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太空還能喫牛排嗎?來看看宇航員,都喫那些太空食品?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與中國航天也有着不解之緣。2012年6月23日,一場溫馨感人的天地對話在北京飛控中心大廳上演。神舟九號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劉洋,手持字板,面對鏡頭,齊聲祝福全國人民和全球華人節日快樂,以他們獨特的方式送出這份來自太空的端午祝福。這是我國實施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以來,中國人首次在太空送出節日問候。

2013年6月12日,是神舟十號航天員乘組開啓15天太空之旅的第一天,也恰逢端午佳節,地面科研人員讓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3名航天員也喫上了美味的豆沙糉子。

地球糉子vs太空糉子

端午節

與地球糉子不同,太空糉子是扁平形狀,這是爲了方便儲存與加熱。同時,爲了讓航天員有在家過節的感覺,細心的科研人員還專門爲每個太空糉包上了一層嫩綠的糉葉,增加了過節的儀式感。

在太空中失重漂浮的棕葉

在太空品嚐糉子,這看似簡單的操作背後其實是科研人員多年來智慧與創新的結晶。在載人航天六十年的歷史中,如何讓航天員從“喫飽”到“喫好”,一直是科學家們苦心鑽研的課題。我國的航天食品從1968年開始進行研究,目前食品種類已經有百種以上。根據航天員生活所處的特殊環境,結合個人口味和在太空中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特殊的進食方式,航天食品經過了多次物理、化學、微生物學的分析,以及航天員們的品嚐、打分、評議。在營養結構上要適應航天員的工作性質,營養需全面均衡;在食品質量標準上,要保證食品質量的一致性,以免航天員食用後身體出現問題。

航天員王亞平給中國好味道點贊

我國的航天食品有不少傳統中式菜品的身影,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2003年,我國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飛天。航天員楊利偉主要食用了點心和咖啡。帶上神五的食品都是即食食品,不需要加熱或加水。楊利偉也成爲了首個在太空喫上月餅的人類。

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進食

2005年,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可以喫到熱食熱飲,食品種類從兩年前的二三十種增加到四五十種。僅僅是在主食方面,就有白米飯、八寶飯、咖喱飯、糯米飯四個品種,飯後還有凍乾的巧克力奶油冰淇淋。調味醬有特製的辣、酸、甜3種。每頓飯有三到四個菜,還搭配有小喫、開胃小菜等,甚至鮑魚、大蝦也在食譜之列。航天員飲用水則是從地下1700多米抽上來的地下水,使用銀離子進行消毒後罐裝。

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在太空進食

2008年,由於神舟七號任務涉及航天員出艙活動,體力消耗更大,因而食品種類更加豐富,增加到八十多種,航天員可以品嚐到魚香肉絲、紅燴豬排等中式菜餚,口味也更加多樣化,航天員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調味品。

2012年,神舟九號發射成功。爲了讓遠在太空中的航天員盡情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航天乘組一日三餐都能喫上炒米飯。除了主食,黑椒牛柳、雪菜肉絲這些平時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炒菜在太空也能喫到。此外,還有醬蘿蔔等小菜,搭配頗爲精心。由於航天員在失重的環境下,有可能會出現味覺暫時退化的情況,爲了避免口味變化,神九的食品包中還備有各種調味品,如叉燒醬、川味辣椒醬等。

神舟九號航天員一天的飲食包

爲了增進航天員的食慾,提高食物的攝入量,2013年發射的神舟十號航天員食品與此前最大的區別,就是根據航天員的口味進行個性化定製:聶海勝喜歡喫米飯,張曉光喜歡酸辣口味,王亞平偏愛甜食,這些偏好即便在太空都能得到滿足,通過改進工藝提高了食品的感官接受性。此外,在神九的基礎上,品種增加了豆沙糉、新鮮水果、小米粥、酸奶等,使航天員雖然不能在地面上和家人在一起過端午,但依然可以在太空和隊友一起喫糉子。

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太空進食

再到2016年的神舟十一號,太空食譜則五天一循環,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功能食品等六大類,近一百種。除了一日三餐,還有許多點心和夜宵可以補充能量。不僅如此,我們的航天員已經可以在太空“品茶論道”了。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向地面展示在太空泡茶

目前,於5月29日發射的天舟二號“快遞小哥”已經爲空間站送來了一波美食,正等待着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的光顧。不僅有主副食之分,葷素搭配講究,更少不了獨特的中國風味,人人皆知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都出現在了航天員的美食列表裏。未來,歡迎大家持續關注中國空間站獨家播出的“太空美食真人秀”!

祝大家端午安康!

本文來自中國載人航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