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牙膏、咖啡後 中藥企業集體轉型做醫美 這一次他們賭對了嗎? 

來源:八點健聞 記者:陳廣晶

醫美不僅能救顏值,也能救藥廠。

防脫髮產品達霏欣(米諾地爾搽劑)的成功,讓連年虧損的安特生物,在短短几個月間內由“棄子”變身“皇太子”。不但不會被賣,還得到了“東家”振東製藥的重用,調轉船頭扎進醫美的“藍海”。

特一藥業在宣佈投資1億進軍醫美行業後,股價漲停。

隨着“顏值經濟”的興起,市場規模將超3000億元的醫美,已經成了最令資本瘋狂的熱門賽道,也成了中藥企業盯上的新“藍海”。

在藥品利潤攤薄,中成藥臨牀使用的收緊的形勢下,中藥企業的處境雪上加霜,跨界轉型已成常態。

有行業人士告訴八點健聞,在藥品形成品牌的基礎上,打入高頻消費領域已經形成了新的趨勢。相比純粹的西藥,中藥企業更容易進入日常生活。

尋路醫美之前,中藥企業已經至少經歷了三輪轉型,從生物製藥、化妝品,到食品、飲料,但鮮有成功。

幾番周折之後,這一次,醫美能救中藥企業嗎?

知名藥企紛紛投靠醫美

是蹭熱度,還是確有“錢途”?

振東拿出了詳細的銷售數據作爲支撐——達霏欣米諾地爾搽劑去年收入8000多萬元,今年一個季度就賣了4500萬元以上。振東曾預計,該產品今年將保持120%的增長。這意味着,銷售額有望衝刺2億元。

發現市場潛力的不止振東,康恩貝也瞄準了患者數量2.5億人的脫髮市場。今年3月該公司非那雄胺片(1mg規格)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拿到了國家藥監局批文,大有在醫美領域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的意思。

防脫髮不是中藥企業在“顏值經濟”中,唯一可發光發熱的地方。

近兩年,隨着“非手術、輕醫美”概念的興起,醫美已經成了最令資本瘋狂的熱門賽道。

據統計,3月26日到5月31日的43個交易日裏,同花順醫美概念指數,累計上漲60.69%。2019年中國醫美行業規模已經超過1400億元,5年複合增長率22.4%。3年後,將突破3000億元。

5月18日,特一藥業宣佈擬出資1億元,設立廣東特美健康科技產業有限公司(暫定)。由董事長兒子操刀,在“培養接班人”的同時,希望“在健康管理方面創出一個天地”。

其主要發展方向中,醫美名列首位。公司現有中藥產品進行臨牀研究的項目,包括用金匱腎氣片治療脫髮,以及用皮膚病血毒丸治療青春痘。

20多天後,華神科技也出手了。6月9日該公司發佈公告稱,計劃與另外三家公司共同出資8000萬元,設立成都中醫大華神醫美醫院有限公司(暫定),開展醫美業務,要構建集“醫、教、研三院一體”的業務發展模式。公告一出,公司股價直接漲停。

“老字號”也下場了。雲南白藥2020年出資5000多萬元設立兩家子公司,開展美膚業務,在輕醫美領域尋求突破。

眼看着中藥企業進軍醫美如火如荼,有的企業卻還按兵不動,投資人都坐不住了。東方財富網“大理藥業”吧,出現了一條質問企業的留言:“你開個醫美不好嗎,看看特一製藥。”字裏行間充滿了“恨鐵不成鋼”之情。

中成藥臨牀使用收緊 中藥企業過上了“緊日子”

醫美熱的背後,是中藥企業發展前景的暗淡。

2017年到2019年,中成藥臨牀使用逐步收緊,不少曾經輝煌的中藥企業過上了“緊日子”。

2020年,全國上市中藥企業中至少24家利潤下滑。其中,10家利潤同比下滑50%以上,4家虧損過億元,不乏曾經業績增長很快的“白馬”企業;大理藥業營收下滑近三成,淨利潤大跌了76.07%。

在中成藥的使用上,“無論是從臨牀醫生處方權,還是醫院整體宏觀用藥管理的角度,中成藥臨牀使用實際上都在逐步收緊。”據一家三甲醫院臨牀藥師觀察,臨牀中成藥使用量明顯減少了大約兩成。

