴隸驅使。

要知道,時間倒數千年,莫里奧人也是強大的波利尼西亞雄鷹,這一次相比來勢洶洶的毛利人,嚴重退化。

歷史與商業從來都是驚人的相似,有着同等的規律使然。頭部的車圈玩家們緊鑼密鼓地跑馬圈地、加築城牆,爲即將到來的智能汽車大戰積蓄能量。

畢竟,三五年後,小米、百度等跨界玩家的首款汽車產品大概率都會如期而至,甚至掀起巨浪。

“真的不排除小米打造出一款革命性產品的可能。”在朋友的這句話中,我能夠感受到他對小米汽車的期待。

這裏的期待可能不僅來自於小米的汽車產品,還來自於因‘小米們’的存在而更加精彩的汽車圈——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市場的活力會更進一步被激發出來。

無論對縱目、禾賽的投資出於何種目的,可以預見的是,小米之後還會投資很多和汽車相關的企業。

能否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市場會給出答案。

現在,讓我們保持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