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要加快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預計6月份在京津冀、四川等地提供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信息服務。

在災難來臨之際,提前一秒鐘的預警都會極大地減少大衆生命財產損失。那麼,地震預警是什麼?在地震時能幫助我們什麼?

資料圖片:2020年10月,成都市民在家中收到地震的電視預警信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提供

地震預警背後的技術

地震預警,是指地震發生後,臨近震中的觀測儀器捕捉到地震波後,快速估測地震的大小並預測地震可能造成的影響,趕在破壞性的地震波到達目標區域前,發出幾秒至數十秒的警報,以告知當地人們採取應急避險措施。

地震發生後,其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在震中一定範圍內主要有兩種波:一種是縱波,也稱P波,其傳播速度較快,約爲6千米/秒;另一種是橫波,也稱S波,其傳播速度較慢,約爲3.5千米/秒。相對於P波,振動幅值更大(約爲P波的4~5倍)的S波攜帶了更多的破壞能量(爲P波的幾倍到幾十倍)。地震預警就是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

假設發生一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在距離震中60千米處,S波的傳播時間約爲17秒,按照正在建設並改造的地震監測臺網臺站密度較高的地區,在震後10秒內(首臺觸發後3~5秒),我們即能比較準確地計算相關地震參數(發震時間、地點、震級、震中烈度及預測烈度分佈等)並有效發佈出去,這樣在破壞性的S波到來前,則至少有7秒的預警時間,而在距離震中100千米處,其獲得的預警時間則至少有19秒。

地震預警系統爲實時、全自動、高時效,且24小時連續運行處理的技術系統,其實現和減災效果的發揮需要高密度的地震觀測臺網、低時延的通信網絡、高可靠的自動化處理系統、多渠道的緊急信息發佈系統和有效的緊急避險及緊急處置措施。

收到預警後,如何避險?

地震預警爲人們贏得了避震逃生的黃金時間,那在收到預警的數十秒內,我們又該如何避險呢?

當大家面對地震時,無論在手機還是電視廣播上,看到或聽到了地震預警,就證明還有幾秒至數十秒時間逃到室外,以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但要注意的是,當自己已經明顯感覺到地震時,應合理選擇避險方式。地震來臨時,住在高層的住戶可就近躲在較爲結實的桌子、牀等下面,待震動停止再向外逃跑。

陝西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袁志祥指出:“當你感受到地震,到往外跑時,你已經失去了最佳逃跑時間,建議尋找家中相對安全的位置。一個家庭,衛生間是相對理想的避難逃生地,因爲衛生間裏有很多的管網管道,還有水。如果沒有時間到達衛生間,這時候就要選擇生命三角區,靠承重牆、承重柱子的拐角也是一個備選逃生的地方,因爲樓板塌下來時,承重牆很難一垮到底,這時候會形成相對安全的三角形空間。”

專家:北京市地震局防震減災宣教中心高級工程師曹開、陝西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袁志祥

來源:人民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