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參院法案詆譭中國引質疑,外交部:誰也不能剝奪中國人民享有的正當發展權利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離開中國,美國政客們似乎就無法幹任何事!8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計劃撥款2500億美元以應對“中國科技威脅”。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8日以新疆問題爲由施壓蘋果公司“確保其供應鏈不含強迫勞動”;拜登政府當天還宣佈“針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爲”設立一支“貿易糾察隊”。不過,對於美國這一系列手段能否遏制中國發展,世界紛紛表示質疑。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9日表示:“美國最大的威脅是美國自己。”“美國怎麼發展,怎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是美國自己的事,但我們堅決反對美國拿中國說事,把中國當‘假想敵’。”

“再不採取行動,超級大國的日子就要結束了”

美國參議院8日以68票對32票通過了“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計劃撥款共計2500多億美元以應對“中國科技威脅”。這項法案將授權撥款約1900億美元,用於加強美國在技術與科研方面的投入。法案還批准540億美元以增加美國半導體等的研發。

《華盛頓郵報》稱,參議院通過的這一法案明確將中國定義爲美國外交政策中“最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挑戰”,還承諾會追加150億美元以“打擊中國的影響力”。法案的主要提出者之一、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在參議院表決前聲稱,“如果再不採取行動,美國作爲占主導地位的超級大國的日子就要結束了。”他稱,“這是爲美國未來一個世紀的領導地位奠定基礎的時刻。”法案共同發起人、共和黨參議員託德公開宣稱,該法案就是“要打敗中國共產黨”。

《華爾街日報》稱,該法案將禁止所有美國政府部門手機設備下載TikTok(抖音國際版本)應用,並且不能買中國製造的無人機。不過,不到一天,拜登卻突然撤銷對TikTok和微信的禁令。臺灣《自由時報》稱,該法案還納入了多項“友臺法案”,包括一項所謂的“臺灣主權象徵法案”。

對此,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9日發表聲明表示,該法案充斥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詆譭抹黑中國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打着“創新和競爭”旗號,干涉中國內政,妄圖遏制中國發展。中國全國人大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聲明指出,在當前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的大背景下,處處把中國當作“假想敵”的做法,有違世界大勢,不得人心、註定失敗。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9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該法案詆譭中國發展道路和內外政策,渲染“中國威脅論”,鼓吹開展對華戰略競爭,在臺灣、涉港、涉疆、涉藏等問題上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充斥着冷戰零和思維。他表示,誰也不能剝奪中國人民享有的正當發展權利。

美媒質疑“美式雙標”

《紐約時報》稱,參議院的投票結果反映出,與中國經濟和軍事競爭已成爲能讓兩黨團結起來的少數幾個話題之一。這實際上是美國曆史上最全面的產業政策法案,但圍繞着該法案的辯論卻帶有深厚的冷戰色彩。

報道稱,多年來,美國一直反對政府補貼,並以此爲由對外國政府和公司進行制裁,無論是法國的空中客車公司還是中國的華爲。但現在,該法案卻贏得了美國兩黨一致支持。美國“消費者技術協會”副總裁薩奇稱:“我們以此爲由懲罰中國及其惡劣的產業政策。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們處罰了他們後自己卻開始以多種方式完全複製他們正在做的事情。”

爲了遏制中國,美國政客們還把這種雙標用到“自家人”身上。8日,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發表聲明,以新疆問題爲由要求蘋果公司“確保供應鏈中不包含強迫勞動”,並從供應鏈中剔除參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勞動力轉移”計劃的中國公司,但遭到蘋果公司打臉。蘋果公司強硬表示,在該公司運作的所有地方,都沒有發現有關“強迫勞動”的證據。

“美國之音”稱,針對中國“不公平的貿易行爲”和“掏空美國供應鏈的違規行爲”,拜登政府8日設立了一支“貿易糾察隊”。報道引述一名資深官員的話透露,美國財政部正在考慮對廣泛用於工業的中國釹磁鐵進口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啓動“232調查”。對此,有業內人士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爲釹磁鐵生產和出口大國。2019年全球釹磁鐵總產量17萬噸,其中中國釹磁鐵產量約15萬噸,佔比約爲 90%。美國加徵再多關稅也必須由中國進口,因此美國對此發起“232調查”,完全是邏輯混亂。

中美對立也要投資中國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9日稱,美國想方設法打擊中國科技和經濟發展。它希望與中國經濟“脫鉤”,將中國從世界供應鏈中刪除。然而,世界並不這樣認爲,至少歐洲公司期待加強在中國的存在。報道稱,中國歐盟商會8日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9%的在華歐洲企業表示,他們正在考慮擴大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個百分點。只有9%的人希望取消在中國的投資或更多地關注其他市場,這是有史以來的最低值。

“德國之聲”稱,歐洲企業對在華前景的預期達到2014年以來的最佳,68%的受訪企業表示“樂觀”。許多企業甚至希望能將供應鏈中的更多業務帶到中國。大多數受訪企業對中國政府在知識產權這個“老問題”的處理也給出“合適”甚至“出色”的評價,這是報告問世以來的第一次。

實際上,包括美歐等西方國家在內的各國資金都對中國發展“用腳投票”。6月初,蘋果公佈了供應商名單,在前200名供應商中,位於中國大陸的有96家,比前些年大幅增加。對於美國政客的施壓爲何沒有動搖蘋果公司在中國的供應鏈佈局,有分析稱,這是因爲中國市場對於蘋果等美國和西方公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2020 年蘋果應用商店銷售總額達6430億美元,其中47%來自中國,而美國佔比僅爲27%。

《日本經濟新聞》9日稱,外國投資者對中國國債持有餘額截至5月底達到約2.1萬億元,同比增加46%。報道稱,中國國債的主要買家是各國中央銀行和主權財富基金。儘管美國日前禁止投資中國衆多公司,歐盟也停止中歐投資協定的批准程序,但多國管理外匯儲備的公共資金卻大幅增加持有人民幣資產。歐美的養老金基金和對沖基金,紛紛加快投資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構成吸引力。美國凱雷投資公司CEO日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時也稱:“中美對立也要投資中國。”

《華爾街日報》8日稱,拜登政府與共和黨之間關於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的談判已經破裂。在美國國內和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對美國政客使用詆譭、抹黑等手段是否真能遏制中國發展感到懷疑。《紐約時報》稱,“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篇幅超過2400頁,爲了獲得支持安插了名目繁多的項目,比如法案中的一項撥款將使世界首富貝佐斯的太空項目受益。這引發了人們對該法案更多是爲了政客“分肥”,而不是真正的戰略的擔憂。美國《每日呼叫報》引述參議員保羅的話嘲諷稱:“我不認爲這項法案會使美國變得更加強大。事實上,我認爲中國人肯定會坐在後面嘲笑美國,因爲我們的撥款只能找中國借更多的錢。”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林日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陳康 柳玉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