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特寫|“羅賓漢之猿”進擊華爾街

2021年1月初,美股散戶“暴打”華爾街的史詩級多空大戰震驚了世界。最近,“華爾街之狼”與“羅賓漢之猿”的故事更新了第二集,多空對峙再度升級。

這一次,美國散戶們的目標從年初的遊戲驛站AMC院線轉移到了醫療保健公司CLOV,甚至私人監獄運營商Geo Group。在美國社交平臺Reddit的Wallstreetbets板塊上,無數“打了雞血”的散戶抱團“做多”CLOV,再一次誓言要將華爾街的空頭打趴下。這些被散戶盯上並瘋狂討論的美國小盤股,甚至有了專有名詞——Meme股票,而激情買入股票的散戶們則自嘲自己爲“猿人”。

有意思的是,經過年初的激戰,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開始通過更復雜的期權策略來對沖風險,不管“Meme股票”上漲還是下跌,都能平衡收益與風險;更甚的是,美國金融監管部門這次更早地介入了監管,不僅提高了“Meme股票”的券商保證金,更持續密切地監測市場。

再疊加如今美元指數走弱、拜登政府的6萬億美元預算案等宏觀因素,第二次多空大戰的結局將比第一次更加難以預料。

“羅賓漢之猿”衝擊華爾街

2012年,一個叫做Baiju Bhatt的年輕技術男,帶着一項免費股票交易APP計劃,在美國加州帕羅阿爾託的一家小咖啡店裏遇見了他的天使投資人。

彼時亢奮地在全球金融市場搏殺的“華爾街之狼”不會想到,這個年輕人設計的產品,會在9年後讓全球數以百萬的散戶集結,點燃一場史詩級的“多空大戰”。

這個年輕人正是美國互聯網券商軟件Robinhood(羅賓漢)的創始人之一。2013年,這款APP上線,成爲美國第一款不需要交易費的券商軟件。公司宣稱,要像羅賓漢一樣劫富濟貧,將華爾街高昂的手續費交還回投資者手中。Robinhood簡潔明瞭的操作界面,讓股票交易變得像玩遊戲一樣簡單,且期權交易功能讓資本有限的年輕人享受到了利用金融槓桿的快感。

Robinhood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美國金融基礎設施的格局,此後更有“交易212”等類似軟件跟風效仿,讓大量年輕人湧入美國股市。而社交網站Reddit成爲年輕股民的最大聚集地,在“Wallstreetbets”板塊,無數散戶們交流着新世代的炒股心得。

2018年,邁克爾·貝瑞,美國金融電影《大空頭》男主角的原型,公開表示,遊戲驛站(GME.US)的經營狀況並沒有想象中糟糕,他買入了千萬美元的遊戲驛站股票,且在2020年加倉了400多萬美元。邁克爾·貝瑞就像是美國散戶的KOL,他的加持給了散戶極大的信心,終於在2021年年初,引發了美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散戶抱團行動。遊戲驛站這家正在走下坡路的線下錄像帶租賃公司,經散戶炒作,股價從幾美元暴漲到幾百美元,大量做空機構割肉離場,甚至爆倉。當然,最終遊戲驛站的股價泡沫破滅時,同樣有無數散戶血本無歸。

這場罕見的多空大戰還引出了另一個電影原型——《華爾街之狼》男主角的原型喬登·貝爾福。他在遊戲驛站的“多空大戰”之後表示:“這場‘騷亂’非常不得了,對華爾街造成了全面性的衝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聚集在Reddit論壇的散戶,形成了與華爾街精英截然不同的畫風。他們在論壇中靠短視頻和喊口號互相打氣,高喊“YOLO”(you only live once),約好要把某隻股票的股價“推到月球上”。

記者逛了一圈Reddit論壇後發現,近期的大部分熱門發帖均在號召大家大舉買入CLOV,不斷有人分享自己大賺一筆的成功經驗,更有散戶表示要靠這次機會賺到大學的學費、下個月的房租。當然,論壇中不乏具有分析能力的專業人士,他們的投資策略引起了其他散戶的跟風。

不少名校畢業、履歷光鮮的華爾街精英認爲,這幫散戶只是一羣業餘而莽撞的非理性投資者,而站在對立方的散戶也絲毫沒有糾正這些評價的念頭,反而在年初做空遊戲驛站最狂熱的時候,自嘲自己爲原始的“猿人”。更戲劇性的是,有“猿人”以遊戲驛站的名義從公益機構認養了大猩猩,還引發了更多“猿人”的捐款熱潮。

新舊“勢力”對壘

從遊戲驛站到如今的CLOV,美國散戶的“逼空事件”背後,是新舊兩代勢力的衝突。今年2月份那場史詩級“對罵”,被視爲兩代金融勢力之間的宣戰。

今年2月,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董事長、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和Robinhood的發言人拉姆賽之間進行了好幾個來回的“口水戰”。芒格批評Robinhood通過掠取上層利潤來招引賭徒入局,向投資者出售賭博類服務,是一種“骯髒的賺錢方式”;拉姆賽回擊稱,芒格的說法令人失望,充滿精英主義色彩,認爲其批評了整個新一代投資者,忽略了國家正在發生的文化轉變;芒格隨後表示,他討厭這種引誘人們從事投機狂歡的行爲,稱其只是在保護自己的謀生方式。