今天的振東也許不再承認自己是中藥企業,但在2010年初登創業板時,其主營確是以中成藥爲主,中藥注射液是其營收排名靠前的主打產品。即便是差點兒被賣掉的安特生物,當時的主打產品膠體果膠鉍膠囊、馬來酸曲美布汀膠囊,以及紅花注射液,都是年銷2000萬元以上的大品種。

2011年,振東製藥花1億多元買下安特,雄心勃勃想把它發展成公司“金礦”。

振東有這樣的信心並非毫無根據。

當時的分析報告顯示,1999年至2009年,中藥注射劑行業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0%,2010年銷售規模超過400億元,佔據醫院中藥採購市場半壁江山。中藥注射劑往往是獨家品種,其市場獨佔性甚至與進口的專利藥不相上下。

2012年之後,受使用抗菌藥限制令的影響,中藥注射劑作爲“調配利益”的藥品,銷售額增長更快。中康資訊CMH數據顯示,2015年銷量最高的20個注射劑,銷售額都在10億元以上,排名第一的血栓通銷售規模超過80億元。到2017年,中藥注射劑全國市場規模超過千億元大關。

盛極而衰。

2017年,相關部門規範中藥注射劑使用的決心趨於明確。先是2月份國家醫保目錄調整,對38箇中藥注射劑設定了使用限制,包括限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使用等。

當年9月,甘肅、黑龍江、江蘇等地共發生十多例寒戰、發熱等嚴重不良反應,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發佈緊急通知,要求召回、停用兩款中藥注射劑的4個批次。振東安特生物的紅花注射液就是其中之一。

趕在這一年國慶假期的最後一天,國辦公佈對行業影響至深的鼓勵藥械創新“36條”,其中就提到要開展注射劑上市後再評價,並強調在安全性之前,要重點評價有效性。

政策一出,多家上市公司業績很快“變臉”。2018年,天目藥業淨利潤下滑200%以上;被股東催着轉型的大理藥業,以醒腦靜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爲主打產品,淨利潤同比下降了75.9%。

安特生物的連年虧損,也是從2018年開始。這一年,中藥注射劑銷售規模首次下滑,退回千億元以下。

即便在快速發展時期,圍繞中藥注射劑安全有效性的爭議也從未停止,而包括中藥注射劑在內的中成藥品類,還是帶金銷售、臨牀濫用的重災區。

“這些產品喫不好也喫不壞,價格往往較高,空間好,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好藥’。”有業內人士告訴八點健聞。

這些廣泛應用在各個科室的“萬金油”,不僅增加了患者用藥風險,也浪費了大量的醫保基金。在遏制醫療費用過快不盡合理增長的大形勢下,“板子”早就打下來了。

2015年,國家首次提出建立重點監控制度。此後,各省市、地方醫療機構紛紛發佈輔助用藥、重點監控藥品目錄,大批臨牀常見中成藥名列其中。

2019年,國家衛健委公佈第一版國家重點監控目錄,提出“西醫不得開中藥”新政。

曾有官方調查顯示,七成中成藥處方由西醫開具。禁令之下,更多中成藥大品種銷售神話破滅。

尋路醫美之前 多輪轉型均草草收場

“這些都是時代的產物。現在市場迴歸理性了,以前的很多路就不好走了。”有行業人士總結道。

中藥行業內部也感到形勢危急。“這條路越走越窄了”。一家知名中藥企業高管指出,雖然近年來不斷出臺政策鼓勵中醫藥發展,但是落地的幾乎沒有。

中藥企業尋路醫美之前,至少有過三輪轉型的嘗試,還不包括期間執着於工業大麻的紫鑫藥業、龍津藥業、仁和藥業等中藥企業。

最初,他們仍在製藥領域發力,生物製藥是當時的首選。

2018年,九芝堂、天士力、步長製藥等多家藥企開始佈局生物製藥。但生物製藥技術門檻高、投入高、風險大、回報週期長,對長期“重銷售、輕研發”的中藥藥企,實在不是好的選擇。

