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集團康沃爾峯會於13日閉幕,峯會圍繞一系列宣言展開,其中包括美國總統拜登與英國首相約翰遜10日簽署的“新大西洋憲章”,該憲章以1941年8月羅斯福與丘吉爾簽署的協議命名。

舊“大西洋憲章”是一份具有重大意義的文件,它標誌着二戰期間美英聯盟的正式確立,明確了美英的戰爭目標。其所確立的原則預示了二戰後聯合國以及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產生,也爲“冷戰”時期的美英合作提供了模板。

之所以選擇“新大西洋憲章”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爲約翰遜是《丘吉爾因素:一個人如何創造歷史》一書的作者,他希望將自己的倡議與丘吉爾的歷史性倡議放在一塊比較。“新大西洋憲章”不僅在名稱上,甚至在形式上都刻意模仿舊憲章,連章節數目都是相同的八個部分。

但是,仔細審視“新大西洋憲章”的內容及其歷史背景,其空洞和誇誇其談的特點就變得顯而易見。事實上,這可能會被視爲美英政府的一份虛僞聲明。

“新大西洋憲章”寫道,“首先,我們決心捍衛民主和開放社會的原則、價值觀和制度,這些原則、價值觀和制度驅動着我們自己的國家力量和我們的聯盟”。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美國和英國在世界各地支持形形色色的反民主政權。中央情報局及其他機構在智利、伊朗、玻利維亞等國家被大量記錄在案的活動證明,美國是世界上其他地區政變及反民主活動最大的煽動者。

“其次,我們要加強支持國際合作的制度,法律和規範,使之以適應和滿足21世紀的新挑戰,謹防那些破壞者。我們將通過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共同應對全球挑戰”。事實上,美國是以規則爲基礎的國際秩序的最大破壞者,它繞過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及其他國家發動戰爭,撕毀與伊朗的核協議,單方面實施經濟制裁等。

“第三,我們堅持主權、領土完整、和平解決爭端的原則。我們反對通過虛假信息或其他惡意影響進行干預,包括在選舉中進行干預。”事實上,美國是迄今爲止世界上最大的干涉他國內政的國家,其最近在中國香港和新疆事務上表現尤其活躍。

再看看憲章簽署的背景就可以揭示其真實性質。1941年,英國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到二戰結束時,它與美蘇一起被列爲世界三大強國。而今天的英國已經失去了帝國地位,按實際價值計算,其經濟體量只排到世界第10,不僅比美國和中國小,也比印度、德國、日本、法國、巴西和印度尼西亞小。英國還退出了歐盟,從而結束了其作爲美國在歐盟內部重要代理人的角色,對此,拜登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

英國從1941年的世界強國之一,到今天已經成爲一個有點孤立的中型強國。做出現實估計的美國無疑認爲,與中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德國、印度等國家和集團相比,美國與英國的關係不那麼重要。爲了迎合英國政府的自我意識,美國沒有付出任何代價,只是將當初意義重大的“大西洋憲章”再拿出來炒作一遍。但美國相當現實,不會把這種誇張的言辭當真。

因此,“新大西洋憲章”的實際內容是:英國脫歐後,約翰遜政府試圖彌補與美國相處過程中的無能爲力,希望通過順從美國的要求來獲得支持,包括同意對中國進行“新冷戰”,即使這些要求違背了英國人民的利益,傷害了英國經濟。這就是所謂的“全球化英國”戰略的真正內容。

這一政策的第一個表現是,英國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改變了之前的立場,阻止華爲參與英國5G系統的開發,從而提高了英國人民的電信支出。隨後又出現了干涉中國香港事務的企圖。接着,英國政府宣佈將派遣一艘航空母艦前往太平洋,並威脅要進入南海。

中英經濟關係一直在穩步發展當中,中國最近取代德國成爲英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因此,英國政府應該尋求與中國保持冷靜穩定的關係,從維護英國人民利益的角度出發,而不是採取政治和軍事挑釁行動。

《衛報》的拉斐爾·貝爾總結了拜登在G7峯會上的真正目的:“他不是飛越大西洋,沉浸在對第一次冷戰聯盟的懷念之中……他正在爲第二次聯盟招募新兵。”“大西洋憲章”是真正具有歷史意義的文件。由於英國的衰落,今天這份冠冕堂皇的新憲章與原憲章相比毫無意義。它只是表明英國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違背了英國人民的利益。(【英】羅思義,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前倫敦經濟政策署署長)

責編:吳正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