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疫情重擊,體育服務業的自我救贖——體育產業系列調研之二

新華社記者

在體育產業的諸多門類中,服務業受到的影響最大,無論是大的產業集團,還是小的賽事公司,因爲大量賽事不能如期舉辦,都受到了相當大的波及。

大型國際體育比賽集聚的上海,在2020年受到了巨大的影響,對於上海體育產業巨頭久事體育來說,過去的一年是難熬的一年。久事體育旗下的賽事公司在2019年的收入是5.5個億左右,2020年因爲沒有國際比賽,收入驟降到1000多萬。“這對我們來講是生死攸關的,整個集團的收入都影響到了。”久事體育副總經理楊亦斌說。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久事體育也想了不少辦法。楊亦斌介紹,公司用了不到4個月的時間,策劃了一球致勝、長三角馬術青少年聯賽等自主品牌賽事,賽事報名踊躍,也爲集團的未來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此外,久事體育還利用自身通過舉辦大量國際大賽積累下來的人才厚度和團隊經驗進行對外輸出,幫助其他地區提升體育產業的發展水平。

“在這個過程中邊做、邊完善、邊優化,多方共贏,不要竭澤而漁。體育產業是慢產業,把氛圍營造起來,市場做起來,大家再去分蛋糕。”楊亦斌說。

近年來一直保持上升勢頭的江蘇省體育產業集團,2020年全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8967萬元,同比下降29%;實現利潤總額-439萬元,同比下降126%。

不過,由於政府及時的減稅政策以及各項扶持,蘇體產業集團還是挺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日子。對於過去的一年,江蘇省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顧曄感慨萬千,他表示,雖然營收大幅度減少,但場館租金等等成本因爲減免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減少,所以對於整體的財報來說影響不大。

顧曄表示,集團成立6年以來,經歷過一些彎路,也做了很多嘗試,經過了很多歷練,摸索出了一套被證明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算是認清了形勢,現在我們更理性了,可以說是冷靜務實、高效精準,現在的目標基本上涵蓋到了整個體育產業鏈,我們目標是成爲體育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商,包括場館運營。重點是場館運營和競賽表演。”顧曄說。

顧曄表示,雖然疫情對大型企業影響很大,但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小微企業,尤其是以服務爲基礎業務的企業,連續幾個月沒有收入,生存壓力非常大。

總部位於江蘇南京的飛睿體育就是這樣一家小微企業。這家以承辦馬拉松、鐵人三項賽事爲主營業務的公司共有15人,在2020年,公司全年的營收比2019年下降一半,公司不得不採取裁員等方式斷臂求生。

董事長張莉莉介紹,飛睿體育在2020年一共辦了4場賽事,就靠着這4場賽事的收入和以前的家底艱難地生存了下來。

“去年很艱辛,很挑戰,疫情對行業也有一個洗牌,整個行業都變了。”張莉莉說,“疫情給公司帶來的經驗和最大的收穫就是公司韌性比以前厲害多了,以前遇到挫折會有心理波動,現在覺得其他的事不是事,以前丟了項目會不開心了,/p>

張莉莉坦言,疫情期間確實也動過將業務轉移到線上的主意,但體育產業畢竟還主要是落實到線下,線上的模式有利於打響公司的品牌,但體育產業最終靠的還是人們實實在在地在體育方面進行消費。

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讓人們對於自身健康更加重視。這樣的背景下,楊亦斌對於體育產業的未來依然充滿信心。他說:“疫情的發生影響了市場的需求,影響了大家的生活方式,需求在變化,市場在變化,人們的行爲習慣也在變化,這給所有的企業帶來了市場機會,就看你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看你是不是找得到市場機會。”

對於顧曄來說,以穩爲主依然是公司向前發展的基本思路,他認爲,目前國內的體育產業依然還是傳統的服務業,應該向現代服務業轉變提升。“從業者需要從改革創新角度研究怎麼激發體育消費活力,也要做一些突破,要研究‘體育+’和‘+體育’,來拓展體育發展的新的空間。”顧曄說。(執筆記者:林德韌,參與記者:王恆志、朱翃、夏亮、周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