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工智能崛起是否會威脅就業?

伴隨着技術進步,人工智能發展也得到飛速提升,再次引起社會對“機器替代人”的擔憂。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擴展了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從過去僅僅侷限於替代一些常規性、結構化和重複性的工作任務,到現在對一些非常規的工作任務,包括一些簡單的認知方面的工作也出現替代影響。

“機器替代人”的擔憂已經由來已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之後,其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日益顯現。

人工智能的發展

工業革命時期,大規模機器生產逐步取代小規模手工作坊生產,出現機器替代人的現象,這損害了勞動者自身權益,引發了工人對機器的不滿,形成了“盧德主義”——即破壞機器發泄對新技術的不滿。到了20世紀3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預測,未來90年裏全世界將經歷一場快速的技術進步,並推測:“我們正要遭受一場新的疾病,儘管很多人可能還沒有聽說過它的名字,但在即將到來的日子裏它會經常出現——即技術性失業。”

雖然這種擔憂持續了很長時間,但在過去的若干年裏,預言的大規模失業並沒有真正到來。原因在於技術進步雖然破壞了原有勞動力市場,替代一些傳統的、常規性的勞動。但技術進步同樣帶來了巨大的增長潛力,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業結構,爲經濟水平提高帶來新的增長引擎和源源不斷的新就業機會。

人工智能作爲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伴隨着技術進步,人工智能發展也得到飛速提升(如圖1所示),再次引起社會對“機器替代人”的擔憂。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擴展了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從過去僅僅侷限於替代一些常規性、結構化和重複性的工作任務,到現在對一些非常規的工作任務,包括一些簡單的認知方面的工作也出現替代影響。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報告中指出,隨着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大約有7500萬至3.75億的勞動者將需要轉換職業類別。人工智能應用範圍逐步拓展到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自動駕駛等方面(如圖2所示)。人工智能發展方向以及對就業影響也越發重要。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

1.破壞效應和創造效應。

人工智能與勞動力就業關係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人工智能應用會直接替代相應勞動崗位。企業在進行成本決策時,如果使用人工智能的成本低於勞動力工資水平,生產的產品附加值又不足以彌補勞動力工資水平時,企業會做出採用人工智能替代勞動力工作崗位的決策。

二是人工智能應用可以直接填補勞動者所無法勝任的崗位。一方面,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增加產品生產精度,降低工作錯誤率,提高產品質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直接應用於在高壓活動下危害人類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工作。

三是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催生新的工作崗位。一方面,人工智能應用可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降低產品生產價格,增加勞動者實際收入,從而增加了對其他商品的需求,最終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企業會把生產成本下降所節約的成本用於再投資,從而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增加工作崗位數量。

當人工智能應用直接替代相應勞動力崗位,即表現爲第一方面時,人工智能應用會對勞動力市場產生衝擊,導致就業崗位減少,形成破壞效應。當經濟主要表現爲第二和第三方面時,人工智能應用會增加相應工作崗位數量,帶動勞動力市場就業,形成創造效應。

現實經濟中三方面通常是同時存在的,在一個運轉良好的經濟體中,如果人工智能應用既表現爲對工作崗位的替代,又通過創造額外工作崗位來實現經濟的穩定發展,即二者存在一種相對穩定的平衡發展路徑,則勞動力市場不會出現工作崗位大幅度減少的現象。

2.極化效應。

人工智能對就業具有偏向性影響,可能導致勞動力就業結構呈現“兩極化”趨勢。即高技能認知工作和低技能手工工作的就業不斷增加,中等技能的常規工作不斷減少,中等技能水平的勞動力面臨更大的工作被替代風險。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性質差異所導致的,人工智能替代重複性、程式化的工作任務,而這些任務主要集中在中等技能工作中;企業也會進行成本收益分析,中等技能水平工作崗位被替代後收益較高且在技術上更具有可行性,因而可能首先被替代。而具有一定創造性、非程式化的工作任務,在短期內不易被替代。人工智能對中等技能水平工作的替代,形成了對中等技能勞動力的擠壓,中等技能水平的勞動力向高技能工作崗位和低技能工作崗位轉移,從而出現高、低技能勞動力人數增加的現象。

3.長期和短期效應。

在短期,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更具有波動性,勞動者的工作性質發生改變,常規性的工作任務不斷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一些非常規的工作任務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技術性失業不可避免,短期內替代效應可能佔主導。

但從長期來看,人工智能會給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一方面,人工智能應用可以提高企業生產率,增加資本回報份額,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創造效應不斷髮揮作用,人工智能應用可以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來吸納勞動力,拉動就業增長,提高就業質量。

4.行業及職業的差異。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差異化影響同樣反映在行業部門。人工智能應用於農業部門,會使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可以改變農民原有較爲落後的生產方式,但現在,人工智能在農業部門普及程度還相對較低。人工智能應用對製造業部門的勞動力就業已出現明顯的替代效應,製造業部門包括許多常規性和重複性的工作崗位,因而更易被替代。服務業部門存在一些程式化工作任務,但一些非程式化的認知任務也存在於服務業部門,因此,在短期服務業部門可能出現一定的替代效應,但在長期,鑑於許多認知類、創造類工作崗位的不斷增加,服務業部門的創造效應會不斷佔據主導。

人工智能對就業影響在不同職業間也表現出差異化。下表列舉了我國職業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排序,可以看出被替代概率較低的職業大多集中在認知類和創造類的工作崗位;而被替代概率較高的職業則主要集中在程式化和重複性的工作崗位中。

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崛起

我們該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崛起?

首先,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一方面,完善現有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失業保險制度,維持勞動力市場的就業穩定,緩解因人工智能使用對從事常規性、結構化和重複性工作任務的勞動力所造成的失業問題。另一方面發揮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功能,考慮到人工智能在不同區域和行業影響的差異,要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區域統籌規劃,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面,實現社會保險制度的均等化,統籌保障各地區的勞動力就業水平。

其次,發揮教育和培訓對勞動力的作用。一方面調整和優化教育結構,通過教育培養感知類、創造性和社交能力的技能和知識,培養在未來執行復雜的並難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培訓幫助勞動者適應新的工作崗位。針對處在被人工智能替代高風險類別的就業人羣,加強其在崗、轉崗職業培訓,不斷增強勞動力的競爭優勢,降低失業率和失業週期,從而降低勞動力市場的就業波動。

最後,發揮人機合作,實現勞動力價值最大化。伴隨着人工智能在語音識別、機器學習、無人駕駛等應用場景的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的滲入式應用將不斷深化。一方面實現勞動力對智能機器人的訓練,發揮勞動力在創造性和靈活性等工作崗位的優勢。另一方面,通過藉助算法、大數據等實現智能機器人的深度學習,幫助人類完成常規性工作任務的同時,進一步幫助人類完成一些非常規性以及危害勞動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工作任務,從而實現人機之間的高效合作互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