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北旅遊,大多數人想起的是河西走廊旅遊路線,而這些人即使去西北旅遊,也只會途經寧夏一兩個著名的景點。寧夏作爲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路線,在寧夏固原市西北側60公里的山峯上,有一個名叫須彌山石窟景點,是國內的十大石窟之一。

須彌山石窟始建於北魏年間,在西魏、北周、隋唐時期陸續開鑿,歷時1000多年,直到唐末才完工,後朝不斷修繕,爲典型的石雕工藝,開鑿年代跨度較大,擁有北魏時期、北周時期、隋代、唐朝四個不同朝代的佛像風格,是黃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風景,它和我國名震中外的敦煌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一樣,都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國保”。

須彌山坐落於六盤山的餘脈,爲丹霞地貌,8座山峯連在一起,猶如綻放的蓮花,而蓮在佛教中是佛的標誌,所以最早來到這裏的僧侶選擇在此地留下石雕、泥塑等珍貴佛教藝術品。但地處偏僻,長期沒有被人們所注意,直到上世紀50年代,西北考古事業的不斷發展,這才揭開神祕的面紗,時至今日,須彌山石窟現存的佛像已是非常珍貴,更被世界歷史遺蹟保護組織列爲世界瀕危文明遺址。

須彌山石窟可分爲大佛樓區、子孫宮區、圓光寺區、相國寺區等8個區域,石窟內的佛像大多殘缺不全,如今只保存有150多座石窟內雕塑的石像,7處壁畫,3通明代石壁。北魏時期的石像集中於子孫宮區域,多爲三到四米的中心塔式石窟,仍可見印度佛教的馮妙,鼻樑高隆,寬袍大袖;北周時期的石像集中於圓光寺、相國寺兩個區域,多爲平面方形的中心塔式石窟,是須彌山石窟中數量最多的石像,規模大、造型精美。

隋唐時期的石窟集中於相國寺北側,多以唐代石窟爲主,隋代的佛像多上身長、下肢短。形象質樸;唐代的佛像體態豐滿,服飾華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五號石窟內的彌勒佛像,約20多米高,比雲崗石窟、龍門石窟的最高佛像還要高達,神情莊重,十分壯觀。

須彌山上還有一種神奇的樹木,生長在相國寺、子孫宮附近一帶,只保存有10多株左右,當地人稱其爲菩提樹,其實它是一種落葉喬木,如果離開了須彌山就很難存活。須彌山的景區面積較大,景點分佈在河谷兩岸,中間需要乘坐景區遊覽車穿行而過。佛像大多開鑿在山峯之上,山峯之間以棧道和石階相連,山峯的高度都不高,最高僅有200多米,山上的植被也不多,大多是裸露在外的紅砂石。

遊玩須彌山石窟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爬山前往,下雪和下雨的天氣都不太適合遊覽,最佳的遊玩時間爲夏季,春秋兩季也可前往。如果是夏季前往,建議避開中午。從西安出發前往須彌山石窟,全程不到500公里,多爲高速路段,非常適合自駕前往。

須彌山石窟遠不如國內其他著名的石窟那麼出名,但長期不被人發掘,商業化低,而且遊客稀少,是高峯期出行的不二選擇。須彌山的四周爲丹霞地貌,在欣賞石窟的同時,還能欣賞到獨特的丹霞景觀,豈不一舉兩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