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新浪財經APP,瞭解最新財經資訊

原標題:絕妙運錢路線!揭祕大江幣背後的紅色故事!祕密儲存點竟藏在...

來源:央視財經

1942年4月,爲統一領導皖中地區抗日鬥爭,中共皖鄂贛邊區委員會在安徽無爲恍城成立,組建皖中總金庫。由於當時皖江根據地內流通的貨幣十分混亂,加之敵人的封鎖和市場掠奪,造成市面上幣值不穩、各貨幣之間的比價隨時變化,百姓深受其害。根據中央和華中局指示,皖江行政公署在皖中總金庫的基礎上成立大江銀行,發行大江幣,儘快將抗日根據地流通的僞幣和國民黨法幣擠出流通市場。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策劃的大型融媒體報道《紅色金融路》,今天播出第26集,我們一起去探訪無爲大江幣背後的紅色故事。 

絕妙運錢路線!揭祕大江幣背後的紅色故事!祕密儲存點竟藏在...

大江銀行成立 發行大江幣

安徽蕪湖由於緊鄰長江,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物產豐富,在清代就成了中國的四大米市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依託繁華的商業基礎,這條湯溝老街很快就成了皖江抗日根據地的商業中心和對外貿易窗口。紅色金融機構的建立就和這條老街密不可分。

安徽省無爲市黨史辦原主任 王敏林:這張照片就是老街當年的樣子,當年新四軍第七師在這裏設立了皖江貿易總局,對外稱集成號。集成號的寓意是,上聯是“集天下人力物力”,下聯是“成抗日救國大業”。這就是說把天下的人力和天下的財富集中起來,爲的是成就抗日救國的大業。這種物物的交換,就是在這條老街上完成的,但是這種以物易物的方式很不方便,手續極爲繁雜,同時也引起敵方的注意。

當時皖江根據地內流通的貨幣是法幣和僞幣,加上敵人的封鎖和市場掠奪,造成市面上幣值不穩、各貨幣之間的比價隨時變化,貿易發展不暢。1943年,新四軍第七師在師部召開會議,決定在皖中總金庫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大江銀行。

萬林:這麼迫切要成立自己的銀行,發行貨幣,是因爲經過日僞軍的掃蕩,破壞了當地的金融體系,法幣和僞幣在革命根據地氾濫,新四軍第七師進行抗日需要大量的軍需,需要大量的財力物力供給,所以決定成立大江銀行,發行大江幣

銀行成立以後的首要任務就是發行大江幣,但由於敵人的嚴密封鎖,物資、設備匱乏,面臨的首個難題就是印鈔紙緊缺,大江銀行建立專門印紙幣的土紙廠。自己動手生產具有特殊性能又可以印製大江幣的紙張。在館內,記者見到了當年造紙用的工具碾盤。 

安徽省無爲市黨史辦原主任 王敏林:

造紙的工序非常繁雜,大概有22道工序,當時造紙的原料主要是楮樹、桑樹、楊樹以及苧麻、黃麻等楮樹、楊樹、桑樹大部分都是樹皮,因爲他們的纖維長,對於造紙非常有利。這個碾盤把碾制的紙漿,成型以後,進行壓榨,瀝乾,最後印成紙張。

雖然這種“土紙”質地粗糙,印鈔時破損率大,鈔票使用壽命不長,但卻具有不易仿造的特點。之後,貿易通道打開,銀行從上海購進一批印鈔紙,基本解決了紙源困難。

和印鈔紙一起運來的還有幾十臺印鈔機,1944年5月中旬,新四軍七師建起了新的造幣廠,特意選擇四面環水的地方,既安全又保密,沒想到開始試機時,又遇到新的難題。

安徽省無爲市黨史辦原主任 王敏林:由於柴油發電以後,發出了巨大的聲響,同時冒着濃濃的黑煙,這就容易驚擾在江面上巡邏的日軍,這樣七師造幣廠幾個領導同志在一起商議,趕快停止用柴油發電,而改用30多人的人工手搖啓動。手搖一天能大概印到一兩萬張。成立了一個印刷班,20個壯勞力。當時廠裏有65臺這樣的機器,一天能印幾十萬張

大江幣成皖江抗日根據地市場流通唯一貨幣

大量的大江幣在造幣廠工人夜以繼日的努力下印製了出來,然而讓大江幣流通起來,老百姓能用起來,在當時敵人的嚴密封鎖下,並不是簡單的事情。爲了躲避敵人,大江銀行先後設立了五家印刷所,甚至想出了絕妙的點對點運錢路線。爲了瞭解那段歷史,記者來到當年的一處造幣廠所在地,無爲市石澗鎮胡家山岡村,由於年代久遠,當年的造幣廠已然不在,只留下一片當年壘牆的青石牆基,依稀可見當年造幣廠的大致輪廓。然而就在造幣廠舊址不遠處,記者找到了當年爲造幣廠工作的胡永福家。

大江銀行造幣廠工作人員胡永福後人 胡昌勝:旁邊這個造幣廠,當時我父親也知道,他負責運鈔票,送到游擊隊,就是地下黨,就是去一個沒什麼人的地方,一般距離有2公里。一個起早一個摸晚,白天不敢送,大概一個禮拜送一次。一次也要送個七八十斤。只有造幣廠知道,其餘人也不知道。 

當時,大量印製的大江幣從造幣廠出來後需要先儲存在一些村民家中,分批運到兌換點。青苔村村民劉勝長家的二樓閣樓就是大江幣的祕密儲存點。歷經80年的風雨,當年的老屋早已坍塌,但從留存的屋脊和牆基上,依稀可見當年的情景。

大江銀行造幣廠工作人員劉勝長後人劉會羣:

過去到這裏來都是單線聯繫,有人給你送錢過來,你就在這裏保管,要錢的時候再單線聯繫,有別的人來拿。當年錢放在二樓,二樓沒有樓梯,就預備了一個活動樓梯,有人來取錢,就把活動樓梯搬了上二樓,跟在後面就要把它拆掉。當時周圍鄰居都不知道我家是個金庫,是個藏錢的地方。

從運錢處到藏錢處不過幾百米,運錢人和藏錢人也都在一個村子裏,但爲了保密,這條路線不惜繞道幾公里,每一個工作人員之間並不知情,正是一系列嚴謹保密的工作,大江幣逐步在市場上流通起來。到1943年底,大江幣基本上佔領了根據地的金融陣地,成了皖江抗日根據地市場流通的唯一貨幣。爲方便貨幣兌換,大江銀行當時下設2個分行和3個兌換點,累計發行有共8種面額,18種圖案,大江幣發行總額約在2000萬元左右。由於大江銀行的創辦,使得新四軍七師部隊供給水平是全軍最高的,由此贏得了“富七師、甲全軍”的美譽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新四軍七師奉命北撤。1945年9月,大江銀行停止印發大江幣,並回收全部大江幣,歷時3年的大江銀行,隨着抗戰的勝利結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大江銀行緩解了根據地面臨的巨大財政壓力,爲抗日前線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證,同時穩定了根據地的金融秩序,適時靈活地調節了市場需要,加快了根據地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 

下載新浪財經APP,瞭解最新財經資訊

相關文章