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昨天,位於崇明的光明米業生態基地以最傳統的方式開耕 採訪對象提供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鈺芸)面朝黃土背朝天,再現“傳統復古”的開耕儀式。昨天,位於崇明的光明米業生態基地開耕,用老牛耕地取代拖拉機,用手工插秧代替機器,以傳統方式種植稻米,展現本地農耕文化,預計今年10月左右新米可以上市。

穿上套鞋,挽起袖子,左手拿一把秧苗,右手分出三五根秧後,彎腰插入田中。一邊是老牛拉着耙平整土地,一邊是農民彎着腰手工插秧,稻田裏一片火熱的農忙場景。昨天,光明米業在崇明舉行“我家那畝田”開耕節活動,同時開展“親子家庭耕地認領”,認領專屬自家的“一分田”耕地等,市民現場親身下地耕種、手工插秧,體驗農耕勞作的辛苦和不易。

在糧食供給富足、農業生產日新月異的今天,舉辦開耕節活動,是對舊時耕種方式以及農耕文化的追憶與傳承。記者從光明米業獲悉,“我家那畝田”是爲廣大消費者打造專屬田地,從開耕這一環節開始,親身體驗水稻種植生產中的各個環節,並提供全程可追溯的保障。現場多組親子家庭認領了專屬的“一分田”耕地,深度體驗插秧並領取到一張“糧票”,既可以用來兌換米業恆溫倉儲的新鮮大米,也可以在10月新米上市時,領取到自己家庭耕地內的上市新米。

“採用傳統方法種植的大米,種植期更長,更費人工,但口感也因此會更好,種植的‘銀香38’也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最新品種。”光明米業副總裁嚴海波告訴記者,除了手工稻米,近年來光明米業不斷推出綠色有機新品,包括小黃帽胚芽米、火山岩大米、綠色藜麥米等,也成爲廣大消費者的餐桌新寵。

光明米業是上海地區規模最大、生產水平最高、最具完整產業鏈的糧食生產經營企業,在上海、東北、蘇北、安徽建立了30餘萬畝優質外延糧源基地,擁有20萬噸稻米產能、60萬噸倉儲能力,每年承擔12.8萬噸稻米“藏糧於企”儲備任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