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 2012年

一支7人團隊乘坐着

中國自主研發載人潛水器

“蛟龍”號

成功下潛至7062米

“蛟龍”號的海試團隊被授予

“載人深潛英雄集體”

但中國的潛航事業並沒有止步

2020年

一批“奮鬥者”

又衝向了地球海洋最深處

10909米深海

團隊及成員分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不落人後

中國邁出載人潛水第一步

2020年11月10日

“奮鬥者”號載着

3名潛航員

成功坐底馬裏亞納海溝

下潛深度達10909米

再次刷新中國載人深潛紀錄

這也表明

中國載人深潛

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奮鬥者”號正在注水下潛。中國科學院供圖

對於“奮鬥者”號的

總設計師葉聰來說

這已不是他第一次參與載人深潛

早在2012年他就以

主任設計師、首席潛航員的身份

和6名潛航員下潛7062米

創下國際上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

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這也使中國具備了

在全球99.8%以上海域

開展深海資源研究和勘查的能力

這份成就來之不易

21世紀

世界上僅有美、法、俄、日等

少數幾個國家

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

2002年

科技部將7000米載人潛水器研製

列爲863計劃重大專項

中船重工集團七〇二所會同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和聲學所等

國內百餘家科研機構和企業

聯合攻關,設計製造出了

第一艘由中國自行設計

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葉聰等7人當時乘坐的

就是“蛟龍”號

經過中國科研團隊六年的努力

2009年

“蛟龍”號首次海試下潛38米

代表着中國載人深潛

邁出了第一步

此後,“蛟龍”號先後取得

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

7000米級的海試成功

2013年5月

葉聰、付文韜、唐嘉陵、崔維成

楊波、劉開周、張東昇等7名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潛航員

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

“載人深潛英雄”稱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7000米級海試團隊被授予

“載人深潛英雄集體”稱號

後起直追

“奮鬥者”號刷新中國紀錄

2013年

“蛟龍號”實現了

從海試階段到應用階段的轉變

此後,它的足跡遍及

南海、東太平洋

西南印度洋、馬裏亞納海溝

等七大海區

中國海洋科考與開發的高速發展

也隨之而來

從“蛟龍”號

到“深海勇士”號

再到“奮鬥者”號

不斷向深海進軍

中國起步雖晚

卻迎頭趕上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資料圖片由葉聰提供

被稱爲“地球第四極”的

馬裏亞納海溝

以其世界海底最深處的特性

成爲各國深海考察的對象

它深約1萬米

完全黑暗、溫度極低

水壓接近1100個大氣壓

相當於2000頭非洲象踩在一個人的背上

這對載人深潛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馬裏亞納海溝的深度,相當於珠穆朗瑪峯頂上再疊一座西嶽華山的

帶着中國海洋科研人員

向世界最深處進軍的目標

“奮鬥者”號應運而生

它要在高度複雜的環境下

依靠控制系統的精準指揮

避免“觸礁”風險

科員人員爲“奮鬥者”號

裝上了一雙高度靈活且有力的“手”

持重能力超過60公斤

實現了在採樣籃及前部作業區域

實施精準作業任務

填補了中國應用全海深液壓機械手

開展萬米作業的空白

此外,“奮鬥者”號的聲學系統

像一對“千里耳”

讓潛航員僅用半小時

便成功取回此前布放在萬米海底的

3個水下取樣器

實現了“海底撈針”

在機械手附近遊動的鉤蝦。來源:格致論道講壇

這些應用在“奮鬥者”號上的技術

已實現完全國產化

“奮鬥者”號核心部件

國產化率超過96.5%

2020年10月27日至11月19日

這艘外觀酷似一條綠色大頭魚的

“奮鬥者”號

在馬裏亞納海溝海域

共開展了13次下潛

其中8次超過萬米

“奮鬥者”號也成爲國際上首個可以

同時搭載3人下潛的萬米載人潛水器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中科院深海所供圖

從不退縮

危機中,他們守護中國潛航資料

技術通關

載人潛水器的成功下潛

還需要英勇果敢的潛航員

“深海勇士”號副總設計師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的葉聰

也曾擔任“蛟龍”號

主任設計師和首席潛航員

他曾在採訪中透露出

深潛工作的枯燥與危險

“深海的哥”不好當

在漆黑深海,幾個人蜷縮在

內徑只有2.1米的密閉球艙內

連續工作十多個小時

深海一片漆黑

孤獨和恐懼感油然而生

很多潛航員有通訊間斷

在海底漂了數個小時的經歷

每次出海

潛航員要離開大陸40到50天

在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

所有問題只能船上自己人解決

如果船上有隊員生病

像闌尾炎這樣的手術

都需要船長來開刀

深海生物。資料圖片由葉聰提供

深海中環境複雜

危機重重

葉聰駕駛“蛟龍”號時

曾在5000米深海中

發生機械臂突然斷裂造成油污泄漏

讓潛水器成了“睜眼瞎”

在7000米的海底

大量沉積物覆蓋採樣籃

讓“蛟龍”號難以作業

……

“蛟龍”出碧海

也沒有絲毫浪漫可言

即使衝出海面

潛航員也經歷過

潛水器與母船“失聯”

“下得去,上得來”

是每位潛航員

對載人潛水器的評價

也是對自己的要求

面對一次次險情

一代代中國潛航員們

從未退縮

他們捨生忘死,勇敢前行

爲中國潛航事業

積累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蛟龍號”的機械手把國旗插在南海海底。中國大洋協會供圖

傲人的成就

是中國載人深潛團隊

無數日夜的接續奮鬥

他們踐行“嚴謹求實、團結協作

拼搏奉獻、勇攀高峯”的

中國載人深潛精神

爲科技創新樹立了典範

與載人航天一樣

載人深潛也秉持

“一棒接着一棒跑”的傳統

形成了一批領軍科學家隊伍

徐芑南、何春榮、胡震

楊申申、楊波……

載人深潛事業快速發展的背後

伴隨着他們大膽決策

銳意攻關、無懼風險的奮鬥身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