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失去新加坡首富頭銜,身價跌至867億,海底撈瘋狂開店策略對嗎?

從不斷在鍋裏喫出東西,然後反覆闢謠,再到土豆片漲價、牛肉粒變素,每一次每一件事情都將海底撈推上了風口浪尖。

儘管,後來這些事情都圓滿地解決了,但是留下來的負面情緒卻難以短時間消除。

菜品貴以及張勇移民新加坡的問題均成了大多數網友所詬病的問題。但這些都不是海底撈最直接的問題,當下,海底撈最直接的問題可能還是業績問題。

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海底撈的市值已跌破了2000億港元(1984億港元),創出了近半年以來的新低。按照其最高4500億港元的市值計算,海底撈已經跌去了2500億港元,並且還有繼續尋底的趨勢。

那麼,海底撈股價大幅下跌的誘因是什麼?它又爲什麼會被投資者“拋棄”?

我認爲原因有三點:

第一,業績問題。

這兩年因爲疫情的緣故,餐飲行業受到的衝擊不可謂不大。根據海底撈2020年財報顯示,海底撈2020年實現收入286億元,同比增長幅度爲7.8%,但是它的淨利潤卻只有3.09億元,同比下降超過了86.8%。

當然也有投資者比較疑惑,去年年中海底撈的淨虧損爲9.56億元,這就意味着海底撈2020年下半年淨利潤已經達到了12.7億元,相比於2019年下半年的14.3億元其實也只下降了11%左右。

但相信投資者應該明白,投資是一種預期,預期未達標股價下跌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第二,翻檯率的問題。

對於餐飲行業來說,翻檯率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關於2020年業績下降海底撈在財報中就提到了翻檯率。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海底撈的翻檯率平均爲5.2次/天;2019年就下降至4.8次/天。截至今年,海底撈的平均翻檯率就下降至3.5次/天,下滑幅度明顯。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曾經說過,爲了員工能買得起房,所以他就只能不斷地開店。可是店開得越多員工就越多,彷彿進入了一個死衚衕。

數據顯示,2018年海底撈的門店還只有466家;但是到了2020年,海底撈全球的門店就已經飆升至1298間,也就說這兩年海底撈的開店數量超過了以往二十多年的總和。不僅如此,翻閱海底撈2020年財報,我們發現疫情並未阻擋海底撈開店的步伐,整個2020年海底撈開店數量達到了544家。

所以,瘋狂擴張下,有些問題海底撈不能不考慮。

第三,食品貴的問題。

海底撈的客單價貴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根據海底撈的財報顯示,2019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爲105.2元,2020年海底撈的人均消費爲110.1元,兩人份動輒三四百是一種常態。且按照三線及以下城市人均100元的消費,確實還是有點貴。

綜合而言,海底撈在瘋狂開店的同時,需要兼顧地區、城市之間的消費差異,其需要在這幾者關係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從目前角度而言,業績還是海底撈股價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畢竟3億的收入很難撐得起540倍左右的市盈率。

此外,受到海底撈股價持續下跌帶來的影響,海底撈董事長已經跌下了新加坡首富的寶座,根據福布斯實時富豪榜數據顯示,張勇目前在新加坡排名第四,身價13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67億元),落後於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

我認爲,當下海底撈首先要解決的並非是開店的問題,而是翻檯率的問題。海底撈大可在不同地區與城市之間解決好價格差異問題,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如此利潤率提升了,股價自然就不會繼續下跌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