天士力生物製藥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19年虧損額急劇擴大,達到3.55億元。14個在研藥品中,也沒有業界認可的重磅產品。

其他企業的產品也大多不了了之。

後來,“她經濟”火了。數據顯示,2019年“她經濟”規模有望達到4.5萬億。中藥企業又開始轉向化妝品。

2019年7月,以痔瘡膏爲主打產品的馬應龍,高調推出3款口紅產品;一個月後,生產“999皮炎平”的華潤三九也推出了三款口紅。

2020年餐飲又成了“香餑餑”。馬應龍開始賣方便食品;北京同仁堂藥店、東阿阿膠還推出了咖啡。

幾番周折後,業界不得不承認,中藥企業跨界多元發展這條路並不好走。

雲南白藥是公認跨界最成功的藥企,健康日化收入已經超過藥品收入。其中,雲南白藥牙膏市場佔有率達到22.2%,排名第一。但近年來,雲南白藥牙膏的市場增長已經趨緩,疑似遭遇了天花板。

其他跟風的藥企則普遍不成功。“最後成了雜貨店了”,上述行業人士對八點健聞分析,中藥企業沒有做快消品的基因,而且企業的出發點不是爲了給消費者提供服務,而是急於改變業績下滑的現狀,是被動轉型。

“過於急功近利,不是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很多企業做面膜、食品、飲料,其實只是找相關廠家貼牌。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並不高。”他說,比如,很多企業賣補鈣產品,就會考慮定較高的價格,通過醫生推銷給患者。

中藥企業內部人士也表示,這些快消品看似門檻低,實際上因爲競爭充分,利潤空間有限。藥企如果不轉變思路,從產品品質和用戶體驗上下功夫,再有影響力的品牌也留不住消費者。

“很多最後只是作爲禮品贈送給客戶,或者作爲贈品搭售。”有行業人士告訴八點健聞,他所在的一家有上萬人的大藥企,就曾拿面膜給員工發福利。

操盤手上線 中藥企業轉型將更加頻繁

30年前,醫生走街串巷義診,男女老少排隊看病買藥的場景,如今已搬到了線上。

今年電商年中大促中,大批美容針、水光針、熱瑪吉等項目中間,也可以看到振東、仁和藥業等企業的防脫、生髮產品頻繁出現。“醫生說話,患者見證”是最常見的方式。

“線上力推”正成爲中藥企業尋求行銷模式變化的新嘗試。

有行業觀察者認爲,在移動互聯網和電商發展迅速發展的情況下,用戶現在更多在線上獲取信息,通過關鍵詞搜索來觸達,通過節日營銷來引發最終的購物行爲。

爲了產品爲更多人所知,藥企也計劃投入更多的資金用於廣告宣傳。

振東製藥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曾透露,將花5000萬元至1億元在互聯網垂直平臺等進行精準投放,用於其補鈣產品和防脫髮產品的宣傳。雲南白藥2020年廣告宣傳費用達到5.2億元。

也有業內人士不太看好這種營銷模式。他認爲,雲南白藥、王老吉靠廣告營銷火了,其實是踩對了點。2000年以後,消費者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但是缺乏好的商品,而且消費者還處於朦朧狀態,容易被廣告左右。

對於那些原本就有線下銷售渠道的產品來說,在線上力推,很可能會衝擊線下原有供應鏈。這也導致很多藥企在與電商簽約時,有價格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壟斷風險。

而在電商互聯網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行業觀察者認爲,未來中藥企業的轉型速度會更快。藥廠通過過去做藥形成品牌,將以品牌爲關鍵詞延伸其產業鏈,向高頻消費領域滲透。

據這位觀察者透露,目前已經出現這樣的“操盤手”,他們與中藥企業、流量方合作,通過成立合資公司等形式來開拓新產品。以柔性生產的方式,小規模開發新產品。

“在電商高度發達的今天,企業可以很快獲得市場反饋,一旦效果不好就能及時調整,迅速轉向新的,他們認爲是“藍海”的領域。”前述觀察員分析說。

這也預示着,在新的利益增長點出現前,中藥企業的跨界多元化發展將更加頻繁。

而醫美,很可能也不是中藥企業會長期停留的港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