現年97歲的芒格在面對這場鉅變時的態度,與美國大部分主流金融機構如出一轍。傳統金融人士認爲,一隻基本面只值幾美元的股票被炒到幾百美元,是不對的;新世代股民則認爲,做空機構的做空比例高達140%,爲何到了散戶這兒就說“不行”?這顯然是虛僞的。

“有點像世代間的對抗,買不起房的年輕人,帶着對失業、資產貶值的怨氣,對抗傳統金融體制,想要打破‘富人更富’的神話,當然最後也會演變爲貪婪,一夜暴富的幻想。”一位華爾街的金融分析師在接受Discovery電視臺採訪時表示。

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沈逸表示,美國資本市場上的做空和做多,本質上都是一場賭博,而這場散戶與機構之間的博弈,實際上是散戶所理解的“公平”和機構精英所理解的“公平”在博弈。

在沈逸看來,美國傳統機構投資者,在新世代散戶的圍攻之下,一邊利用主流媒體對散戶進行批評,一邊對Robinhood“拔網線、刪代碼”,美國證券存託與清算公司更緊急要求Robinhood增加保證金,限制散戶的交易。“在美國精英最引以爲傲、被小部分精英機構壟斷的金融市場上,民衆的力量以頗具戲劇性的方式展現了出來。而更戲劇性的是,精英對這種力量的回應。”

沈逸強調,對機構來說,做空機構能夠做空的股票數量超過了流通數量的140%之多,監管層並沒有要求他們暫停交易,而放在散戶身上,哪怕只是在公開的社交平臺討論一隻股票,都會被定義爲危險,甚至被禁言,理由是這可能會增加金融系統性風險。“比如華爾街精英關起門來,在私密的飯局上,共同認定一個目標,進行小範圍的信息交換,這樣的操作在美國現行法律中是被允許的黑箱操作。”

這正是引發“猿人”不滿並奮起反抗的原因之一。

在幾隻股票上經歷多空大戰後,散戶的力量引起了華爾街精英的警覺。第一次多空大戰以遊戲驛站股價雪崩、監管介入調查告終。而最近的這一次宣戰,華爾街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全力應戰。

被撕裂的美國

從第一次多空大戰結束,就有媒體報道,在這場財富遊戲中,看似是沒錢沒權的散戶揭竿起義,暴打了精英階級的華爾街空頭,實際上最後獲利的依然是美國的機構投資者。

機構統計,在遊戲驛站前九大賺錢股東中,有八家都是機構,剩下的一家所謂的散戶,其實是一家汽車金融公司的老闆。更有媒體報道,在散戶大量買入遊戲驛站的股票時,一些對沖基金早就趁機跟買,配合散戶的節奏,大賺了一筆。而那些“雪崩”時沒有及時退出的散戶,大多在社交平臺上銷聲匿跡。

沈逸表示,這種少數精英和民衆在利益上的撕裂,在未來的美國一定會持續不斷地出現,對全球來說,都需要重新去認識和理解這個“被撕裂的美國”。

長期關注美股市場的資深投資者趙雋認爲,目前來看,這兩次多空大戰整體還是散戶賺得更多,從長遠來看,散戶和機構會形成一種新的博弈,這樣的資本遊戲會進一步進化,走向很多種可能。

“這樣的多空大戰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有一種可能是資本控制了散戶扎堆的論壇,另一種可能是散戶形成一種新型資本,用更理智、更專業的投資方式與傳統金融勢力對抗。畢竟機構的本質也就是原始形態,也是散戶。”趙雋表示。

趙雋強調,多空大戰讓美國投資者看到了散戶對抗機構的新玩法,但非理性的投資終歸是非理性的,戰鬥總有結束的時候,這一次大戰誰能勝利,見仁見智。至於下一個遊戲驛站、AMC或者GLOV會不會出現,答案是肯定的。

6月初,外媒報道,Robinhood計劃在7月4日後進行IPO,這家宣稱代表美國散戶的在線券商,任命前世界銀行行長、普華永道合夥人、前蘋果iPod總經理等精英爲董事會成員。

對於使用互聯網炒股軟件的年輕一代散戶們,既有觀點認爲他們打破了美股被華爾街控制的局面,也有觀點認爲他們僅僅是上演了又一場集體被割韭菜的老戲碼。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羣靠社交平臺聚集並交換信息的“猿人”,其抱團行爲已經不是偶發事件,而是社會性的羣體行爲,華爾街的大佬不僅被迫應戰,還得想方設法才能不輸;美國監管層爲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更是不惜修改“遊戲規則”。

華爾街的全新劇集,走向更加撲朔迷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